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郭进的悲剧:本是太祖心腹,却屡遭赵光义打压,最终凌蔑至死

梨评历史 2025-03-12 18:41:28

在两宋诸多名将里,郭进的名气远远不如狄青、岳飞,跟同期的曹彬、潘美也没法比,但郭进却是宋初唯一一位辽国保持不败纪录的猛将,也让他在太祖一朝恩宠不断,甚至给他建了一座堪比亲王待遇的府邸。

而在之后宋太宗北伐北汉的关键一战中,郭进以少胜多,取得石岭关大战的胜利,也让辽军蒙受开国以来最为耻辱的惨败。

郭进是宋初唯一一位辽国保持不败纪录的猛将

根据《辽史》记载,这一战,冀王耶律敌烈和他的儿子蛙哥一并被击杀,主帅耶律沙捡回一命,但他的儿子德里却战死沙场,经此一役,辽军普遍产生“恐宋”心理,也让宋太宗再无后顾之忧,顺利拿下太原,算是彻底结束了五代乱世。

郭进取得如此大胜,足以位列名将之列,但事后他等来的不是封赏而是百般凌辱,因而悲愤自杀,徒留太多遗憾。

北伐幽燕的时候,以郭进的资历和名气,就算不能担任一路主将,但至少可以当一路的副帅,凭借他对辽军作战的能力,即便不能全功,宋军也绝不会落得敌前失控一路溃败的下场,但偏偏却死在北伐之前,还是凌蔑至死,很显然,郭进得罪了人。

这个人是谁呢?从太祖一朝的恩宠不断到太宗一朝的打压,很显然,他得罪的不是别人,就是新继位的太宗赵光义。

赵光义

01

郭进是河北博野人,自幼困苦,不得已前往巨鹿的一个富户家里当佣工,靠着身强体壮,郭进在富户家的日子过的还算不错,但他有个毛病,就是喜欢喝酒和赌钱,更喜欢结交豪杰侠士。

当时可是五代乱世,兵荒马乱的,这些豪杰侠士动不动就惹事,也让他的少东家担忧不已,害怕郭进乱交侠士而给家族带来祸端,就想谋害他,好在少夫人还算明事理,认为郭进无错,岂能随意谋害性命,就悄悄放走了郭进。

逃过一劫的郭进直接跑到了晋阳,打算从军混口饭吃,靠着强壮的体力,很快就成为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的帐下侍卫。

五代时期,从军是不错的有前途的职业

都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郭进认为想要在乱世出人头地就要立奇功,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升迁,果然不久,他的机会就来了。

后晋开运三年(947年)冬,辽太宗大举南下,打算灭了一直不服自己的便宜孙子石重贵,大敌当前,石重贵将心腹力量都交给了姑父杜重威,谁知杜重威被围困后直接投降了辽太宗,带着辽军直接灭了后晋。

后晋覆灭了,但契丹人还在,一路烧伤劫掠,逼得各地纷纷出兵反抗,此时后晋势力最强的刘知远大手一挥,竖起反辽大旗,凝聚了不少人心,眼看各地反辽不断,辽太宗也知道无力长期统治中原,就劫掠一番后退出了开封,谁知却死在半路上。

刘知远得知后,打算立即出兵开封,稳定人心,只是开封之前还有洺州被契丹人占据,郭进就主动请缨,带着一支奇兵迅速收复了洺州,立下了头功,并且得到赏赐,郭进也因此发迹,最终做到了洺州团练史的位置。

02

五代乱世,天子换了一茬又一茬,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坐上了皇位。

只是赵匡胤当了皇帝,这皇帝位置却是一个烫手山芋,除了天下未能一统之外,赵匡胤身边人也对皇位虎视眈眈,这个人就是他的亲兄弟赵光义。

都是赵家子孙,他的母亲杜太后却偏爱赵光义,自赵匡胤登基后,杜太后就抽丝剥茧,慢慢剥离赵匡胤身边的嫡系人马。

赵匡胤的亲信李汉超在宋初担任殿前司都虞侯,但很快被撤职,取而代之的则是赵光义,要知道殿前司都虞侯也是赵匡胤在后周担任过的职位,也靠这个职位积累大量人脉,让赵光义担任这个职位,目的不言而喻。

