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拙著《唐诗正本——大数据视域下的唐诗新考》,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
落拓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
三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这是杜牧的《题扬州》,或题为《遣怀》。诗中的“三年”,今本多作“十年”。孰是孰非?
收录全诗的50个古籍版本中,“十”有41处,包括《才调集》、《樊川文集(外集)》、《万首唐人绝句》、《渔隐丛话》等;“三”为9处,包括《本事诗》、《太平广记》(明刻本)、《吟窗杂录》、《事类备要》等;“十年,一作三年”有1处,为《樊川文集(外集)》夹注本。只引用《遣怀》后两句的文献中,《舆地纪胜》、《全唐诗话》和《唐诗纪事》为“十年一觉扬州梦”,《山谷外集诗注》和《山谷内集诗注》卷6为“三年一觉扬州梦”,而《山谷内集诗注》卷20引用的第三句又为“十年一觉扬州梦”。另:《古今诗话纂》引用的后两句中为“十年一觉杨州梦”。
“十年”还是“三年”?要判断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这个时间指的是什么?按照一般的理解,这当然指的是杜牧在扬州度过的时间。在作详考之前,笔者看到的版本都是“十年一觉扬州梦”,也一直以为杜牧在扬州待了十年。《才调集》中的诗题为《题扬州》,也意味着此诗写的是扬州之事。
《渔隐丛话》:“余尝疑此诗必有谓焉,因阅《芝田录》云:牛奇章帅维扬,牧之在幕中,多微服逸游。公闻之,以街子数辈,潜随牧之,以防不虞。后牧之以拾遗召,临别公以纵逸为戒,牧之始犹讳之,公命取一箧,皆是街子辈报帖,云杜书记平善,乃大感服。方知牧之此诗言当日逸游之事耳。”胡仔(1110—1170)也认为《遣怀》写的是扬州之事。
黄文旸(1736—?)《曲海总目提要》也说:“《遣怀》诗……盖追忆僧孺幕中事而作。”
那么,杜牧在扬州待了多长时间呢?据缪钺(1904—1995)《杜牧年谱》载:“大和七年(833)四月,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升迁长安任吏部侍郎,在沈府做了四年多幕僚的杜牧从宣州到扬州,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做推官,后来转为掌书记。大和九年(835),杜牧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七月分司东都洛阳。”也就是说,杜牧在扬州待了两年多。按年头计算,也就是三年。
吴在庆在《杜牧集系年校注》中也说:“又如《樊川外集》中的《遣怀》诗,诸本其第三句均作‘十年一觉扬州梦’,而夹注本于‘十年’下注‘一作三年’;又引《太平广记》中有关杜牧为牛僧孺扬州幕掌书记时游扬州的记载,其中杜牧所作本诗亦作‘三年一觉扬州梦’。考之于杜牧生平行踪,以及此诗文本出现的先后,‘三年’当较‘十年’准确。”吴只注意到《樊川外集》和《太平广记》中为“三年”,却没注意到更早的《本事诗》,还有《事类备要》、《事文类聚》等文献,其中《事类备要》有宋刻本存世,《事文类聚》有元刻本存世。
《绀珠集》:“杜牧之及第后,三年狎游,尝为诗曰:‘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盖谓此。”朱胜非(1082—1144)所谓“三年狎游”,所指显为扬州之事,但他随后引用的诗却又是“十年一觉扬州梦”。
若为“十年”,如何解释?黄叔灿(1722—1806)《唐诗笺注》曰:“牧之曾为牛僧儒淮南掌书记,大约有十年之久,故有落魄江南句。”湖北辞书版《唐诗鉴赏辞典》中说“悠悠十年扬州往事……”《唐诗三百首全译》也说“扬州十年的时光,生涯正如同大梦一场”。显然都认为杜牧在扬州待了十年,但这并不符合事实。
章燮(1783—1852)《唐诗三百首注疏》注:“十年,言久也。”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称:“十年,言留连美色之久。”韩兆琦在《唐诗精讲》中说:“十年,表示时间长。”似乎都能说得通,但总有牵强附会之感。
有一种观点认为,“十年”是指《遣怀》写于杜牧离开扬州之后。比如《唐诗三百首新赏》在鉴赏文字中说“匆匆过去了十年,回首往事,恍如一场大梦”。还有多篇论文持这样的观点,比如刘刚等人的《杜牧<遣怀>诗意旨发微》(发表于《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王跃骢等人的《“赢得青楼薄幸名”新解》(发表于《石河子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过常宝在《梦里依稀见扬州——读杜牧<遣怀>诗》中说:“杜牧……在扬州前后不超过三年。诗云‘十年一觉扬州梦’,从常理上说,此‘十年’当非指在扬州的日子,可能的解释是距扬州的日子已经十年,则此诗实为对扬州的回忆。”之所以把“十年”解释为“离开扬州十年”,是因为知道杜牧在扬州不过三年,不能把“十年”解释为待在扬州的时间,只好另找答案——强作解人,难免牵强。
“牛僧孺于大和六年任淮南节度使,至开成二年五月,上表请休,在扬州实止五年。杜牧诗云:“十年一觉扬州梦”,如果不是夸张,必是在此前后还住过四五年。”杜牧之于扬州,是牛僧孺请去的,也是他送走的。牛在扬州任职才五年,杜牧怎么会有十年呢?施蛰存(1903—2003)也曾为此疑惑。他显然也没有注意到“三年”的版本——如果看到,一定恍然大悟。
那么,“三年”何以讹为“十年”呢?《本事诗》关于杜牧的章节在引用《遣怀》诗后,紧接着又引用了杜牧的另一首诗:“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这首《题禅院》中的“十岁”,可能让人产生了误会。但此所谓“十岁”应该是指他在黄州、扬州、池州、湖州等地总共度过的十几年,并非专指扬州。
参考文献:
[01]《本事诗》[O],景明刻本(吴琯校),第15页。四库本、民国广益书局本,同。
[02]《古今合璧事类备要》[O],宋刻本,前集卷53第3页。明嘉靖年间夏相刻本、四库本,同。
[03]《太平广记》[O],明沈氏野竹斋刻本,卷273第3页。明刻本(国图善本书号:A01516),“行”作“倖”。二本中均作“杨州”。
[04](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O],清影宋抄本,卷37第21页。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惧盈斋刻本,同。
[05](宋)尤袤撰:《全唐诗话》[O],明正德二年(1507)刻本,卷中第80页。明嘉靖刻本、明万历刻本,同。
[06](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O],四部丛刊明嘉靖间钱塘洪氏刊本,卷56第9页。四库本,同。
[07](宋)史容注:《山谷外集诗注》[O],四库本,卷16第24页。
[08](宋)任渊注:《山谷内集诗注》[O],四库本,卷6第6页。
[09](宋)任渊注:《山谷内集诗注》[O],四库本,卷20第11页。
[10] 缪钺著:《杜牧年谱》[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4-35页。
[11]吴在庆著:《杜牧集系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0月版,前言第13页。
[12] 何年译:《唐诗三百首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48页。
[13](清)章燮注:《唐诗三百首注疏》[O],上海:扫叶山房民国十九年(1930)版,卷6下第19页。
[14]韩兆琦著:《唐诗精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年版,第324页。
[15]张叔宁著:《唐诗三百首新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06页。
[16]过常宝撰:《梦里依稀是扬州——读杜牧<遣怀>诗》[J],北京:《文史知识》2007年第7期。
[17]施蛰存著:《唐诗百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