徐向前晚年回忆:就算没有西安事变,中央仍留了一招强有力杀手锏

敲响纪元的尾声 2025-01-15 20:11:30

在徐向前元帅的晚年,他受到了许多党史部门以及战友的请求,撰写一些过去革命年代战争的回忆录,作为解放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曾经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对于许多历史的了解程度,比一般人是要深刻许多的。

徐向前元帅也致力于这项工作,而在他所撰写的《历史的回顾》这一本书之中,果真提到了一个令历史爱好者十分“震惊”的事情。

那就是“二次长征”。

也同样是在徐向前元帅的回忆中,再一次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在过去一般被认为是“挽救”我党我军于危机之中的重要事件,如果没有西安事变,在蒋介石的围剿策略之下,红军极有可能被国民党军歼灭于陕北地区,可徐向前元帅却表示:

早在12月的西安事变之前,在11月的时候,中央就已经有了应对国民党军的办法,而这个办法当时很少有人知道,党内军内的领导人中,知道此事的,也不超过20个人,这也是红军应对国民党围剿的一个杀手锏。

这个杀手锏,就是二次长征。

1936年的12月12日,震惊中外,也同样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西安事变爆发,这次事变的主导者是张学良以及杨虎城将军,其中的张学良将军,是当时整个国民革命军之中地位仅次于蒋介石的“副统帅”,也只有他,能在当时的中国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

西安事变的爆发,也同样被视为中国共产党的转折点。

蒋介石之所以会在西安被张学良控制起来,就是因为红军长征到了陕北,并且完成了三大主力的会师之后,蒋介石想要剿灭红军的野心达到了极致,于是亲自飞往西安进行所谓的“督战”。

这就给了张学良机会。

三大红军主力会师的时候,我军还能够投入正面作战的兵力只有八万多人左右。

中央红军从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兵力从十几万人不断折损,一直到1935年的下半年,在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中央红军当时的人数一度跌破了一万人,虽然后来有所补充,但实力大不如从前。

红四方面军本来是兵强马壮的,在与中央红军会师的时候,徐向前指挥的红四方面军在此前的“反六路围攻”之中斩获颇多,所以部队人数高达八万,而且装备补给非常充裕。

但张国焘在会师之后野心爆发,想要谋夺中央权力,于是与毛主席唱反调,毛主席表示,红军接下来只有北上,到达国民党势力薄弱的“陕甘宁地区”才有新的转机,张国焘为了表现出自己的“领袖魅力”,执意让部队南下,而张国焘的一意孤行也让红四方面军遭受到了巨大的伤害。

八万精锐折损了近半,徐向前也是因此看清了张国焘的本质。

红二方面军在到达陕北的过程中也同样有所损耗。

所以三大红军主力会师的时候,正规部队人数只有八万多人,这让蒋介石看到了一举消灭无产阶级革命的“希望”,蒋介石调集三十万大军向陕甘宁地区挤压,与此同时,蒋介石还让西北的马家军,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共同“剿灭”红军。

此时的红军,局面似乎再次回到了毛主席带领我军进行“四渡赤水”的时候。

如果不是毛主席的运筹帷幄,用兵如神,中央红军无法跳出国民党在西南制造的包围圈。

可是危机再一次到来,情况又有所不同,陕甘宁地区的基本盘以及各种地形态势都跟西南不一样,国民党军只要持续围困,我军就会因为根据地的物资贫乏从而虚弱下来。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党中央决定将红军所有主力部队向东西两个方向求索希望。

往东方向发展的红军进攻山西的阎锡山,而后获得山西丰富的资源并且发展根据地,山西是改变红军命运的一个方向,这个计划被称为东征计划。

而往西方向发展的红军,则是发动宁夏战役,西渡黄河之后,在河西地区建立根据地,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占领宁夏,然后在宁夏获取苏联从外蒙方向给予的补给跟援助,如果不能够占领宁夏获得援助,那就从新疆方向获取苏联的援助,这就是西征计划。

当时的红军为什么无法在陕甘宁地区稳定发展,就像之前在中央苏区的时候一样呢?

