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二月,解放军进行兵团制改革,四大野战军拥有了新的番号,而纵队改为了军,军之上设立常备兵团级别,而四大野战军的实力,强弱呈倒序,最强的是第四野战军,而后到第三野战军,第二野战军以及第一野战军。
但如果了解军史的朋友可能就知道,在兵团制改革的时候,18兵团,19兵团以及20兵团,并不属于四大野战军之中的任何一支野战军,而这三个兵团隶属于华北军区,华北军区在1948年之前就是著名的晋察冀军区,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最早建立大规模根据地的军区。
客观来说,晋察冀军区在抗日战争结束的时候,是与晋冀鲁豫军区同级别,甚至是更强的存在,当时的中原军区,新四军以及陕甘宁等等根据地,都比不上晋察冀军区,1945年的时候,晋察冀军区进行了“力量统筹”,当时所拥有的正规军部队都已经有几十万,包含人口数千万,其中地方部队高达六十万以上。

从这个数据来看,晋察冀军区在1949年的时候,也应该被设立一个野战军编制才对,即便比不上第四野战军,但也大约能够等同甚至是超越第三野战军,因为第三野战军在淮海战役结束之后,整体的兵力跟晋察冀在1945年的力量相似,地方部队还比不上1945年的晋察冀军区。
可是,兵团制改革之后,我军也只有四大野战军,华北军区下属三个兵团,在接下来的解放工作中不断地配合其他野战军共同作战(主要是配合第一野战军),这就导致了后世人常说的“华北野战军”成为了一个谜。
明明应该出现的华北野战军,为什么在1949年的时候没有出现,作为抗日战争时期最早耕耘的根据地,聂荣臻元帅在晋察冀耕耘了12年,并且通过“平原发展”模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可是在1949年的时候,聂荣臻手底下只带出三个兵团,这跟其他野战军的发展速度完全不符合。
也是在新中国建立的30年后,曾经担任过华北军区19兵团副司令员,20兵团代司令员,以及北京军区司令员的郑维山将军说出了聂荣臻元帅耕耘晋察冀军区多年,可最终只带出三个兵团的原因。
作为晋察冀的中流砥柱,郑维山非常受到聂荣臻的青睐。

郑维山参加红军的时候,加入的是红四方面军部队,到达陕北之后,因为郑维山表现非常出色,所以被聂荣臻带到了自己的部队里面,郑维山后来跟着聂荣臻前往晋察冀建设军区,郑维山帮助晋察冀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来拜访过聂荣臻,他希望带走曾经的老部下郑维山,然后去开辟根据地,一向好说话的聂荣臻,这次说什么都不愿意把郑维山“还给”李先念,而郑维山后来也用实际行动证明聂荣臻对他的重视是值得的。
回顾那么多年华北军区的建设历史,郑维山对于华北军区最终只能带出三个兵团,有着无尽的感慨,郑维山写过一本回忆录,名字叫做《郑维山回忆录—从华北到西北》,在这本回忆录里面,提到了当年改变晋察冀命运的两个关键事件:
第一,晋察冀大裁军。
第二,晋察冀向东北“输血”。
晋察冀大裁军,是发生在抗日战争结束,国共开启“和谈”之后的重要事件。
在1936年的年末,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发动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停止内战,开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也迎来第二次合作,中央红军主力被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聂荣臻最早担任过一一五师的政委,是林彪的搭档。

到了1937年10月,一一五师创造首次大捷,也就是平型关大捷。
但是在平型关大捷后,师长林彪被阎锡山的士兵“误认”为日本军官,从而开枪射落下马,林彪受了非常严重的伤,只能前往苏联接受治疗,林彪也因此患上了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也是在林彪前往苏联离开部队的时候,我党我军也迎来了抗日事业的新抉择,该如何在危机之中扩大武装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出去。
八路军115师实力强悍,但是相比军事力量,作为曾经的中央红军,一一五师的干部都非常擅长耕耘根据地,所以在中央的规划下,一一五师走出山西,一部分前往山东,一部分留在晋察冀地区,打通地域上的战略联动。
也是因为兵分两路,所以115师迎来了一次分家。
一部分由罗荣桓率领,到汾河流域和山西南部去开辟根据地,后来罗荣桓带着部队一路到达山东,建立了山东军区,所以山东军区本身就是源自于一一五师的老部队。
而另一部分,则由聂荣臻率领,留在徐向前的老家五台山一带发展根据地,后来横跨三省,成为了大规模根据地。
晋察冀军区比比后来的山东军区实力要强一点,可在115师分家的时候,聂荣臻所留下的人是最少的。

