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8b63868faa93c0ea11549d465c835a5.png)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酬江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a31ac5b7f1a0638128d402fc3cdd288.png)
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流传中出现多个异文。其中有一句,人教版《语文》课本上是“樯橹灰飞烟灭”,但援引的《东坡乐府笺》中为“强虏灰飞烟灭”。到底是“强虏”,还是“樯橹”?
在笔者检索到的29个古籍版本中,8个为“强虏”,20个为“樯橹”,1个为“狂虏”。“狂虏”仅见于《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未知其来何自。“强虏”出自《渔隐丛话》《东坡乐府》《东坡词》《四六标准》等较早的文献及版本,而“樯橹”却后来居上成为主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e0ad228e08f3e1f7cf07d97bcc7afdc.jpg)
《容斋续笔》一口气列举了6处异文,却未提及“樯橹”之异,不知洪迈看到的是哪两个字。王楙(1151—1213)《野客丛书》云:“淮东将领王智夫言,尝见东坡亲染所制《水调词》,其间谓‘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知后人讹为‘强虏’。仆考《周瑜传》,黄盖烧曹公船时,风猛,悉延烧岸上营落,烟焰涨天,知‘樯橹’为信然。” 这可能是最早涉及此处异文的论述。这段文字既有事实性的转述,还有考证和辨析。(引文中的《水调词》应为《念奴娇》之误。盛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1576c909ab72c364f993016bcc83aa3.jpg)
孙宗鉴(1077—1123)《东皋杂录》载:“李章奉使北庭时,馆伴发一语云,苏东坡作文多用佛书中语,李答云曾记《赤壁词》云‘谈笑间,狂樯橹(灰)飞烟灭’。所谓‘灰飞烟灭’四字,乃《圆觉经》语,云‘火出木烬,灰飞烟灭’。北使黯无语。” 文中“狂樯橹”显有笔误,当以后写的“樯”字为准。张端义(1179—?)《贵耳集》也载有这段话,文字小异,此中即为“樯橹” 。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88a18976526928371dcf2658e0ee9b3.png)
梁肃(753—793)《周公瑾墓下诗序》云:“……公瑾尝用寡制众,挫强为弱,燎火一举,楼船灰飞。” 按照这样的描述,“灰飞”的亦当是“樯橹”。
何士信《增修笺注妙选群英草堂诗余》注曰:“李白《赤壁歌》:‘二龙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诸本多作‘强虏灰飞烟灭’。按,李白此歌既曰‘楼船扫地空’,则用‘樯橹(橹)’二字,其义优于‘强虏’。” 东坡化用李白诗句,确实顺理成章。(李白诗句“二龙争斗决雌雄”有作“二龙争战决雌雄”,“烈火初张照云海”有作“烈火张天照云海”。——盛注)
樯,指船的桅杆;橹,指划船的工具。因为“樯橹”都是木制的,一经燃烧,灰飞烟灭。这是从物理的角度分析的,自然合情合理。但从修辞的角度,“强虏灰飞烟灭”也说得通。实际上,“樯橹灰飞烟灭”也是比喻,因为漂在江上的樯橹不可能都烧成灰烬。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7e5e82fec799f2ddb8629d09953453b.png)
但细味之,“强虏”确有可以挑剔之处。胡、虏、狄、夷,都是对外族的贬称,而曹军来自中原,称之为“虏”,似有不妥。曹操及其军士也都是汉人,而且占据了中原,又“挟天子以令诸侯”,这都是正统的标志。江少虞(南宋初人,生卒年不详)《皇朝类苑》云:“(富文忠)公早使强虏,以片言折之,谋尊中国。” 又载:“沆(李文靖)曰:……若邦国大事,北有强虏,西有戎迁,日旰条议,所以备御之策,非不详究。” 这些记载中的“胡虏”,显然都是指外族边国。《三国志》载,诸葛亮在游说孙权与刘备连手搞曹时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即称曹魏为“中国”。可以称曹为窃国之“贼”,但不能称其为“虏”。因此,还是“樯橹”比较可取。
(本文摘自拙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新考新论》,发表于《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