皇帝位置却是一个烫手山芋

殿前都点检原本是被赵匡胤视为兄长的慕容延钊担任的,调离慕容延钊后,这个职位不再设立。

殿前副都点检则是杜太后的好女婿高怀德。

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交给了赵光义交好的王审琦。

至于殿前指挥使则交给赵光义的大舅子尹崇珂。

至此,殿前司被赵光义一系渗透成筛子一样,而这背后的原因就是为了肢解赵匡胤的兵权。

除此之外,枢密院的魏仁浦、吴廷祚又是杜太后当初主动结交和拉拢的人,也都人听命于杜太后,靠着这个关系,杜太后可以绕过赵匡胤,然后通过枢密院进行亲信的提拔。

就连赵匡胤谋臣赵普,也被时时刻刻监视着,更别说第一节镇天雄军的节度使符彦卿还是赵光义的老丈人,也难怪赵匡胤时刻感叹:“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

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

朝廷上的是是非非也让武将们被迫选择站队,郭进早些年和赵匡胤有些交情,因而直接站队赵匡胤,让赵匡胤的压力得到了一点点减轻。

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突然薨逝,赵光义一系突然没了核心乱了阵脚,给赵匡胤反击的机会,不仅将杜太后提拔的人全部外放出去,更剥夺了赵光义的军权,但宋初局势并不安稳,内部不能彻底乱,赵匡胤为了安抚弟弟,给了他开封府尹位置以定人心。

至于郭进,赵匡胤投桃报李,给了他超常的信任,晋升为洺州防御使,担任西山巡检。

西山巡检靠近北汉和辽国,让他担任西山巡检,很显然,就是将太行山西线对北汉、辽国的防御重任交给了他,别看郭进只是防御使,在这里,他的兵权和地位远超一般的节度使。

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宋初的时候,为了安抚边疆,赵匡胤委任一帮信得过的兄弟,让他们各管一片区域,这里有独立的军队,可以自由支配当地的赋税,当然赋税只是小头,大头是允许他们自由通商,这么一来,丰厚的盐、茶、酒收入足以养肥了他们。

这么做的原因就是让他们以财养兵,并为他培养起一套细密灵通的一套情报网。

当然,能这么干的都是心腹中的心腹,比如李汉超、李继勋、何继筠、姚内斌等等,而郭进能够如此,可见他在赵匡胤心中的地位。

03

在洺州防御使任上,郭进和北汉、辽国多次交手,从未有过败绩。

乾德元年(963年),郭进和王全斌一同进攻北汉的乐平县,俘敌数千人,事后,北汉带着辽军侵犯,他和曹彬带兵解围,三战三捷,打退了北汉和辽国的联军。

乾德二年(964年),北宋再次出击,攻打北汉的辽州城,辽国派兵增援,郭进和李继勋等带兵迎击,在辽州城下击溃辽国骑兵。

契丹人

开宝九年(976年),北宋再度出兵北汉,郭进带兵进攻太原以北数州之地,获取民户三万七千余口,可以说郭进在宋初对辽国的征战中,就是一把利剑。

当然,郭进不仅仅能够上马打仗,下马还能治民,既能严肃军纪又能关心百姓,深受当地军民拥护,当然,用心治理是一方面,郭进花钱安抚也是一方面。

因为有着大量的收入,郭进手头阔绰,动不动就轻财好施,自己也过着相当舒坦的日子,就这样,郭进在洺州一待就是十七年,直到赵匡胤的去世。

赵匡胤之所以让他待在洺州,除了让他防御北汉和辽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防范天雄军。

洺州靠着魏州,而魏州就是天下第一重镇天雄军节度的所在地,而天雄军节度使就是赵光义的老丈人符彦卿,赵光义敢和老哥争权的一个重要资本就是有符彦卿的撑腰。

虽然符彦卿想要支持女婿,但却没有太大的信心,毕竟来天雄军旁边就是郭进的精锐大军蹲着,还有郭进的情报网盯着他的一举一动,这让他不敢轻举妄动,也让赵匡胤敢放手揉捏,让符彦卿入朝,符彦卿就得入朝,让符彦卿搬家,他就得乖乖搬家,如此揉捏,自然打脸赵光义,也让赵光义的话语权大打折扣,自然遭到赵光义的忌恨。

