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拟定五个方案,毛主席暂不答应,陈毅大悟:把指挥权交给粟裕

敲响纪元的尾声 2025-01-16 20:11:01

1946年的年末,毛主席针对山东以及江苏的解放局面进行了深思熟虑,在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已经取得了“苏中初步胜利”,但是在陈毅的带领下,山东野战军却又丢掉了“淮阴和淮安”,综合两支野战军的优劣势,毛主席让两支野战军合并,这支新的野战军,就是华东野战军。

陈毅担任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兼任政委,是华东野战军的最高军政领导人,粟裕担任副司令员,但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在下达任命的电报中特别提到:

“军事方面,多让粟裕下决心”。

毛主席并没有把话说得很直接,但他跟陈毅一同工作多年,明白陈毅一定会了解“让粟裕在军事方面多下决心的意思”,两支野战军合并之后,在指挥架构上,过去存在的问题都已经在明面上被解决,此时等待华东野战军的,就是打赢一场胜仗,恢复士气,也同样凝聚部队的力量。

基于这样的背景,陈毅非常知道部队需要的,就是一个机会,那么这个机会由谁来给呢?

由主动进攻的国民党军来给。

在1946年的年末,薛岳指挥着国民党大军兵分四路“包围”我军,薛岳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彻底扼杀已经会师了的华中野战军以及山东野战军,面对敌人的来势汹汹,陈毅和华东野战军的参谋长陈士榘开始制定作战方案。

此前已经吃过薛岳“声东击西”的亏,陈毅显然已经变得更加谨慎了,所以他与陈士榘制定出了五套方案,这五套方案也与粟裕有所讨论,在确定了大致没有问题之后,陈毅上报给中央军委,等待着毛主席的同意批复。

但是陈毅却没有在预料的时间内收到毛主席的同意电报,陈毅看着已经发出的电报,忽然想明白了问题关键所在,然后召开会议,在会议上明确了接下来的作战,将是由陈毅和粟裕共同指挥,必要的时候,陈毅还会给粟裕“打下手”。

这场会议召开完之后,会议的记录上交给中央军委,汇报完之后,毛主席立即同意了华东野战军的作战请求,认可华东野战军在宿迁以北地区吃掉国民党的整编六十九师和整编十一师,特别叮嘱各部队要紧密配合。

回顾这段历史,陈毅和毛主席之间的默契非常令人惊叹,在毛主席没有第一时间给予回复电报的时候,陈毅就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毛主席其实在暗示陈毅:

“相比起作战方案,先确定在华东野战军内部粟裕对于军事的领导地位,必须先统一思想,再开打”。

也是因为陈毅的敏锐和放权,才有了宿北战役的胜利。

而陈毅和粟裕两位战友的革命友情,也在这种历史的关键时刻不断加深,放眼看去,在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的波澜壮阔中,陈毅与粟裕的合作关系无疑我军历史的一段佳话。

两人性格鲜明、能力各具长短,从初期的分工与磨合到最终的默契配合,他们共同在华东战场掀起了解放的浪潮。

从经验的角度来说,粟裕早年在解放军中长期担任师级干部,这是他军旅生涯中最为持久的职位,也可能是全军中任职同一职务时间最长的一位。

也是因为常年在前线指挥打仗,粟裕的参谋经验以及指挥经验非常丰富。

土地革命时期,粟裕的潜力还没体现出来,一直到抗战时期,他以卓越的指挥才能逐渐被毛主席赏识,尤其是在天目山战役中展现了非凡的军事天赋。

毛主席曾感慨:

“粟裕以后能带几十万大军”,在之后的解放战争中,毛主席的预言果真实现。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军委将我军在抗日战争时期所拥有的根据地划分为山东和华中两大解放区,这两大根据地的部队,以新四军以及山东军区留守的部队为主,陈毅是当仁不让的最高指挥员。

所以在理论上,两地的部队由陈毅统一领导,但在实际操作中,陈毅的命令无法直接指挥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因为各自面对敌人不同以及地理条件的限制,使得两地军区几乎是独立作战。

而在1946年的下半年,多次拒绝了陈毅“合兵一处经营鲁南”的粟裕率领着华中野战军,以3万兵力大破国民党第一绥靖区李默庵部的12万部队,七场战役总共歼敌5.3万,这个傲人的战果令毛主席欣喜不已,他亲自撰写电报向全军推广粟裕的这一辉煌战绩。

