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令,2023年12月22日辞世,关于她的话题一直保持很高的热度。忽然想起,我在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工作期间所做的子课题《中国互联网之最》中有一则词条是关于朱令中毒事件的。也就是说,朱令被写进了中国互联网史——
首次网上会诊
1995年4月10日开始,为救治铊中毒的清华女生朱令,世界各地多个国家的医学专家为她“网上会诊”。这是发生在中国的第一次网上会诊。
1994年11月,清华大学女生朱令离奇发病:秀发脱落、面肌瘫痪、四肢无力、发音含混……生命危在旦夕,病因却迟迟未能确诊。1995年3月底,朱令陷入长达数月的昏迷之中。
贝志诚,朱令的中学同学,当时是北京大学力学系的学生。当得知朱令生命垂危后,贝志诚马上赶往医院看望,被她的惨状惊呆了:一个曾经开朗健康的女孩儿,周身上下插满了管子,只能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离开医院后,贝志诚一路都在想,怎样才能帮助不幸的朱令?回到学校,听室友蔡全清说他们系的陈耀松教授在搞一个叫internet的东西,可以与全世界联络,贝志诚心中一动:“为什么我们不上网求助呢?”
1995年4月10日,贝志诚把朱令的病历翻译成英语,然后和蔡全清一起到学校的机房发出了求救邮件。当时,是向两个类似BBS的学术网络Usenet(新闻组)和Bitnet(连接世界教育单位的计算机网络,类似互联网,但独立于互联网)所有跟医学组相关的群主发出的。电子邮件发出3小时后便收到世界各地的热情回函,3天内就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封回信。世界各地的许多著名医学专家根据描述的症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68%认为朱令是化学物质(重金属)中毒,其中有50%认为她是铊(Thallium,81号重金属元素) 中毒,并建议用“普鲁士蓝”解毒。
协和医院根据外国专家的建议,开始为朱令服用普鲁士蓝。在服用普鲁士蓝后不到24小时,朱令体内的铊量开始下降。10天之后,她的血液、脑脊液中铊离子的含量就降为零。但由于确诊时间太晚,朱令虽然活了下来,智力、视觉、机体和语言功能都没有得到恢复,留下永久的严重后遗症。
1994年4月20日,中国的计算机网络与国际互联网实现全功能连接,中国才算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互联网。虽然在此之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于1992先后建成了校园网,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于1993年联网建成了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NCFC)即“中关村地区计算机网络”,但这些网络都只是局域性的,而且只为教育和科研服务。1995年,中国电信Chinanet刚刚在全国建成8大节点,这只是主干网的骨架而已,互联网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那时候,大多数中国人甚至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即使是在北京,也只有几家著名科研院所从事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或者师生才能机会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然而巧的是,突遭不幸的朱令恰好是清华大学的学生,她的中学同学贝志诚恰好是北京大学的学生,贝的室友蔡全清又恰好师从计算机专业的教授,而且刚刚听说互联网的贝志诚竟然想到通过这个完全陌生的网络向全世界求救,每一个环节都是“小概率”,但却凑巧成就了一个“大新闻”。
第一次网上会诊,不仅挽救了一个濒危的生命,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首先,它颠覆了国人的传统认知。在人们的思维中,治病当然是要与医生见面的,“看医生”就是求诊的代名词。而这次会诊中,不仅病人没有与很多医生见面,而且相隔千山万水,甚至万里之遥,而且很多国家的医疗专家都参与其中,在当时这无异于“天方夜谭”,完全是超乎想象的。同时,它也生动地诠释了互联网的核心价值,那就是“信息共享”。医疗资源可以共享,其他资源也是如此。这一事件的广泛传播,让无数人知道了互联网,也让“信息高速公路”这个来自美国的新概念深入人心。当“未来属于互联网”成为共识,人们向往互联网,政府重视互联网,电信企业也加大了建设网络的力度。从此,中国的互联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熊雯琳:《朱令谜案:18年前的中国第一次网上会诊》,北京:《电脑报》,2013年5月13日。
2.《中国首次“网上会诊”》,历史上的今天2013年4月10日:http://www.dsj365.cn/juhe/article/1135.html。
3.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编:《中国互联网20年·网络大事记篇》,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