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边日出西边雨:东西方对立思维之下的全球化

解毒时光 2020-04-18 20:28:11

在二十多年前的春晚上,赵本山在那个经典的小品《昨天、今天和明天》中有一段台词——“98、98不得了,粮食大丰收,洪水被赶跑。百姓安居乐业,齐夸党地领导,尤其人民军队,更是天下难找。国外比较乱套,成天勾心斗角,今天内阁下台,明天首相退朝。闹完金融危机,又要弹劾领导。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独好!”

这段台词可能拿到今年来稍微改改,好像依然很实用。二十多年过去了,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可有很多思想和观念,似乎没什么变化,在这个被疫情笼罩的春天,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值得深思。

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医生们在一线真刀真枪的奋战,还有些“观众”也没闲着,掀起了一场关于中医和西医的争论,谁更有效,谁能治本,谁发挥作用更大?

而后这个争论也不仅限于医学领域,前两天抗疫斗士张文宏教授在一次视频讲座中,建议孩子早上吃鸡蛋、牛奶、三明治等高营养高蛋白的食物,不要喝粥。这仿佛就戳到了一些人的不快之处,祖宗传下来的养胃又营养的粥怎么就比不上西方来的牛奶了?中餐西餐也是该争辩一下。

除了这种摸得到的东西,在写的文章中,如果引用了一些外国思想家的观点或者言语,就会有人跳出来,你这是西方人的一套,明显是被西方人洗脑了,别拿这些来鼓动国人。更不用说某个日记和作者被认为是给西方人递刀子的认知了。

也许这些表象,只是少数人的个案,但实际上在更深层次里,几乎每个人都会怀有一种东西对抗或是比较的思维。就如今疫情的发展情况,每天在关注各个国家发展的背后,也更多是媒体制造出来的从制度、方法和效果的角度来比较东西方差异以及所带来的后果。

但有些讽刺意味的是,疫情全球大爆发本身,实际上是一种人类社会“全球化”发展的佐证,如果没有全世界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的深度融合,就不可能会出现一个疫情全球流行的情况。这种深度的融合背后,是从生产、销售的经济行为,到符号、文化的意识行为等各个领域的充分协同的结果。

在这种全球协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依然坚持着东西方对立思想,是有什么深层的驱动力么?

首先这是一种低判断力的体现。

对于一个现象,人们往往需要通过充分了解信息,之后利用自有的知识和理性的分析对现象背后的本质进行解读。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既有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供人使用,包括各种“主义”。一件事情用“理想主义”去看可能是一种结论,用“现实主义”去看可能是另一种结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不是真理,这些只是我们用以观察世界,更好的靠近真理的工具。

从现象去认知本质的过程,并不是那么容易,甚至是有些艰辛、耗费体力精力的。但也有一些容易的方法,比如面对一个苹果的时候,我们很难去判断说这个苹果好还是不好,但如果两个在一起比较的时候,大多数人还都能在两个里选出一个。

就好像在上学时,我们会更喜欢选择题多于问答题一样,想要孤立的去判断一件事情的本质,就需要一种近似于绝对的思考和判断力。而相对的去判断事情,就不需要花太大力气。简单地说,就类似于我不知道我好不好,但我觉得我比你好。

所以但凡一个事情,就拿来套上“东方”和“西方”的时候,是一种偷懒的思维,更是一种主动放弃判断能力的方式,是一种低能判断的显现。对事情抱着一种相对主义的观念,内心没有一些普适的价值判定。

比如那种对西方的很多学说报以敌对想法的人,用一种意识形态的眼光看待西方人的思想,是有阴谋的,是颠覆的,是无赖的。这就等于否认人类思想中存在的那些共同的理性,并否认由这些理性所能触达到的普适观念。

除了低判断力之外,这种东西对立的想法,也是一种低想象力的“格子思维”。低判断力是由于缺乏对于理性信念的坚守和对普适观念的认知,而低想象力则是一种非黑即白的格子思维,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是要分出对错,在对错之间,并没有更多的状态。对于人类存在和人类之间关系的可能性缺乏足够的想象力,无法在头脑中设想出在黑和白之间自然的、连续的存在着的各种灰度。