根本原因就是,陕甘宁地区不管是人力物力,还是对红军而言相应的扩充条件,都是非常匮乏以及不匹配的,陕北确实是国民党势力范围最薄弱的地方,但国民党在这里的势力范围之所以薄弱,就是因为地广人稀,人物匮乏,这两种缺陷导致国民党也同样无法在这里展开工作。

所以想在陕甘宁边区发展下去,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的事情,除非有额外的援助进入陕甘宁,而能够给予援助的,就是当时的苏联,可是从宁夏以及新疆获取苏联的援助,这个难度是不小的,为了避免我党我军陷在这个泥潭之中,党中央也做两手准备,那就是同样往东方向发展。

而党中央的“两手准备”,才是真正挽救了党的重要决定。

在1936年的10月,中央军委命令彭德怀担任前敌总指挥兼任政委,刘伯承担任参谋长,共同负责东西两个方向的作战,而西路军的总指挥是徐向前,在一开始,西路军的作战任务就是宁夏战役。

在10月30日的时候,前敌指挥部下达海原、打拉池的战役计划,在南线重点打击国民党胡宗南部,其实除了历史上西渡黄河的三个军以外,原本红四军以及红31军也同样要进入战斗位置,共同参与这场战役。

可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此前想要分裂中央的张国焘却下令让红4、红31军调离前敌总指挥部指定的作战位置,这就导致了“海打战役”无法完整进行,胡宗南的部队此时又赶到了宁夏,如此一来,我军渡河部队就被分割成了河东以及河西两个部分,西路军只能孤军奋战了。

在西征的过程之中,因为马家军的疯狂攻势,西路军出现了非常巨大的伤亡,20,000多人的西路军,在这场战役之中近乎损失殆尽,最后只剩下李先念等人带领着几百人到达乌鲁木齐,这也是徐向前一生之中最痛的记忆。

根据徐向前元帅回忆,在十一月份的时候,随着西路军作战不利,当时的中央已经开始制定了一个新的方案,那就是二次长征的方案。

二次长征,就是让红军再一次进行战略转移。

这一次的转移计划,同样是非常有条理性的。

中央关于二次长征的计划部署分为六步:

首先第一步,红军占领甘肃的合水、镇原、宁县一带地区,而后进行第二步挺进,出兵占领潼关中部、洛川、富县地区。

经过了前两步的作战,红军也需要进入新的休整时期,所以第三步是占领韩城、延川、延长地区,而在这些地区,红军要为接下来渡河做准备,所以要在这里打造船只。

根据毛主席等人的判断,当红军战略转移到这里的时候,我军就获得了跳入华东的优势了,所以接下来的第四步,就是进入安徽以及山东地区作战,在这里,红军会有大量补充以及扩张的机会,随后再回到红四方面军熟悉的鄂豫皖地区,红四方面军当年就是通过陕西和四川进行战略转移。

当国民党的围剿再次来到的时候,如果我军在那个时候还是无法跟国民党中央军进行正面抗衡,那就进行最后一步,继续战略转移到陕北。

也就是说,二次长征计划,就是从陕北出发,最终绕道华北,寻找抗击日军的机会,如果蒋介石执意内战,我军也只能够继续转移,进入华东地区,而后前往鄂豫皖这块宝地,二次长征最终的目标,也是回到陕北。

所以红军遭受了“西路军失利”的重大挫折之后,并不是没有希望的,我军完全可以进行二次长征,徐向前元帅后来的回忆对此的解释是:

“显然,这是一个带动性的战略变动,不仅放弃了宁夏战役计划,而且改变了首先造成西北抗日局面的整体方针、部署,据此,河东主力红军开始了脱离陕甘宁根据地的准备,对于如此重大的变动,我们事前事后均一无所知,直到近几年才弄清楚”。

徐向前也感慨,当时就连他都不知道这个计划,其实当时知道这个计划的人并不多,党中央以及中央军委,知道这件事情的领导人也只有十几个人,想不到后来是张学良先发动的西安事变,改变了一切的局面,这才让我军的二次长征计划“沉寂”了下来。

当时的张学良在跟周总理沟通的过程中,预感到了红军将有新的动作,张学良给周总理保证,让我军再等一等,那个时候,就是张学良筹备西安事变的时候。

从客观角度来说,西安事变确实是改变我党命运的重要事件,但西安事变并不是我党跳出危机的唯一可能,假如没有西安事变,二次长征计划的进行,也有很大概率获得成功。

其实西安事变也反映了当时国人抗日的抗争情绪,二次长征获得成功的转折点,一定是我军率先抗击日军,蒋介石如果在这个时候坚持追剿我军而不是抗击日军,那么他下野的时间,就不是1949年,可能是在1938年了。

只不过历史不能假设,在这些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中,只能感慨毛主席等领导人内心的强大,在绝境之中不慌不乱,正如毛主席所说的,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