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写冠冕堂皇处,字缝渗出猩红来,诸吕之乱,真的让人细思极恐

梨评历史 2025-04-08 18:21:14

西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八月,代替刘氏掌权多年的吕后死了。

吕后掌权的几年也是吕氏家族最为风光的几年,但吕后刚死一个月,吕氏家族就被连根拔起,无论男女老少,全部族诛,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吕氏家族算是彻底烟消云散了。

根据发起诛吕号召的刘氏宗亲齐王刘襄所说,吕氏家族刘氏害怕报复,在上将军吕禄家中密谋,打算起事谋取刘氏江山,为保刘氏江山,他才决定起兵讨吕的,而且得到了开国老臣周勃、陈平的支持,属于正义之举。

为保刘氏江山,兴兵诛吕

问题是当时的吕产贵为丞相兼南军将军(掌控皇宫禁军),吕禄为北军将军(掌握长安卫戍军),属于吕后死后最大的实权派,为何要谋权篡位呢?就算要篡位,也不会等吕后刚去世的这个时间点,毕竟吕后如果在,篡位几率岂不是更高一点?

更离谱的是,要“篡位”的吕产和吕禄一点没有谋划大事的迹象,该吃吃,该喝喝,甚至出门打猎,甚至被吕禄诓骗后主动交出北军的军权,完全没有一副举事的样子。

很显然,所谓的“诸吕之乱”可能是刘襄的一面之词,连司马迁都找不到吕氏要谋反的证据,只是说“吕禄、吕产欲乱关中”,这个“欲”字用的很巧妙,即可能有,也可能没有。

而到了后世的传统叙事中,“诸吕之乱”更是成为周勃、陈平等汉室忠臣隐忍多年之后谋划的诛吕安刘之举,属于将这件事脸谱化了,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忠臣恶斗权臣的故事。

但大家似乎忘了,刘襄兴兵后没有直接带兵向西,而是盯上了琅玡王刘泽,以“刘泽年少,不习兵革之事”为由,将其扣留,并剥夺了刘泽兵权,同为刘氏宗亲,不思进兵吕氏,反而先动了同族的刘泽,显然,这其中必然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而想要了解这一切,又必须先了解吕后时期的朝堂纷争。

01

汉朝初年,朝廷之上有三股势力,分别是刘邦执掌的皇权、和刘邦打天下的功臣势力以及地方上的刘氏诸侯王。

汉朝初年,朝廷之上有三股势力

刘邦在的时候,靠着威望以及“白马之盟”的誓言,大体上能够维持朝堂势力的问题,甚至一直延续到了汉惠帝时代,尽管此时吕后在幕后掌握了实际权力,但对于朝廷和地方诸侯来说,关系并不大。

而吕后掌权时期,朝廷上仅仅是废杀了赵王刘如意和戚夫人,徙淮阳王刘友为赵王而已,算是刘邦一朝太子之争的余韵,至于地方,不过是迫使齐王刘肥献城阳郡为鲁元公主汤沐邑,功臣系该有的权力还在,地方诸侯权力也没受损,因此整体来说,汉惠帝时代,朝廷势力格局和刘邦时代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谁知道汉惠帝仅仅二十四岁就驾崩了,而吕后就只有汉惠帝这么一个儿子,他失去儿子的同时也失去了统治的合法性,为了掌权,她必须从幕后走向前台临朝称制。

为了掌权,吕后必须从幕后走向前台临朝称制

一方面她和功臣系的关系不如刘邦那样紧密,另一方面,她和刘氏宗亲之间也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想要稳固权力,就必须采取更为激进的手段来应对此时暗流涌动的政局,因而在她称制的第一年,就对朝廷格局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

02

高后元年(前187年)十一月,以陈平代替王陵的右丞相职位,以审食其为左丞相,以任敖代替赵尧的御史大夫,同时废了周勃太尉一职。

陈平、审食其、任敖皆是吕后的重要亲信。

审食其就不说了,早在吕后被项羽抓为人质的时候就陪伴其左右,算是铁杆吕后党,任敖也是如此,在丰沛时期就相助吕后,而陈平则是刘邦死后才投靠吕后的,虽然来得晚,但却是吕后最为重要的亲信之一。

