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余部系列(十):东捻覆灭,“唯死以报邦家,以全臣节”

风雪太平史 2025-03-20 21:22:36

前言:太平天国北方余部系列第十篇。赣榆战役,任化邦战死后,东捻局面已经无法挽回。再经寿光大战惨败淮军之手,一直坚持抗清的首王范汝增战死,东捻大部瓦解。赖文光率剩下数千人,仍然试图突破运河防线,与西捻会合,只可惜已经是穷途末路。遵王被俘后,留下悲壮激昂、大义凛然的自述后被处死,东捻彻底覆灭。

任化邦战死后,他的余部由兄弟任三应(又名任三厌)与任定率领。赖文光引军退到海州(今天连云港市海州区)上庄镇附近,号召将士继续与清廷作战,突破重围,与已得到消息东返的西捻会合。

可惜任化邦一死,东捻军心全散,没有一战之力。赣榆战役第二天,赖文光自己的亲人、王宗赖赐福率3000人向刘铭传投降。越往后,投降越是层出不穷。

1867年11月23日,山东布政使潘鼎新率淮军摸到上庄镇,潘按照之前清军统帅层提出的作战建议,以两营(一营约500人)攻左,两营攻右,六营捣中路,自己亲率六营兵力作为后援,同时派一队马队埋伏准备包抄。

战斗开始,东捻马队分两路猛攻潘鼎新右路,被击退后再集中主力扑向潘军中路,潘鼎新连忙率领后援接应,下令各营趁势杀入,埋伏的马队也乘势杀出,内外夹攻下东捻大败。李鸿章奏报杀死2000多人,内中包括任化邦族人任金保,缴获器械马匹无数。当天晚上,原本任化邦内五营头目李宗诗率500多人马队投降。

赖文光只得率余部北上山东,12月初,沿黄河、海边分散,分布在乡村之内,方便觅粮与过冬,然而这样给清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12月5、6、7三天,东捻在潍县(今潍坊市)安堌、寿光(今潍坊市代管寿光市)、安丘(今潍坊市代管安丘市)杞城三次与湘淮军刘铭传、杨鼎勋、潘鼎新、郭松林等连续交战,三战三败,损失一万人以上,骡马被掠6000多匹。尤其安丘一战后,任三应受重伤,外五营陈怀忠率1000人投敌。

赖文光率部继续北上,打算趁天冷黄河结冰抢渡,结果仍然是失败,再有马队200多人投降。

12月15日,东捻与穷追而来的潘鼎新、唐仁廉在胶州附近交战。 唐仁廉率队在后,潘鼎新绕前。两下合击,东捻又再大败,损失近千人及数以千计骡马。潘鼎新上报杀死奏王赖世就(又名世龙或侍就),获得王印一枚。当天晚上,再有马队600多人、步队1000多人向清军投降。

赖世就是广西人,洪秀全正妻赖莲英是广州花县人,有没有亲戚在广西很难说,也有说洪秀全在贵县时认赖培英为亲,赖培英称洪秀全为妹夫。赖文光、赖世就有可能与赖培英是同族。

赖世就曾守江苏嘉定、吴江等地,天京失守后与来王陆顺德同赴福建。太平天国南方余部失败后,来到北方,随遵王赖文光作战,直至战死。

东捻转战路线图(可点击放大),出自郭毅生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版的《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

就在此战两天后,12月17日,收到东捻急报的西捻张宗禹与邱远才从陕西壶口趁黄河结冰过河进入山西,试图救援,只是已经来不及。

东捻随即返回寿光,刘铭传、郭松林、杨鼎勋、潘鼎新等在安丘会商,制订下一步计划。

12月24日,清军从南、东、西三个方向并进,将东捻逼到洋河、弥河东西之间,北边是大海,南边又是追兵,东捻已经无路可走,被迫进行一场决战,寿光战役爆发。

刘铭传在西,郭松林、善庆、杨鼎勋在东。东捻以牛遂、任三应迎战西路,赖文光、李蕴泰、任定抗击东路。战斗十分激烈,“步与步战,骑与骑战,步进骑却,骑进步却,回合不可数计”。

此战清军在人数、装备上占优,东捻又被清军马队抄袭后路,牛遂先败,随后全军溃败。

李鸿章在战报上称:

该逆先弃步贼,后弃老弱辎重,再弃马匹。我军由洋河追至弥河,仅剩马贼数百名,夺路而走。是役也,生擒一万余人,杀毙不可胜数,尸横遍野四十余里。

《淮军平捻记》则称:

寿光、弥河之役,俘斩几三万人,贼之精锐、器械马匹、辎重,一战而尽……盖自军兴以来罕有之捷矣。

寿光县周边团练也加入搜剿行列,有团练上报“歼毙伪首王范汝增、伪列王徐昌先二名”,搜出身上所带王印。

范汝增是侍王李世贤下属,与黄呈忠一起克宁波,获封首王。在宁波慈溪附近击毙常胜军第一任统领华尔,当地人称赞“打杀洋鬼看首王”。天京失守后护送幼天王入江西任殿后,渡江时被清军炮船所阻全军覆灭,范汝增仅以身免。

