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五四:岁月不居,尚能浪否?

解毒时光 2020-05-04 15:07:21

还记得一般公司“五四青年节”是28周岁以下的员工会有半天假期,按照这个标准,如今初代的90后已经无法在成人的世界里享受这个节日了,而整个80后已经在青年节全体毕业,70后则也脱离了带着孩子过儿童节的阶段,转向陪儿子姑娘过青年节的路上。

每每到青年节,就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无法享受节日的“伪青年”们在感叹着各种青年的美好,而真正的青年们则趁着半天偷闲在外面浪着。有人说,青春像厕纸,总有一天会用完,但实际青春可能更像一场初恋,失去了才开始深切的回味。

失去的美,在遗憾,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就是一种用一生诉说着各种遗憾的美丽生物。口口声声说着“一代不如一代”,实际是想对曾经年轻的自己说也许你可以做的更好;语重心长的说“你们现在赶上了好时候”,也不完全是对当前时代的羡慕,而更多的是对自己青春的“贫瘠”背景的追忆。

都说岁月如飞刀,刀刀催人老,大多数时候,岁月这把刀,往往藏在他人的身上。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变得苍老,前浪在后浪的奔涌中偃旗息鼓。代际之间的人就像一个温馨而又略显残酷的画面,父亲举起新生的婴儿,如果每一帧都是一年的话,当那个婴儿被像辛巴一样举稳的时候,他正经历青年,而父亲的双臂也在努力维持中不断颤抖。

就像那颤抖的双臂,对青春的赞叹,就是前青春一代的集体感慨。

作为青年节已经超龄10年的典型80一代人,青春这个词是虽然不像前几代人那样带有明显的时代和政治特色,但也并没有绽放出自己光彩。它并不是原生的彩色胶卷拍出的画面,而是黑白的照片被涂上鲜亮的颜色。

这一代人仿佛就是历史道路上的匝道,是集体主义青春向个人主义青春的过渡,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但只是终结,开始的新奇与他们无关。历史是开放的,但并不是完全公平的。对于不同时代的人来说,出生以来的历史环境是早就注定无法改变的,只能在痛苦中作乐,或在作乐中痛苦。

80后就仿佛是上帝死后的第一代人。马克思主义活在课堂和考试中,五光十色的新鲜世界背后,还是非常有限的信息摄取。在上一代人的浪漫与激情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时代打击之后,80一代陷入了彻底的迷茫。

在被无情的抛入“现代化”大潮之后,这一代人发现在这种巨大的变革力量中,既没有传统的抓手,也没有可以自保的游泳圈。这些最后一代按照集体特性塑造的年轻人,却要独自面对社会的风浪。

大学后的持续扩招,就业危机,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下一房一生的重负,互联网的不断迭代,对这一代人的知识结构要求愈加严格,稍有不慎,就跌倒出局。每个时代对不同代际的人有着不同的要求,但80这过渡的一代,被要求的要远高于其获得的支撑。

在得益于时代发展而把事业做得轰轰烈烈的70一代和个性自我的新生90后中间,80的人似乎不配拥有姓名。长江后浪推前浪,而80似乎就是后浪和前浪中间的水花,转瞬即逝,历史吝啬的给,却狠狠的带走。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周围的孩子们已经是毕业于全世界各地,操着各种流利的外语,就像我们当年大学初见面时同学们还带着自己方言口音一样,但不同的是我们那些同学的眼中是对陌生的胆怯,而新生一代则有着谜之自信。

在我们还曾经自豪的说在祖国大地走南闯北的时候,新一代人出生就已经是世界公民,他们的环境,他们的视野,他们的见识,早已在一瞬间覆盖全球。他们目光所及之处,不再是单一的生活循环,而是多元之花。对于上几代人来说沉重而又艰难的人生道路选择,在他们眼中仿佛花丛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那支一般简单。

或许也不简单,就像贫瘠可以创造伟大,丰富会带来诅咒,甜蜜也有负担。在上一代人羡慕新一代的开放、多元的时候,新一代人也深陷多元之下选择之苦,人总是要有烦恼的,否则该有多么无趣呢?

所以回过头来,念叨着我们没赶上好时候,年轻真好的那些人,是不是也略显狭隘呢?羡慕年轻人的力量,并以此激励自己的人,会不会也有些自不量力呢?青年也好,中年也罢,不同的是成长的环境,但他们都在这一刻,享有同样的社会律动。

一代人跟一代人,不是后浪拍打前浪,不是不断重叠覆盖的关系。每一代人都是整个人类社会中可能性的一种探索,每一个人,都是时代巨轮之下的独特路标。老去的人,不会像海滩上的沙堡,轻易就被后浪所带走,而是建立了一座所有人类可能性的唯一实践的灯塔。

或许这灯有的耀眼,有的微薄,但在信息的海浪覆盖全球的今天,每种对人类生存可能性的探索都会被看到,每一座用毕生精力塑造的灯塔,都会成为后人前行的参考,没有一个新一代人会活成前一代人,他们永远不是覆盖的关系,新人只会循着前路,在众多灯塔的照耀下,建造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一个。

青春终将逝去,而人并不是只有在青春之际才会起舞。岁月不居,尚能浪否?滴水藏海,人生亦不是水花,在风来的时候,都能掀起滔天巨浪。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