朝廷上安插亲信后,吕后开始对地方诸侯进行控制,立汉惠帝皇子刘彊为淮阳王、刘不疑为恒山王,也是在这一年,吕后的侄子吕台被封为吕王,成为吕氏第一个封王。

刘邦时期的封国

而到了高后七年(前181年)的时候,也是吕后去世前一年,吕后再度对诸侯国进行大调整。

先徙“梁王”刘恢为赵王,但几个月后,刘恢就自杀了,武信侯吕禄被封为“赵王”。

而后将“吕王”吕产改封为“梁王”,以平昌侯刘太为新的“吕王”,同时将原“梁国"改名为"吕国",原来的"吕国"更名为"济川国"。

也是在同一年,刘泽被封为琅琊王,此前宣平侯张敖去世,吕后又让他的儿子张偃继承鲁王的位置。

而在吕后即将去世的十月,她又封东平侯吕通为燕王。

如此大的调整,让吕后去世前这段时期的诸侯王格局和刘邦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此前刘邦封诸侯王,并无太多的制衡考量,完全按照自己需要分封,而吕后时期,对诸侯国的分封和改封体现了压制与平衡的取向,即“众建诸侯”和“以亲御疏”。

吕氏家族

汉初最为强大的齐国被分割为齐国、琅琊国、济川国三个封国,而赵国则被分割为赵国和恒山国,楚国分为楚国和鲁国,齐、赵、楚是汉初最为强大的三个诸侯国,现在彻底被分割。

而分割和新分封的诸侯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恒山王刘不疑、淮阳王刘疆、济川王刘太都是汉惠帝的子嗣,而鲁王张偃的母亲又是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换句话,他们都是吕后的孙辈。

至于刘泽,虽然不是刘邦子嗣,但却是吕氏姻亲,他的妻子是樊哙之女,而樊哙的妻子又是吕后的妹妹吕媭,自然得到吕后的重视,而他也是吕后分封诸侯王里唯一一位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诸侯王。

而分封的地方也有意思,处处体现制衡思想。

几十年后的贾谊说过:“梁足以扞齐、赵,淮阳足以禁吴、楚”,而吕后则早几十年就贯彻了这个思想,吕氏的吕国、梁国和惠帝系的淮阳国组成了防卫关东诸侯的屏障,济川国与琅琊国则是插入关东腹心的一把尖刀,也让齐国和楚国被彻底分割。

吕后末期的封国

这也是为何刘襄兴兵后直接扣押刘泽的原因,就是想让齐、楚连成一片。

03

经过吕后大刀阔斧的对诸侯国进行划分,吕后末期的政治格局演变成了以吕后为代表的皇权势力与地方诸侯王势力对抗,至于功臣系呢?则游走于他们之间,比如樊哙、陈平与周勃等人,还有刘泽。

对于周勃、陈平等人来说,他们并不介意臣服于吕后,要不然陈平也不会在刘邦是迅速站在吕后一边,问题是他们并不是吕后的血亲,也和吕氏之间没有联姻,始终得不到吕后的信任,在吕后临死前任命吕产为相国后,他们就必须提前为自己找后路了。

陈平

以陆贾为纽带,在为汉廷公卿之间游走,提前谋划,而他们的谋划里实际上不包括地方诸侯王的,说到底,彼此之间还处于竞争关系,在刘襄举兵之前,双方实际上也没有直接的联系,要说有联系,也就是在长安的刘章而已,而刘章则是吕禄的女婿,亦是齐王刘肥的次子。

谁知道刘襄直接起兵了,直接打破了他们的谋划。

本来他们是打算观望局势的,吕氏如果进一步压缩他们的权力,他们则会和汉廷公卿谋划起事,如果权力没有太大变化,他们还是愿意效忠吕产、吕禄的,毕竟都是吕氏,拜谁不是拜呢。