又能打又能帮着看住符彦卿,赵匡胤自然更加拉拢郭进。

符彦卿是五代常青树

早在开宝三年的(970年)的时候,赵匡胤就让人在开封建造一座豪华府邸给郭进,这座府邸有多豪华呢?据说当时用了非常逾制的建筑,尤其是筒瓦,毕竟筒瓦只有亲王级别才可以享受的待遇,但郭进不过是防御使,如何能用?就有人上书。

但赵匡胤认为,郭进镇守边境这么多年,劳苦功高,让大宋没有北犯之忧,足以配得上。

问题是当时郭进建院子的时候,赵光义却还没有亲王级别的豪宅,如此差的待遇,赵光义本来就小心眼,自然记在心里了,也造成了日后郭进的悲剧。

04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赵匡胤暴卒,赵光义登基,登基前两年,赵光义将太祖的心腹、嫡系将领全部打压,甚至不少人都离奇死在这两年,至于郭进,虽然远离朝堂,但也很快被波及到。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郭进升任云州观察使,距离建节只剩一步,别看升迁了,但却驻扎陌生的邢州,彻底远离十七年的洺州。

当然,赵光义从登基开始就面对重重质疑声,为了立威,他想学唐太宗立下不世之功,因而他将目光放在了老哥多次出征都没打下来的北汉,完成乱世的一统。

北汉不过弹丸之地,国力和兵力远远不如北宋,打北汉其实不难,难的是北汉后面的靠山辽国,每次进攻北汉,辽国必然增援。

北汉地方并不大

而如今的辽国又和之前的辽国国势不一样,此时在位的是素有贤明的辽景宗,在他的治理下,辽国国力蒸蒸日上,得知赵光义出兵北汉,当即组织了一支阵容豪华的救援大军,誓要保住北汉。

这支大军以总领南面边事的耶律沙挂帅、冀王耶律敌烈为副帅、其余将领有枢密院副使耶律抹只、黄皮室详稳等等,其出兵规模,远超前几次,要知道前几年赵匡胤北伐的时候,辽国方面仅仅派了一个北院大王来援北汉,可见这次援助的重视。

当然,一方面是辽国国力的增长,一方面辽景宗也想趁这个机会立威,压各派势力一头,所以北汉绝对不能丢。

两个都要立威,也注定这场大战必然激烈。

辽军南下后很快到达了距离太远不远的石岭关,而迎敌的是谁呢?就是郭进。

和辽军精锐南下相比,郭进身边只有几千大军,辽军在数量上有着压倒性的优势,很显然,赵光义就是让郭进送死,能拖住最好,拖不住也要延一段时间,好让自己带着精锐打太原。

至于郭进,明白兵力悬殊,正面作战就是送死,因而打算示寡于敌,在河边驻扎,诱使前锋立功之心先行过河,趁着他们渡过一半的时候直接出兵,来个致命一击,然后追杀,让他们没有喘息之机,而后逐步分割击杀。

果然,耶律沙一看对面兵力这么少,生起轻敌之心,不等大军到齐就迫不及待向对岸发起猛攻,遭到郭进痛击,根据《辽史》记载,这场大败,堪称辽国开国以来最大的惨败:

冀王耶律敌烈和他的儿子蛙哥战死、统帅耶律沙的儿子德里战死;

突吕不部(契丹八部排名第三)被打残,节度使都敏阵亡;

皮室军之一的黄皮室部仅统帅唐筈当场丧命,所部遭到毁灭性打击;

