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cf44bf98ccefa7e8da3fc493707fe6f.jpg)
我们都被《语文》课本给骗了!
请看,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这是真的吗?我找到了这本书,著名词学家龙榆生先生的著作,但我发现,《东坡乐府笺》上的《赤壁怀古》与课本上的《赤壁怀古》大不一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ec46bfb66e778c783fde56502e6ec46.png)
第一处,《东坡乐府笺》是“乱石崩云”,课本上是“乱石穿空”,有两个字不一样。
第二处:《东坡乐府笺》是“惊涛裂岸”,课本上是“惊涛拍岸”,有一个字不一样。
第三处:《东坡乐府笺》是“强虏灰飞烟灭”,课本上是“樯橹灰飞烟灭”,两个“强(樯)虏(橹)”不一样。
第四处:《东坡乐府笺》上是“人间如梦”,课本上是“人生如梦”,一个字不一样。
总共才100个字,竟然有6个字不一样!
除了文字不同之外,注释也不一样:关于“羽扇纶巾”,《东坡乐府笺》说是指诸葛亮,语文课本说是指周瑜。
在我查到的30多个古籍版本中,没有一个版本是与语文课本完全一样的。现代出版的较有影响的其他出版物,与课本上的内容差别大都比较小,比如《全宋词》与语文课本有3个字不同,再比如《唐宋词鉴赏辞典》与语文课本有4个字不同,而《东坡乐府笺》是与语文课本差别最大的版本之一。差别小的,它不选,专门挑了一个差别大的!
说实话,当发现这个问题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既然注明选自哪部文献,就应该跟那本书一样呀。哪怕是注明“有改动”,也算是有个交代。不然,注明出处还有什麽意义呢?如此这般,还不如不注明出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b3c0ca0ad249684ec5fdcf047e19970.jpg)
我在想:编写语文课本的专家们,包括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权威”们,有没有查阅和对照《东坡乐府笺》呢?如果查阅并对照了,那就是赤祼裸的欺世盗名。如果没有查阅和对照,只是随便写个出处,那问题就更严重了——这不只是不严谨,完全是当成儿戏了!
都是那些砖家改的。
草台班子[笑着哭]
都是文痞!
不同的版本而已。别大惊小怪的。
别的不说,小乔加诸葛亮了是吧?
公瑾是诸葛亮?[笑着哭]
小编还是回去多读几本书再来说点儿啥吧[扁嘴]
一惊一乍,大惊小怪。《花木兰》不也有“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和“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两个版本?而且还都曾经被编入语文教材。
但我觉得穿空比崩云写得好。强虏和樯橹要看语境,和前后意思。 人间如梦和人生如梦,个人认为以东坡的性格他会用人间,写的已经不是个人的的一生而是整个人间了。人间清醒。
论意境还是古文好点,现在改的有点似是而非。其实这很简单,现在专家编个理由改了后可以拿钱
很多都有改动,比如将进酒的古来圣贤皆死尽根本就不可能写进去
小编多看点地摊文学!别整天意银[哭笑不得][哭笑不得][哭笑不得]
差不多得了,去看看将进酒的原文,改动比这大多了。事实就是改动后的将进酒比原版好。
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有味
其他改了也不计较,就是那个樯橹,当年就是觉得不理解,如果是强虏就好理解多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岳飞《满江红》也不是原版。
小乔嫁给诸葛亮?那黄月英呢?终身未嫁!?
我怎么觉得改版好很多呢
公瑾是诸葛???
强虏指敌军吧,写墙橹有点神棍的味道
在千年流传过程中出现个别字差异正常,毕竟那时普通话都不一定统一。
文科而已,真假不重要,意思意思就得了,不必过于严谨,艺术本身就是创造创造再创造。
可能先入为主了吧,感觉乱石穿空比乱石崩云好。
你自己读读合辙押韵吗?符合平仄吗?哪个是真的,不言而喻!
小编不学无术,哗众取宠
小编,你不知道“选自”什么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