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荒诞,但异常真实

梨评历史 2025-03-04 18:12:49

崇祯帝自缢前,还活着仅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

城破前,崇祯帝将三个儿子托付给太监王之心、栗宗周、王之俊三人,安排他们去成国公朱纯臣那里,希望在成国公庇佑下逃出生天,并嘱托他们日后小心翼翼,隐藏在民间。

崇祯画像

转日,李自成带着大顺军就入了城,栗宗周、王之俊二人谋求富贵,直接将朱慈烺交给李自成,就这样,前朝太子成为新朝的俘虏。

李自成俘虏朱慈烺后,为正人心,将其封为宋王,而后交给部下刘宗敏看管,等登基后再做处置,没想到除了李自成,一直虎视眈眈的多尔衮也图谋中原,极力拉拢山海守将吴三桂,得到答复后就带着八旗日夜兼程,想打个李自成措手不及。

至于李自成得知吴三桂献城投降后已经过去了好几日了,先匆忙登基,而后率军东征吴三桂,为防止有人在后方搞事,就带着朱慈烺兄弟随行。

在山海关那场决定天下归属的大战中,朱慈烺也随着李自成的战败而人间蒸发,仿佛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一时间,关于他太子的去向也是流言四起。

山海关一战,确定了天下归属

有传言朱慈烺落入吴三桂手上,成为吴三桂的底牌并且送给了多尔衮,而后多尔衮入京,打着“迎归太子,光复大明”的旗号以稳定民心。

但也有传言,说吴三桂夺回太子后,秘密派心腹护送太子南下,将其托付给重臣史可法。

只是不管怎么传言,朱慈烺却彻底消失在世人的眼线中,不管是吴三桂还是宫内,都没有他的踪迹,也让人对此议论纷纷。

而就在大家毫无头绪的时候,南明的南京城内却突然出现了一位自称太子的少年,而随着他的出现,也让南京城彻底炸开了锅,不少人也议论纷纷,讨论这位少年究竟是不是逃出生天的大明太子朱慈烺呢?

当然,最为震惊的还是刚刚登基的弘光帝,毕竟论正统,太子显然比他这个旁系更有资格坐在南京的龙椅上,要是这位少年真的是朱慈烺,那他到底让不让位呢?

弘光登基,也算一波三折,牵扯太多利益

不过现在轮不到他纠结,当务之急,就是找到这个少年,然后验证一下到底是不是太子再说。

得知这位少年被人送到了金华,弘光帝立马派内医冯进朝追回,先安排其住在金华观音寺,而后派太监李继周作为特使,以正式的礼节持御札召见太子。

对于弘光来说,涉及太子这种涉及皇权的大事必须得小心翼翼,可惜他行事过于匆忙,更没有封锁这个消息,导致整个南京都知道太子要来南京了,一时间,不少大臣“踊跃请谒,文武官投职名者络绎”。

眼看大臣们都去拜见这位天子,弘光有些后悔了,也知道自己安排不妥当,立即下旨,禁止群臣私自拜见。

除此之外,本来安排他住在南京的兴善寺的,弘光又下令,将其悄悄悄悄地移到了大内,至于原因吗,还是怕有人冲破禁令,私自拜见这位身份不明的太子。

更让弘光头疼的是,刚来兴善寺,就有两个曾经在北京皇宫当差的太监抱着他大哭,甚至还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穿,这让弘光帝勃然大怒:“真假未辨,何得便尔!太子即真,让位与否,尚须吾意,这厮敢如此”,而后就命人打死了走了两个太监。

