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六年级课本上有一首诗,题目是《马诗》。每次看到那个“诗”字,我就感到别扭。我总在想:你不带这个“诗”字,难道学生就不知道这是一首诗吗?
请大家看看语文课本上的另外几首诗。
五年级语文课本上有一首诗,叫《蝉》,没有叫《蝉诗》(“蝉诗”与“禅师”谐音,容易歧义)。
四年级语文课本上有一首诗,叫《蜂》,没有叫《蜂诗》(“蜂诗”与“风湿”谐音,听起来不美)。
一年级语文课本上有一首诗,叫《画》,没有叫《画诗》(“画诗”与“画师”谐音,容易歧义)。
一年级语文课本上还有一首诗叫《风》,没有叫《风诗》(“风诗”亦与“风湿”谐音,听起来不美)。
这些诗的题目中都没有“诗”字,这首《马诗》,为什么要带上“诗”字呢?
“马诗”与“马尸”读音,容易联想到“马革裹尸”,令人不适。
我查阅了李贺的诗集。原来,这是组诗中的一首。李贺共写了23首咏马的诗,课本选的是第5首。
在《李长吉文集》朝鲜刊本中,这一组诗的题目是《马二十三首》,中间没有“诗”字。
在《李长吉文集》宋刻本中,题目是《马诗二十三首》,中间有个“诗”字。不过,在《马诗二十三首》这个题目中加个“诗”字,有其合理性。因为,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不能写作《马(二十三首)》,如果不加“诗”字,多少有些别扭——《马二十三首》,乍一听,可能产生疑问:马不是论“匹”吗?应该说《马二十三匹》呀。所以,为了避免产生歧义,中间加个“诗”字,也是可以的。
但,若把其中的一首抽出来,单独成篇,就不应该带“诗”字了。比如前面所举的那些诗,就叫《蝉》、《蜂》、《风》、《画》,不是很好吗?
准确地说,题目应该是:马(二十三首其五)。
不过,在其他文献中,这一组诗的总数有不同的说法,比如《唐诗品汇》中为《马四首》,这当然是精选的结果。
在《万首唐人绝句》中为《马诗十六首》,这应该也是选择出来的。
考虑到组诗的总数有不同的说法,而且小学课本的体例是诗文都不注明出处,所以,题目作《马》是最适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