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8年11月28日,淮海战役已经进入到了第二阶段,中原野战军在双堆集地区包围了国民党的12兵团,也就是黄维兵团。
其实从实力角度来说,国民党的12兵团跟中原野战军的整体实力相差不大,而且国民党部队方面还有大量的火炮,重武器方面比起我军要占据一些优势,根据一般情况来说,中原野战军并不能包围12兵团太久。
但黄维在被包围之后进行了一系列“迷之自信”的决定,最终让中原野战军加固了包围的火力防线,国民党军内部本身就已经“互相猜忌”,力量不集中,注定他们根本无法打破我军的包围。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知道突围无望的黄维以双堆集为中心,星夜构筑起坚固的环形防御阵地,固守待援,本来是前往碾庄地区援救黄百韬的12兵团,现在反而要等待杜聿明带领大军来拯救。
黄维立即给12兵团的几个主要作战部队下命令:
18军守平谷堆、尖谷堆,掩护第12兵团部。
14军守张围子、杨四麻子地区,往东防御。
第12兵团部驻小马庄,并在双堆集、金庄间构筑临时机场。
黄维兵团兵锋不钝,刘伯承和邓小平也深知这一情况,如果是正面强行包围他们,我军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伤亡,这是没有必要的代价,此时的天气刚好进入了寒冬,国民党部队被我军包围之后,补给被断绝是必然的事情,所以,我军完全可以进行“熬鹰”,让他们内部因为补给短缺从而自我瓦解。
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国民党军果真出现了坚持不住的人,在某一个深夜,一个国民党军的排长头上顶着一床大被子,就从国民党的阵地,走到了我军的阵地前沿。
这个国民党的排长,叫做郭占山。
郭占山是黄维兵团第三纵队第二十四师第七十二团第三营第九连第二排的排长。

因为解放军长期的包围,国民党12兵团本来就是急行军,后勤的补给以及后续的补给并没有能够及时的跟上,所以在不久之后,国民党兵团出现了饥寒交困的情况,也是随着1948年解放战争局势调转,越来越多的国民党军被解放军改编,了解了我党的政策之后,同样是普通人家的国民党士兵对于解放军的敌意早就降到了最低。
所以当我军士兵在阵前燃起炊烟的时候,香喷喷的食物气息吸引了这些饥饿的国民党军们,他们心中不禁想到,两军士兵何必如此“生死相对”,在打跑了日本人之后,中国人就因为蒋介石的野心再度处于战乱之中,这种战乱是非常没有必要的。
秉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理性,郭占山和手下的士兵们都想得很明白。
当时粮食紧缺到他们已经只能够通过树皮充饥,所以他们冒着风险来到我军阵地前,只希望解放军能够给他们一口吃的。
郭占山后来的描述是:
“当时,黄维兵团已经被人民解放军牢牢地包围在双堆集地区,处于极度困境。手底下的士兵缺少粮食、弹药、衣物和医疗设备,饥寒交迫,士气低落 ”。
为了避免被我军开枪打伤,郭占山和手底下的士兵们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顶着一张棉被,慢慢移动到我军阵地前。
自然食物紧缺,但是国民党军还是有基本的保暖物品的,郭占山找到一张棉被裹在身上,做成一个雪堆的样子,然后悄悄地向解放军阵地爬去 。

在爬过去的过程中,我军警戒的战士已经发现了他的移动,步枪拉栓的声音就在耳旁,郭占山知道我军已经开始警戒,这个时候他便开始摇着白布条,一边喊道:
“我是来投降的,前面的共军兄弟不要开枪”。
听到他说投降两个字,加上这段时间对国民党军的围困,我军的高层初步预料国民党军会有士兵坚持不住进行投降,所以让前线战士提高警惕注意,也尽量不要伤到真正来投降的国民党军,所以我军警戒的战士第一时间控制住了郭占山等人,然后叫来了指导员。
郭占山爬进了人民解放军的战壕,向他们表明了自己的投降意愿,并请求给他一个馒头吃 。
看着郭占山饿得前胸贴后背的样子,而且他把自己的枪都交了出来,我军对他解除了怀疑,然后了他四个馒头和一碗汤 。
看着热腾腾的食物,郭占山和手底下的士兵们双眼发亮,然后狼吞虎咽,他告诉人民解放军自己的姓名、籍贯和部队情况,并表示要回去带领自己的战友们一起投降 。
郭占山的真诚态度,打动了在场的我军指战员们,随着他的交代,郭占山告诉众人,他是河南叶县人,当年当兵也是为了混口饭吃,可是现在国民党内部,上层军官不把下级士兵当人看。
郭占山表示他们部队后勤有问题,粮食少得很,都被当官的拿走了,现在国军兄弟们饿得不行,现在大家想投诚,可上头压着不让,他们就只能用这样的方式过来,而后从长计议,对于解放军的政策,国民党士兵们有初步的了解,但不知道具体是怎么样的,所以就这么一些人充当代表,先来看看情况。