次日,弘光就在武英殿召集群臣来会会这位太子,为了方便确认,不仅将因“从逆案”关在监狱里的前少詹事方拱乾提了出来,更请来曾经为太子讲课的王铎、刘正宗、李景濂辨别。

这么一来,弘光的做法倒也透明和公开,也相当于给世人一个交代

这么一来,弘光的做法倒也透明和公开,也相当于给世人一个交代。

至于真的如此透明和公开吗?根据记载,安排在大内的当晚,弘光就找了刘正宗和李景濂,担忧道:“太子若真,将何以处朕?卿等旧讲官,宜细认的确”。

至于刘正宗如何回答的呢:“恐太子未能来此,臣当以事穷之,使无遁”,虽然没有明说,但个中意思,大家应该会明白。

次日正戏来了,实际上王铎一见到他就确定他不是真太子了,毕竟王铎在东宫多年,太子什么样子他记不清楚吗,但其他人没见过太子,他也不好直接说假的,就站在他面前,询问他是否认识自己,结果这位天子直呼不认识。

而后王铎问他,在哪里读书,答曰文华殿,实际上是在端敬殿,而后王铎又问几上一位置何物?这位太子又答不上来,实际上是讲读数目十个算子,可以说经过王铎考证,这个太子就是假太子。

而后刘正宗、李景廉也辩论此人不是太子,可以说经过南明朝廷的一番考证和辨别,基本确定,就是假太子。

三月初一日,这位太子入京,三月初三日,这位太子就进了兵马司监狱,按照前面两个大案的处理,这位假太子的下场,估计好不到哪里去。

真真假假,谁又知道?

而后就是审理,牵扯了另一位大臣高梦箕,根据高梦箕所说,还原了大致的发现过程。

按照这位太子的说法,他是被卢象升麾下担任监军的太监高起潜所救,二人秘密前往天津,打算从天津南下,并在八月来到了淮安府,不过弘光已经登基,他们在一个隐蔽的地方安顿下来,暗中观察局势。

而后高起潜前往南京打探消息,认为“江南无善意”,也让高起潜有了想法。

本来高起潜认为太子奇货可居,拥立太子上位可以捞好处,得知南京这边不怎么欢迎太子,害怕这位太子成为自己累赘,就萌生加害之意。

但毕竟是太子,高起潜下不定决心,就和亲戚南京鸿胪寺少卿高梦箕商议此事,高梦箕认为不可,害怕夜长梦多,直接带走太子辗转于苏杭之间,交给仆人穆虎保护,而后穆虎在夜间无意中发现他内衣有龙纹,惊问身份之后身份才暴露,这才有了弘光君臣发现他的一幕。

事情到了这里应该结束,但没想到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杨维垣却直接表示,驸马王昺的侄子王之明长的很像太子,引起轩然大波,而后给事中戴英立刻抓住了这个话头上奏,认为王之明假冒太子事关重大,牵扯朝廷大臣,请求多位官员一起审理。

为何这个时候杨维垣直言他是驸马王昺的侄子呢?此前为何不敢说呢?显然,这背后有些阴谋。

杨维垣和阮大铖一样,在崇祯初年因为逆案被贬,不久复职为通政司,极力为《三朝要典》翻案,所谓《三朝要典》,其实是魏忠贤时期负责编的一本书。

杨维垣原本是魏忠贤麾下徐大化的表侄,和阮大铖的关系也很不错,天启朝的时候依附于阉党弹劾东林,崇祯朝的时候摇身一变,带头进攻阉党,但不管他如何卖力,身上始终有阉党的痕迹,因而东林党势后遣戍,直到马士英上位后官复原职。

马士英

官复原职后他干啥了呢?反对朝廷对东林六君子杨涟等人褒赠,还要为《三朝要典》翻案。

而到了三月初二日这一天,杨维垣被提拔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如此重要的职位,放在审问真假太子这一天,显然不是巧合,结合他之前的动作,很显然,马士英这一系想要借真假太子攻击东林。

本质来说,这件事已经从原先的真假太子上升到党争了。

而在这个时候,史可法则从左懋第那边获得消息,原来北方也出现了一个太子案,而且已经被杀了,而他也立即上奏朝廷:“是太子不死于贼,诚死于虏矣。北方之太子方杀,而南方之太子又来,此理与事之必无者也。”

而在朝廷审问期间,又有新的传言,认为王之明其实是满清送到南明的探子,意图让他搅扰明朝臣民的,从某种方面来说,还真实成功了,不光普通百姓坚信他就是崇祯太子,就连弘光帝也认为如此,甚至担心自己的皇位难保,知道真相大白后才如释重负。