罗荣桓需要前往的地方作战难度更大,而且情况更加复杂,所以聂荣臻让罗荣桓自行挑选人,115师里面,罗荣桓想带走谁,带走哪一支部队,哪一个机关部门,聂荣臻全部同意,对于聂荣臻的慷慨支持,罗荣桓非常感动。
在罗荣桓挑选完之后,115师聂荣臻只剩下3000多人。
当时的聂荣臻手上拥有的武装力量有多少呢?
大概只有一个独立团以及一个骑兵营,满打满算,满打满算也就1000多号人,其他剩下的都是机关人员。
如此大的地盘,只靠着3000多人如何发展起来呢?
而且这其中一大部分还是需要作战的部队,能够建立根据地的同志也只有几百人,几百人在偌大的地图上撒开,都看不出一丝痕迹,但也正是这样难度强大的工作,让聂荣臻精神饱满,聂荣臻非常有决心建设好根据地,他所做的第一步,就是立即吸纳人才,培养人才。
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之中,我军的许多抗日根据地都有一个名称叫做“敌后抗日根据地”,也就是扎根在敌人的后方,牵制敌人前进的动力,而晋察冀就是这么一个存在。

日军在占领了华北大量土地之后,对当地的百姓实行残暴统治,各地百姓对于日军非常不满,晋察冀在发展的时候,就接触到了大量的百姓,许多有血性的人都加入了八路军的部队,成为了一名抗日军人,虽然日军对于晋察冀的扫荡作战,侵华多年一直都没曾停止过,可是这也推动了晋察冀的快速发展。
从交通上来看,晋察冀位于平汉、平绥、正太、同蒲四条铁路之间,如此特殊的位置,对于日军而言是巨大的危险,因为我军可以直接威胁北平、天津、石家庄、太原、张家口等战略要地,日军不管怎么作战,都需要瞻前顾后。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聂荣臻组织同志迅速发动群众,而后也让独立团开始小规模作战,击败敌人的同时,也获得相应的补给。
当时率领独立团的是杨成武,他带领着部队进行了冯家沟伏击战,这一战的效果极大,首先,我军斩断了日军在山西地区的一部分补给线,而日军当时在这一带的兵力并不强。
日军逃跑的骑兵沿途“奔走相告”,这就让其他各地区的日伪军队不战而逃,留下了大量的物资,独立团乘胜收复了广灵、灵丘、蔚县、阳原、浑源等多座县城,很快就打开了局面。
因为大量的根据地以及物资的补给,独立团立即扩编为独立师,下辖三个团,杨成武、邓华分别担任师长和政委。

在独立团成为独立师之后的大半个月,晋察冀军区正式成立,聂荣臻为司令员兼政委。
也是在晋察冀发展的过程中,聂荣臻快速通过平原发展根据地,晋察冀很快就扩大成了四个军分区,分别由杨成武、赵尔陆、陈漫远、周建屏担任司令员。
晚年的聂荣臻元帅在回忆这段艰难而又光辉的岁月时曾不无自豪地说:
“当时日军盘踞着周围的大城市和铁路干线,后来又占据了全部的县城和较大的村镇,还经常调重兵来扫荡我们。而我们在远离后方,枪支、弹药和物资都得不到任何接济的情况下,不但坚持了下来,还能不断地巩固和扩大。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发动群众。把人民群众充分发动起来,我们就有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这就是我们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奥妙所在”。
所以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晋察冀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但是如此强大的晋察冀,为何会出现裁军的情况呢?
这跟当年的重庆谈判有着很大的关系。
抗日战争结束后,在美国和苏联的共同撮合下,国共两党在重庆进行谈判,蒋介石迫于压力,也只能摆出端正的谈判态度,最终确定了国共两党各自“削减武装”,国共两党的武装数量调整到五比一。

而晋察冀当时是大军区,如果晋察冀“独自”包揽更多的裁军任务,那么其他的根据地就不需要裁太多部队,就能保证如果国民党撕毁条约,我党在其他地区的根据地不至于立即丢掉。
所以晋察冀军区一直到1946年,总共裁军十一万人,对于晋察冀军区而言,这也是伤筋动骨的,但是晋察冀的裁军,保证了其他根据地的武装相对完整。
其次,就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晋察冀作为距离东北最近的大军区,开始向东北输送军政干部。
第一批前往东北的,就是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手底下的部队。
根据聂荣臻元帅晚年所写的回忆录,从1945年到1947年这段时间,晋察冀军区向东北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人才输送”,前后总人数高达十几万人,这十几万人在东北落地开花,奠定了第四野战军高达百万人的军队规模基础,如果这些人留在晋察冀,那么华北军区的规模一定也非常庞大。

但对于这一切,聂荣臻元帅并没有什么不满的地方,能够推动全国的解放,聂荣臻元帅为自己的一切贡献感到自豪,这也是一位在很多人看不见的贡献中,默默奉献自己努力的传奇元帅。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