据说有人劝范汝增趁这个机会脱离太平天国,隐姓埋名去其他地方,或者下南洋重新生活。

太平天国有惯例王爵身上带有金银,多数是金手镯金戒指一类,方便行军路上购买补给及落难时作为盘缠与重新招兵。范汝增大可以凭这些金银去海外当富翁,却坚持薙发变服偷偷渡江北上,加入赖文光军中继续与清廷作战,其忠勇可知。

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连环画《捻军故事之二—曹州大捷》中范汝增归队图画。

赖文光、李蕴泰、牛遂率众冲出重围,路上陆续收拢败军,约得数千人。全军转南下,向苏北而去。

赖文光的计划仍然是突破清军河墙防线,回皖北涡阳一带重新招兵,再与西捻会合。

12月31日,东捻试图在江苏宿迁附近抢渡运河,被清军击败,又有2000人投降。赖文光率余部向东到沐阳县境内,找机会抢渡六塘河。

六塘河东西全长200余华里,防线由漕运总督与浙军负责,另外还有当地团练,力量较弱,给了东捻抢渡机会。

1868年1月1日深夜,东捻以一部分人牵制守军,趁浙军客军“惊火而寤”(即都在休息,发现有异常情况才惊醒)戒备松懈,“一拥而进”,冲破六塘河防线,清军匆忙赶来。后队有1000多人未及过河,大多投降或者溃散。

过六塘河,清军仍然沿运河布防,东捻只剩下最后二三千人,数次抢渡均被击退,只能一路沿河南下。清军刘秉璋、李昭庆、黄翼升率水陆军拦截。

1月4日早上,刘秉璋在淮安县张桥追上东捻,激战后,再损失数百人。此战东捻打伤淮军阵中一名名叫叶志超的总兵。

如果叶志超战死于此,至少不会背上后来的骂名。

此役之后,东捻原来已经十分单薄的兵力再分两路,赖文光率1000多人从淮安向宝应县、高邮州继续南下到扬州城东的仙女镇。另外一路牛遂、李蕴泰率300人,趁赖文光大队吸引清军,乘天色昏黑,在淮安附近“曳布为桥”(用布,或者将衣衫撕破,绑接成简易的桥),成功偷渡运河西走进入安徽盱眙。

赖文光所用马刀,是已知除尚有争议的李秀成宝剑以外唯一一把太平天国领袖人物所用兵器

1月5日下午,赖文光率众来到扬州东北的运河渡口湾头、瓦窑铺,试图也在这里“曳布为桥”抢渡运河。

扬州是曾经的太平天国辖地,与天京仅一江之隔,历经艰辛,赖文光终于回到离天京如此之近的地方。

据太平天国、捻军历史研究大师祁龙威先生1958年前后于瓦窑铺周边的田野调查资料,赖文光率领残军,南下期间仍然保持良好纪律,用金银衣服与老百姓换食物,当时老百姓都称呼捻军为“红头军”。

红布裹头是太平军标准装束,从中可见当时仍在赖身边的都是硕果仅存的太平军战士,有这种军纪并不意外。

当地还有歌谣记载赖文光:

竹叶青,竹叶香,太平军路过瓜洲塘。打开坛子翻开瓮,家中没有一粒粮。太平军,恩难忘,烧杯清茶敬遵王。

就在当天晚上,清军从水上与陆上包围赖文光,东捻展开最后激战。

当时天气很差,狂风暴雨,双方于黑夜混在一起厮杀。赖文光身边多是百战之余的精锐,因实力悬殊,不断战死,人数越来越少。

到五更天,其中一路追兵,淮军道员吴毓兰在战场上俘获赖文光。

根据李鸿章上奏,当时情况如下:

五更时,该逆纵火烧屋,志在逃逸,我军冒雨直前砍杀。吴毓兰于火光中望见一骑马老贼,手执黄旗指挥,知是逆首,连放数枪,贼马创毙,当将该逆生擒,余逆纷纷投河淹毙,并擒贼众三十余名,东路一股剿灭无遗。讯据贼众指认,生擒者实系逆首伪遵王赖汶洸。该逆亦自认不讳,年四十一岁,面黄有须,容再解送讯办。

按照扬州地方文史人员搜集的当地居民口碑,赖文光在被俘前,将身边剩余的亲兵全部遣散赶走,只余自己一人,伤重力尽被俘。

李鸿章还上报任三应在渡过大运河时溺水毙命,赖文光这一路至此全部覆亡,只余少数走脱。

昔日战场瓦窑铺大运河旁边的荒地,太平天国史爱好者“江南过千帆”2017年实地拍摄并提供图片,在此感谢

李蕴泰、牛遂一路,过运河后即被当地团练围攻,也是走投无路,听闻当时安徽巡抚英翰正在招降捻众,只得于1月10日投奔正在五河县(今天蚌埠市五河县)的李世忠,希望通过李世忠向英翰请降。据报当时尚有两百人,一百余匹马。