从这里可以看出,朝廷已经一致认为这个太子是假太子,问题事这件事所带来的影响,已经远超出了这个案子的本身了,所有人都利用这个案子达到自己的目的。

史可法

一开始,民众得知太子北来,沿路拜见,本质上是对南明弘光朝的所作所为不满,认为根正苗红的太子来后,局势会不一样。

而弘光帝则借这个机会巩固地位,甚至拉拢一波人心:

上曰:“朕念先帝身殉社稷”,言出泪落,连拭,不成语,继乃曰:“朕尚无子,今日侧耳官中,惟望卿等奏至。若果真,即迎入大内,仍为皇太子。谁知又不是。”慨伤久之。

东林党不服弘光,想要借这个时期质疑弘光政权的合法性。

至于马士英这伙人,其实想通过这件事借刀杀人,借此来攻击东林党。

地方军阀则从这里找到借口起事,谋求更多的利益。

至此,各种诉求在这里汇聚和冲撞,谁都不肯放过这件事为自己一系图谋,但谁也无法单独胜出、获利,加上还有满清搅局的可能性,让这起案子变得更加复杂,甚至成为压垮明朝的一根最为重要的稻草,而这个稻草就是左良玉的起兵。

当左良玉得知南京城内来了一个太子后,接连上疏,言辞恳切,声称:“此事未可决于二三左右,应决于国人天下,使太子不失王封,皇上不失至德,群臣不失忠荩。”

表面来看,是为大明社稷,至于真的如何,也就他知道了。

而后,他又接连上疏,更表示自己愿意“亲赴京城,代太子受罪。”

很显然,在他心里,这个就是真太子,而他从未见过太子,如何坚信是真的呢?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原来此时李自成带着大军步步紧逼,打算向东南推进作为抗清基地,而摆在李自成大军面前的就是占据武昌的左良玉。

看眼大军逼近,左良玉麾下将领人心惶惶,认为打不过李自成,急需避祸之策,算来算去,也就东南比较好,只是师出无名怎么办?就逼着左良玉以替太子请命为幌子,率军南下,此时的左良玉还犹豫不决,到了最后,有人逼宫,声称:“疑事毋成!若主帅必不动者,某等请自行之!”

左良玉无奈,只能假称奉太子密诏,入京诛杀奸臣马士英,可以说,左良玉入京,就是左军上下的私心,也从未抱着伸张正义的目的去。

左良玉入京,就是左军上下的私心,也从未抱着伸张正义的目的去

至于左良玉还没到达南京就在半路去世了,余部则继续打着旗号进军,而清军已经北上了,弘光政权进入倒计时。

弘光元年(1645)五月二十一日,朱由崧和马士英仓皇出逃,老百姓则直接从狱中救出了王之明,并拥立其为帝,甚至还捕获了未能及时逃脱的大学士王铎。

此时南京百姓认为,王之明就是真太子,王铎辜负先帝崇祯厚恩,当街暴揍了他一顿,甚至要处死他。

王之明被拥立为帝次日,多铎进入南京,南京群臣在钱谦益的带领下投降了满清。

至于王之明,多铎多次在公共场合亲自以太子之礼相待,而后跟随多铎北去,不知所踪。

一个满清的亲王多铎能够比大学士王铎更清楚崇祯他儿子长什么样?所以从某方面也可以看出,或许,王之明真的是满清拥立搅乱南明的一颗棋子,毕竟行为如此高调,居然还穿龙纹内衣,深怕别人不知道他和皇家有关系,完全和崇祯临死前告诫低调行事相反。

但不管怎么说,南太子案,因牵涉太多的利益纠葛,真真假假,谁有知道最后的真相?只是从这里可以看出,南明其实从一开始就不是铁板一块,根基不稳、人心浮动、党争激烈、腐败横行,就是一个纸老虎而已。

这样的一个政权,如何能抵挡得了满清的入侵和左良玉的压迫?仅仅能支撑一年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0 阅读: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