听到郭占山的话,我军的指战员们对视了一眼,然后一名指导员忽然下定了某种决心,让后勤兵带来了一麻袋馒头,他告诉郭占山,把这些馒头带回去给国军的兄弟们,这么做没有什么要求,只是希望国军的兄弟们知道,解放军是怎么样的部队,如果他们愿意投诚,解放军对他们是一视同仁的,他们未来也同样是人民子弟兵。
看着这袋馒头,以及指导员的耐心讲解,让郭占山立即感动得热泪直流,他当场说道:
“我这就去叫兄弟们过来,今天我算是懂了,共产党是咱穷人的依靠!”
到了这个时候,郭占山怎么都明白了,为什么解放军这么多年装备武器不行,可是打仗却那么厉害,因为他们都是为了人民打仗,为了自己打仗,而国民党的士兵则是为了蒋介石打仗,更重要的是,为蒋介石打仗才会被苛扣粮饷,吃不饱穿不暖,这跟人民子弟兵完全反过来。
郭占山回到了自己的阵营之后,随后也开始心思缜密地“研究”起来,他知道,在国民党的军队里面,有监督的人,国民党上层军官苛扣粮饷,底层的士兵们之所以不会大规模反抗,就是因为他们有眼线在兵营之中,一旦有不好的苗头,就会立即扼杀。
深知这一点的郭占山并没有鲁莽,他找到了身边一些信得过的同僚,先是把馒头分给了他们,然后再问他们心里的想法,那些已经对国民党和蒋介石失去信心的人,郭占山告诉他们,现在解放军愿意接纳阵前起义的部队,郭占山的同僚们被他说得心动。
就这样,郭占山通过宣传,拉拢了一个排的国民党14军士兵,虽然一个排的人数并不多,可郭占山作为一个排长,就能够拉拢一个排的人,这反映了国民党军内部的军心涣散,国民党军队也是一触即溃。

郭占山将所有愿意起义的国民党士兵带到了我军阵地前之后,我军就派出了大量的指导员接纳他们,先是给他们吃一顿饱饭,然后再对进行训练教育。
对于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我军一直都有非常高效的办法,那就是挖掘每一个士兵心中对地主阶级的“仇恨”。
在那个时代里面,基本上每一个士兵都是贫苦人家出身,他们心中都有对旧时代的不满,而只有搞清楚造成他们这种不满的对象,才真正能够改变命运,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教育和思考之后,这些国民党士兵们才真正明白了,自己本来就应该是人民子弟兵。
而在我军彻底歼灭了国民党12兵团的14军之后,郭占山和他手底下的士兵们,也在这场战斗之中立了功,根据我军的政策,他们可以选择拿一笔过路费回家,也可以继续留在解放军队伍里面。
郭占山和战士们商量了一下,有很大部分都愿意留在解放军队伍里面,为自己过去做错的事情立功赎罪。
而我军也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因为郭占山是这场战役之中,起义的国军指战员的“榜样”,所以特别把他安排在了第四野战军第十二纵队第三十六师第一零八团第三营第九连 。
这个连队里面的士兵,本就是原来黄维兵团第三纵队第二十四师第七十二团第三营第九连,这样做,就是为了让这些新加入国军的士兵更加安心,表明我军对他们一视同仁。

而在解放战争的后期,国民党的队伍里面有大量的“郭占山同志”,他们开始觉悟,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为蒋介石集团卖命已经是不理智的事情,正是国民党真相的暴露,才让越来越多的国民党士兵放弃抵抗,这也是解放战争在三大战役之后快速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
在整场淮海战役之中,共有国民党军士兵55.1万人投降共军 ,其中有40.7万人被编入了人民解放军 ,郭占山只是一个缩影,背后反映的,是属于国民党时代的终结,而无产阶级革命,最终会拥抱人民,建立一个崭新强大的中国。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