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近一個月來,筆者陸續發表了《解剖一隻“麻雀”證明“古籍整理應該推倒重來”》《再剖……》《三剖……》《四剖……》《五剖……》等短文。今再解剖一隻“麻雀”,即中華書局(北京)版《沈佺期宋之問集校注》中關於沈詩《古意》的校注。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意在充分證明,在未充分利用古籍數字化成果的情況下,古籍整理所存在的不全面、不準確、不到位等問題是普遍的,而非個別現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4d94cd2681949fde1e52f255584b671.pn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97b31db53ba6255ae69b0ad2d735fb6.png)
【再校注】
《校注》中的“校記”部份非常簡單,而實際上本詩的異文非常複雜,不僅有很多字在不同文獻中存異,甚至同一文獻的不同版本也多有不同。本詩的異文大都出自明初的《唐詩品彙》,而這一重要的唐詩文獻(《唐詩三百首》的藍本之一)竟然沒有出現在參校版本中。
(1)關於詩題。《校注》稱:“敦煌遺書斯二七一七《珠英學士集》殘卷作古意,《樂府詩集》卷七五作獨不見。底本‘喬’在‘補闕’二字下,據清抄本、《才調集》卷三乙。此處有遺漏:底本詩題下有小注“一作獨不見”,《唐詩品彙》同,均未出校。詩題作“古意”的還有《搜玉小集》《文苑英華》,均未出校。《古意》為原題的概率最大。另:“據清抄本、《才調集》卷三乙”句不通,“乙”疑為“改”字之誤。
(2)關於“盧家”與“織錦”。《校注》稱:“盧家,《才調》作織錦。”此處既不全面,也不準確。事實上,《才調》宋刻本作“織錦,一作盧家”,四庫寫本作“盧家”。
(3)關於“少婦”與“小婦”。《校注》稱:“少婦,清抄本、《珠英》作小婦。”此處遺漏甚多。事實上,《樂府》亦作“小婦”,《英華》作“少,一作小”。《搜玉》明刻本(國圖善本書號:13550)作“小”,汲本和四庫本作“少”。《唐詩紀事》四部叢刊明刻本作“小”,四庫本作“少”。
(4)關於“金堂”與“金香”。《校注》稱:“金堂,底本作金香,據清抄本、《珠英》改。”此處遺漏更多:《才調》、《搜玉》、《英華》、《樂府》、《紀事》均作“金堂”,這些文獻及版本都比清抄本更重要。《品彙》明洪武本和四庫本作“堂,一作香”,明嘉靖本作“香”。“香”可能源自《品彙》。
(5)關於“木葉”與“下葉”。《校注》取底本的“木葉”,並稱:“木葉,《珠英》作下葉。”事實是:《搜玉》明刻本(國圖善本書號:13550)作“木葉”。《才調》宋刻本和四部叢刊明刻本作“下”,四庫本作“木”;《樂府》宋刻本、元刻本和明汲古閣本均為“下”,四庫本變成了“木”;《英華》宋刻本和明刊本均作“下”,四庫本變成了“木”;《紀事》四部叢刊明刻本作“下”,四庫本作“木”。以上文獻及版本,都是先作“下”後作“木”。綜合判斷,應取“催下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品彙》明嘉靖本作“下”,但更早的洪武本作“木”,這可能是“催木葉”的源頭。《品彙》之所以改“催下葉”為“催木葉”,可能是為了與下句的“憶遼陽”對仗。然而,本詩原是樂府,不應歸於律詩,至少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律詩,也就是說,對仗不是必須的。
(6)關於“音書”與“軍書”。《校注》稱:“音書,《珠英》作軍書。”此處遺漏亦多。事實上,《才調》、《搜玉》明刻本(國圖善本書號:13550)亦作“軍書”。《英華》作“軍,一作音”。另:此句在《才調》中作“白駒河北軍書斷”,“駒”未出校。“白駒”典出《詩經》中的《小雅·白駒》。全詩共4章,最後一章為:“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芻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爾音,而有遐心。”由於《詩經》影響巨大,“白駒”逐漸成為一種意象,即代指志行高潔的人,近似今人所謂“白馬王子”。“毋金玉爾音,而有遐心”的意思是,不要像對待金玉那樣吝惜音訊,而產生疏遠之心。而“白駒河北音書斷”的意思是,我的“白馬王子”遠征於河北,音訊都斷了——飽含著恩愛、思念及焦慮。“白駒”與“音書”呼應,不僅更加契合主題,而且比“白狼”的意蘊更加豐富。因此,這一異文相當重要,不應該忽略。校注者即使不取,至少應該出校。
(7)關於“誰為”“誰知”“誰謂”。《校注》稱:“誰為,《珠英》作誰忍,清抄本、《才調》作誰知。”此處遺漏的有:《樂府》、《紀事》、《搜玉》明刻本(國圖善本書號:13550)亦作“誰知”;《英華》宋本作“誰知”,四庫本作“請謂”。另外,《才調》宋本作“誰知”,四庫本作“誰為”。《品彙》明洪武本及後來的版本均作“誰為”,這也可能是源頭。
(8)關於“更教”和“使妾”。《校注》取“更教”,並稱:“更教,清抄本、《珠英》作使妾。”事實上,《樂府》亦作“使妾”。《英華》宋本作“使妾”,四庫本作“更教”;《才調》宋本作“使妾”,四庫本作“更教”;《紀事》四部叢刊明刻本作“使妾”,四庫本作“更教”。綜合判斷,此處應取“使妾”。“誰忍含愁獨不見,使妾明月對流黃”的意思是:誰能忍受滿懷愁怨卻還見不了面?妾身只好讓明月對著帷帳了。與“下”變為“木”一樣,“誰知”和“使妾”被改成“誰為”和“更教”的始作俑者可能都是《品彙》。為什麼要改呢?因為“知”(平聲)和“妾”(仄聲)不合律,而“為”(仄聲)和“教”(平聲)合律。可能在高棅看來,這首詩必須是律詩,于是按照律詩的要求,大肆竄改。
(9)關於“月照”與“月對”。《校注》取“月照”,並稱:“月照,《珠英》作月對。”事實上,《才調》亦作“月對”,《英華》作“對,一作照”。
總而言之,該《校注》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參校的文獻及版本太少,忽視《唐詩品彙》尤為不該——作為《唐詩三百首》的藍本之一,現在通行唐詩文本中的很多錯誤源于該文獻。二,沒有注意到很多文獻不同版本的差異,這也是諸多校注本及其他古籍整理成果普遍存在的問題。
附:本次再校注所據古籍版本截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e704579ee27d4ffae7440d3d74332be.pn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22020188abf84bb6c61394dccc5eec3.pn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e8a6e224ee5e16eec327cd6b24b87ef.pn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68aa73cefd41ba10b66e39dab4836fc.pn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a9dfb23c337a5f0c84307f8fd8eab81.pn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cf9f9d4be3dd7c4852559a88efa43bf.pn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44aebe41747dee61fb0b2c5489e867a.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