大辽六院军惨败,南院枢密副使耶律抹只仅以身免。

这一战后,辽军普遍产生“恐宋”心理

这一战后,辽军普遍产生“恐宋”心理,也不敢救援北汉,没了援助的北汉轻松被攻破,可以说没有这一场大战,赵光义想要啃下北汉,不是那么容易的。

而后赵光义趁着大胜,直取幽州,辽军一触即溃,要么投降要么逃跑,至于辽国第一大部迭剌部组成的两院军直接逃走,要不是耶律休格出马,幽州彻底就被拿下了。

当然,他们溃散,就是源于这一场大战,可以说郭进当算北伐第一头功,但郭进没有等到封赏,等来的只是小人的凌辱,最终悲愤自杀,这个凌辱他的人就是监军田钦祚。

05

史书记载,田钦祚“性阴狡”、“好狎侮同列,人多恶之”,是一个典型的小人,因而宋太宗继位后,就将他派到郭进这里当监军。

说实话,对于这种小人,稍微圆滑一点可以应付,比如带着立功就是,让他不干事却分功劳,有了功劳赏赐,就会乖乖闭嘴,但郭进不行,郭进为人刚烈,史书记载郭进“御军严而好杀,部下整肃”,如此严厉整军,大概就是麾下兵马如此能打的原因吧。

而且郭进眼里揉不得沙子,尽管受到赵匡胤恩宠,但对于赵匡胤派来军中历练的侍卫亲军也丝毫不客气,一旦犯事,就杀无赦,一点不给赵匡胤的面子,连赵匡胤都感叹:“诚如此,垄种健儿亦不足供矣!”

在这么下去,自己侍卫亲军都要被他砍光了,可见郭进御军之严。

这么一来,田钦祚自然无法和郭进和平相处,而这也是赵光义的有意为之。

而到军中,田钦祚果然不干人事,大军来了,他闭门自守,敌军退了,他也不追击,他在忙啥呢?忙着囤积军粮,打算待价而沽,发点战争财。

如此不干人事,很快就传到赵光义耳中,遭到赵光义的训斥,不过赵光义没有撤职,而是让他继续留在前线当监军,只是职位从防御使降为团练使,很显然,在赵光义眼里,这些都不是事,重要的是要弄死郭进,至于为何训斥,就是看田钦祚自己安排的事居然没干,这才生气。

眼看田钦祚始终没有行动,赵光义又派来两位重量级的人物,刘文裕和王侁。

这两个人算是后世闻名的奸臣,毕竟他们曾经构陷边帅田仁朗,也逼死过杨业,甚至让潘美噤若寒蝉,可见他们干的事是多么天怒人怨。

杨业

很显然,他们也是带着逼死郭进的人物来的,而随着他们的到来,田钦祚开始“变本加厉”起来,多次对郭进“数加凌侮”,郭进这么刚直的人能忍?直接以死抗争。

事后田钦祚上报赵光义,谎称郭进是“暴卒”,史书记载,赵光义是被蒙在鼓里的,事后还“悼惜久之”。

但田钦祚真的可以只手遮天?要知道当初他囤积军粮的事情很快就被赵光义知道的,如今有刘文裕和王侁这两个耳目在,他能暗地里害死郭进而赵光义而不知?很明显,史书故意这么写而已,毕竟赵光义是有名的猜忌心狠之人,能在他眼皮子底下犯事而不知,绝对不可能的。

万一是刘文裕和王侁暴毙呢?也不可能,毕竟田钦祚可是赵匡胤的一朝宠臣,跟过多个名将,比如曹彬、王全斌、罗彥环、何继筠等人,但在赵匡胤一朝,从未有过这样的事儿,就算有,大家也不会把他当根葱。

比如讨伐后蜀后,诸多大将一路贪赃枉法,事儿全部被罚,唯有当监军的田钦祚没有犯事,可见他为人还算不错。

而到了太宗朝,像他这样的太祖宠臣就该小心翼翼夹着尾巴做人,还敢囤积军粮犯事儿?而这段时间,他也没有凌辱郭进,恰恰是刘文裕和王侁来了之后才发生这件事。

很显然,和刘文裕和王侁脱不了干系,说不定就是刘文裕和王侁干的,而田钦祚背锅而已。

事后田钦祚贬为房州团练使,甚至贬到岭南去,私以为这不是为郭进报仇,而是纯粹因田钦祚当初不肯积极陷害郭进而进行打压,不过毕竟是背锅的,事后还是重新启用了田钦祚,甚至给他两个儿子加官。

至于“悼惜久之”的郭进呢?除了死后追赠安国军节度使一个虚名外,其余都没有,放任郭家衰落,可见赵光义从始至终,都对他没有好脸色,而这,也成为北宋初年武将悲剧的一个缩影。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