粟裕的耀眼时刻,作为粟裕的老搭档,陈毅也是非常开心的,但也是因为华中野战军璀璨的胜利,让陈毅在同一时期显得非常的“无奈”,因为此时的山东野战军,六场战斗中,有五场战斗是失利的。

当然,这跟薛岳用尽全力针对山东野战军有着很大的关系,薛岳非常狡猾,他抓住了陈毅“锐意鲁南”和粟裕“锐意苏中”的分歧点,薛岳假装调兵攻打鲁南,引导陈毅把目光从淮阴转移到鲁南一带,这就导致了两淮最终丢失。

此前由于泗县战役的失利,陈毅的指挥成果已经被人质疑,随着两淮地区的丢失,陈毅的处境再次陷入深深地被动。

更可怕的是,两淮失守后的险恶局势,同样影响到了华中野战军所建立的一系列成果。

从地理上来看,我军失去两淮后,江苏和山东南部地区的联系就被斩断,只有三万多人的华中野战军在苏中地区陷入三面受敌的困境,如此困局绝对不是长久之计,所以为了应对危机,粟裕果断决定率部北上,与山东野战军汇合。

这也代表着,两淮的丢失,让国民党军暂时保住了苏中。

在两淮保卫战之后,1946年的九月末10月初,两军正式会师。

但在会师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两支部队还是“各自为战”,并没有统一的作战目标,也没有统一指挥的组织架构,能打胜仗的条件根本不具备。

中央军委了解到鲁南的情况,于是乎,毛主席为此起草命令,明确了新的指挥架构:

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委。

然而,由于陈毅此前的战事失利,他的声望受到一定影响。

在实际操作中,粟裕逐步获得了战役决策权,而陈毅更多承担战略统筹与政治协调职责。两支野战军因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起初在合作中难免产生摩擦,但随后通过实战逐渐实现了融合。

在两军合并之后,薛岳马不停蹄调集部队“包围”我军,在这样的背景下,陈毅和陈士榘制定方案上报中央,在没有第一时间获得中央的回应,陈毅立即开会统一思想,确定了粟裕在战场指挥的最高地位。

如此一来,就有了宿北战役。

宿北战役是华东野战军合并后面临的首场关键战役。

粟裕凭借对战场态势的精准判断,集中24个团组成突击集团,锁定目标歼灭敌军整编69师。

粟裕对于部队的移动命令精确到河流与小山头,这一部署充分展现了他注重数字和地图分析的“理科生”思维。

在这场战役中,粟裕下令强攻峰山制高点,并集中火炮打击敌军核心阵地。

经过激烈交战,整编69师全军覆没,华东野战军共歼敌2.1万人。

这场胜利不仅使华东野战军一扫此前的低迷士气,也赢得了毛主席的高度评价。

宿北战役成为陈、粟合作关系的转折点,为他们的默契奠定了基础,也同样为华东野战军内部揉成一股绳提供了巨大的外部力量,华东野战军因此开始快速成长起来。

除了宿北战役以外,在1947年的新年之际,国民党敌人嚣张的气焰丝毫不减,所以在陈毅和粟裕再次联手,他们进行周密的布局,在鲁南战役中大获全胜。

在确定了国民党师长马励武玩忽职守之后,华东野战军发动突袭,并且利用天气以及地形等优势,缠住敌人的快速移动部队。

这场战役中,华东野战军率部歼灭国民党整编26师、51师及第一快速纵队,共计歼敌5.3万人,并缴获大量机械化装备。

这场战役标志着华东野战军的全面升级,不再是传统的“小米加步枪”作战,而逐步实现了机械化水平的提升。

通过这两场战役,陈毅与粟裕的合作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陈毅以全局视角协调战略方向,稳固华东野战军内部思想问题,解决每一个指挥员的思想包袱,让华东野战军始终处在一个团结一致的状态。

而粟裕则专注于战术决策与战役指挥,两者互为补充。

陈不离粟、粟不离陈,他们的配合不仅奠定了华东战场的胜利基础,更成为解放战争历史上的经典搭档。

从抗战末期的异军突起到解放战争中密切合作,粟裕与陈毅这对搭档以独特的分工与互补,成就了解放战争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像他们这样的合作,在历史之中,都是非常罕见的。

也是陈毅对中央以及粟裕的无比信任,才有了华东野战军这样的辉煌局面,他们之间的战友感情,也令人无比钦佩。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