李世忠,即李昭寿,早年起兵抗清,加入太平天国,负责与捻军联系,与捻军首领有交情。后降胜保,倒戈与太平天国作战,官居江南提督,盘踞滁州、六合一带,俨然成为独立王国。

靠山胜保被赐死后,加上苗沛霖兵败被杀,李世忠为自保,只得向曾国藩交出城池与军队,携带姬妾优伶四处游乐,东捻覆灭时正在五河。

李世忠马上向英翰报告,据说提出条件是李蕴泰一人死,赦免包括牛遂在内的其他人。

英翰派人去李世忠处要人,李不肯交出,后被英翰幕僚史念祖设计捉走。

清廷下旨,“惟李允、任三厌、牛遂,实为着名悍贼,断难幸逃法网。着英翰仍遵前旨。讯明后尽法处治,以快人心。”其余投降的,由英翰自行处理。

这里又出现一位任三厌(任三应),明显是与李蕴泰、牛遂一起来到李世忠处。问题之前李鸿章奏报已经在运河淹死,清廷也被搞糊涂,下谕要求查清到底哪个才是真任三应。

另外一位统领任化邦余部的任定,在寿光一役后失去记载,有传在寿光战死,也有可能来到五河的这位是任定。

1月31日,李蕴泰在寿州被处死。牛遂似乎被清廷赦免,因为之后又有一道上谕:

牛遂一犯,既据英翰奏称从逆未久,首先投诚,情稍可原,着免其一死。仍着英翰将该犯严加管束,如敢滋生事端,立即正法,毋稍姑容。

至于任三应,英翰后来上报在扬州溺死的那位才是真任三应,那来到五河的这位不知是何人。五河这位任三应最后下场有遇赦为民、与李蕴泰一起处死等多种说法。这位不是什么重要人物,清廷官员也不会用心去查清,导致说法繁多。

赖文光兵败图画,出自江苏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连环画《太平天国史画》

赖文光被俘后,李鸿章派出幼弟李昭庆与江南水师提督黄翼升前去劝降,赖断然拒绝。两人在给李鸿章的信中感叹:

该逆词气崛强,与李秀成情状相似。

赖文光在狱中留下自述,回顾自己的一生,最后写道:

当兹大事至此,无乃天数有定,夫复何言!古之君子,国败家亡,君辱臣死,大义昭然。今予军心自散,实天败于予,予何惜哉!唯死以报邦家,以全臣节焉。唯祈道台吴兄大人鉴照,早速裁处是荷。

赖文光自述,后人评价不卑不亢、悲状激昂、大义凛然。仅观其文笔,尤在其他被俘的太平天国将领自述之上,说他早年从文官转为带兵,甚为可信。

李鸿章以“不可远解,致有疏虞”为理由,于1月10日将赖文光杀害于扬州城外老虎山,时年41岁。

根据扬州地方文史资料,赖死后,一名亲兵冒死在夜里收集尸首,用麻袋包裹,来到附近凤凰桥的法华痷,用麻线将尸体缝合,法华庵僧人提供一口薄棺,埋葬在痷后义冢地内。

这位亲兵及后人一直有为赖文光上坟,直到抗日战争。

因剿灭东捻,1月16日,清廷下谕封赏,湖广总督一等肃毅伯李鸿章,再加赏一骑都尉世职;直隶提督刘铭传,赏三等轻车都尉世职;郭松林、杨鼎勋、善庆均赏骑都尉世职;潘鼎新赏头品顶带。连曾国藩也再赏加一云骑尉世职;英翰赏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原本受处分的丁宝桢、曾国荃,处分都被撤消,丁再赏头品顶带。

然而,离这次封赏还不到半个月,1月27日,救援东捻不成的西捻张宗禹部,从河南临漳渡河进入直隶境内,然后一路北上,直逼京师,2月3日入保定,2月5日到易州,兵锋真抵卢沟桥!

2月8日京师戒严,两宫皇太后、小皇帝同治及众多王公大臣惊惶失措,以恭亲王奕訢统领京师防务。

李鸿章等人的封赏,还没捂热,就被剥夺,李本人因救援不力,被拔去双眼花翎,褫去黄马褂,革去骑都尉世职。

关于西捻战史以及杀向京师的内容,从下期开始讲述。东捻全系列自此结束,从1866年10月分兵算起,共转战1年零3个月。从1864年7月天京失守算起,赖文光等太平天国余部坚持了3年半时间。

最后以一首扬州地区流传的遵王歌谣来结尾:

遵王大刀三尺高,妖兵一见魂飞掉,慌忙跪在马脚下,口口声声来讨饶。遵王说,你听好,再当妖兵吃一刀。

5 阅读: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