反正他们的谋划里,始终没有刘襄的事。

如今刘襄大旗举起来了,他们必须有所行动了,不仅需要提前政变,方便在后续的权力划分中获取更多的话语权,其次,无论如何都要阻止刘襄的上位,不然刘襄上位,以刘襄对吕氏的嫉恨,必然将他们视为吕后余党进行清算。

04

谋划既定,自然得开始行动。

首先就是陈平和周勃,直接劫持郦商,以此来胁迫郦寄诓骗吕禄交出北军兵权,吕禄信以为真,将北军兵权交给了周勃,有了兵权后周勃却不想动手,而是让刘章则带兵入宫,诛杀了吕产。

毕竟刘章也算刘氏宗亲,以刘氏诛吕氏,大义上完全没问题,也让功臣的政变披上一层刘氏内部夺权的外衣。

长安城内的吕氏暂时被控制,而城外的刘襄还需要防备,不能让他带兵进入长安。

此前吕产得知刘襄起兵后立即派灌婴率大军出关平叛,但最后演变成了功臣系对刘襄的威吓。

史书记载:“婴行至荥阳,乃与绛侯(周勃)等谋,因屯兵荥阳,风齐王以诛吕氏事,齐兵止不前。”

荥阳位置

这个“乃”,说明了灌婴是到了荥阳之后才和周勃谋划的,至于谋划什么,自然就是阻挡刘襄进入长安,而刘襄听闻功臣们说事后要立自己为帝,真的相信了,就“还兵待约”,而他的这个决定,也让他彻底失去了这场政变的主动权和登基的机会。

就在他满心等待皇位的时候,又听信刘泽的拥立之言,放走了刘泽。

刘泽是这么说的:“齐悼惠王高皇帝长子,推本言之,而大王高皇帝適长孙也,当立。今诸大臣狐疑未有所定,而泽於刘氏最为长年,大臣固待泽决计。今大王留臣无为也,不如使我入关计事。”

刘襄正缺一个人和功臣联系呢,听闻刘泽的话,满怀期待的将他送走,可谁知刘泽入京后,直接喷刘襄:“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

本来陈平和周勃就不想立刘襄,听了刘泽的话,更不想立了,甚至在商定立谁为帝的时候,特意将刘章调离长安,当然也有理由:“遣硃虚侯(刘)章以诛诸吕氏事告齐王(刘襄),令罢兵。”

可想而知,功臣系从一开始,就将齐王系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

而除了要立谁之外,功臣系还要商量如何处理吕氏族人,曹参的儿子曹窋反对彻底诛杀诸吕,其他大臣则坚定要族灭吕氏,最终族灭吕氏的声音占据上风,所有吕氏人员全部被杀,甚至一不做二不休,将惠帝子嗣全部诛杀,拥立刘备其他子嗣为帝。

至此,周勃和陈平的功臣系在这场政变中大获全胜,只有齐王子嗣沦为了枪手,什么也得不到。

而新皇的人选,他们早已敲定,就是刘邦的四皇子,代王刘恒。

刘恒才是天命所归

毕竟刘恒的母亲薄姬不受刘邦宠爱,薄氏外戚力量薄弱,让刘恒上位,薄氏的地位和权势完全和吕氏没法比,自然也不会影响功臣系利益,而且刘恒在这场政变中就是小透明,在长安也没有根基,让他入主长安,只能依靠自己这帮人,可以让功臣系权力最大化。

谁知道陈平和周勃精挑细选的庸弱少年居然是一条真龙天子,短短几年,参与这场政变的功臣系和诸侯王死的死,退的退,仅仅六年,就彻底掌握大权。

或许,这就是天赋,或者天命所归吧!

参考文献: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16年版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5年版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

江建:《汉初政治格局中的吕氏集团与诸吕之乱》,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1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