比如对于中西医,就要争辨出一个谁更强,对于中西餐,就要明确喝粥好还是喝牛奶好,综合的去评估,中西之间的结合也存在着各种的可能,难道不更好么。

如果说低判断力和低想象力是一种幼稚的儿童思维的话,凡事要掰出个东西的人,还有一种“青春期”行为,也就是对所谓的“独特”的执迷。青春期的孩子在叛逆的行为之下,有个很重要的意识支撑,就是标新立异,对于一种独特性的追求,成年人的经验在他们那都不管用,别人走的路不喜欢,别人嚼过的馍不香,就算走错了,也不撞南墙不回头。

西方在现代化发展上领先东方,是一个事实。对抗的思维就会觉得,学习西方,接受西方的观念,就是走入西方设下的套子,所以一定要走一种具有东方特色的路,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但实际上,西方领先于东方现代化,也只是一种历史的偶然。现代世界不是西方定义的,而是因为西方的领先,导致他们先走了很多路,在这条路上的经验成为人类现代世界的共同经验。放着现成的经验不去借鉴,非要自己单独搞一套,不相信人类共同的智慧结晶,而盲目的排斥所谓西方,坚守所谓东方,这就是更加幼稚的青春期思维。

除了这些低幼化的思维模式之外,戴着东西对抗眼镜看世界的人,往往会陷入一种“理解”和“信念”混淆的精神沼泽。

理解是什么,是对这个世界从现象到本质的理性分析。

信念又是什么,是对自己持有的一种观点的维护。

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比如说一个人的信念可以是上帝,但他依然用着现代世界的科学工具,他坚持着信念,但也怀有一种理解的态度。

但不能用上帝去理解手中的智能手机,也不能理解去拆解上帝的是否存在,这就会陷入一种精神迷糊的状态。

秉持着对立思考方式的人,往往会用信念代替理解,比如对中医的信念,对传统文化的信念,对民族复兴的信念来去代替对现实的分析和理解。而有时又会用理解去挑战信念,我们对制度领先的信念,非要用一些现象去证实。

当一个人总是把理解和信念混淆的时候,外界人就会发现他有一个特点——很难沟通,或者说什么事情到他那都有他自己一套独特的判断方法,无法与之达成共识。

这就带来这些对抗思维的一个负面效应,面对全球化,我们是要不停的抱着一种被迫害的心理对西方说不,还是要积极的参与进去呢?其实大多数人的行动让这个问题不言自明,但很多人在嘴上依然强词夺理地否定着来自西方的一切。

仔细想想,亡我之心不死的美帝,亡掉了我们是要干嘛,要占领?要统治?要剥削?连一个小小的伊拉克他们都搞不定,更别说庞大的东方帝国了。再仔细想想,谁更怕美帝的颠覆呢,是老百姓么?显然不是。

所以对立的思维,实际上更多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而不是真正发生在现实中的冲突。这并不是说西方没有问题,在利益之上,国家之间一定是有矛盾的,为了争夺更大的利益,也一定会有勾心斗角的事情。

但如果一味地抱着对立的思维,抱着一种阴谋论的想法去看待这个世界,否定某些利益行为的同时,也否定了那些虽然源自西方,但实际上是具有普适价值的东西,说小点叫投鼠忌器,往大了说那就是自掘未来。

在这个星球上,人类的共存,永远不是一个零和游戏,在疫情面前,或者在更大的灾难之下,唯一的主题都是彼此借鉴、互相合作、共同抵御未知的风险,无论东方和西方,人与人之间基因的差异都是微乎其微的,思想机能的差别是不存在的,唯一不同的是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地域,带着不同利益的眼睛去看待彼此。

“黑森林法则”那种恶劣的想象是对人性的极大不信任,在一个地区疫情可以迅速扩大为全球灾难的今天,抱着东边日出西边雨,晴天看雨天笑话的想法是狭隘的。东西也好,南北也罢,发达或不发达,最终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积极的可被理解的思想,即便操着不同的语言,我们依旧可以互相理解......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