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加点”不是“文章不加标点”的意思!

大林品诗词 2024-04-02 15:40:35

何楚涵博士是当红的网红,她在大学课堂上讲课的短视频,转发量和点赞量大都是10万+。她对古今中外经典诗文或文化遗产的赏析,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亦展现出较为渊博的学识。当然,首先留住我目光和手指的,还是她靓丽的容貌。

可能就是因为我认真看过几期她的视频,刚才一打开视频号,首先被推荐的就是她赏析王勃《滕王阁序》的《惊鸿一瞥 刹那永恒》。一开始,她自然是对《滕王阁序》大加赞赏:“《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第一骈文’,全文不加标点,字字珠玑,全篇对偶,情景相映……”

明刻本中的《滕王阁序》(局部)

什么什么?“全文不加标点”是什么意思?翻开古籍版本,《滕王阁序》确实都没有标点,但古书中的古文都没有标点,这与文章优劣并没有关系呀!不难推测,何博士所说的“全文不加标点”一定是成语“文不加点”的白话表达。汉人祢衡《鹦鹉赋序》:“衡因为赋,笔不停辍,文不加点。”这是“文不加点”最早的出处。此后还有很多用例,比如宋人王禹偁《送薛昭序》:“天子嘉之,试于凤阁。文不加点,数刻而成,灿乎千言,耸动台阁。”明人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这蔡御史终是状元之才,拈笔在手,文不加点,字走龙蛇,灯下一挥而就。”

那么,“文不加点”的意思是“文章不加标点”吗?非也。“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一气呵成,不作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王羲之《兰亭集序》(局部)

为什么把一气呵成、文思泉涌称为“文不加点”呢?因为“加点”是古人修改文章的主要方法。《尔雅·释器》:“灭谓之点。”晋人郭璞注解说:“以笔灭字为点。”古人是用毛笔写字的,发现写错了字,或者修改字词,就把错字涂掉重写。“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和“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姪文稿》中都有多处涂改,也就是说这些文章都“加点”了,不能说是“文不加点”。

颜真卿《祭姪文稿》(局部)

“点”有两种方式,一是把字涂掉,就像《兰亭集序》《祭姪文稿》那样。但这种“点”法,会形成墨块儿,不太美观,所以后来有了变通的第二种方法,那就是在字的旁边加上几个小点,意思是此字作废。“天下第三行书”苏东坡《寒食帖》中就有这样的处理。此帖中《黄州寒食诗》第二首开头四句:“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第二句和第三句中间有一个“雨”字,旁边加了四个小点,意思就是这个字不作数。

苏东坡《寒食帖》(局部)

当然,并不能因此认定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的文才都不如王勃。王勃的墨迹已然不存,我们并不知道原稿有没有加点。一般来说,“文不加点”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另:“千古第一骈文”之说也有问题,以后再说。)

0 阅读:0

大林品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