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压力并不总是能变成动力,压力、动力不重要,内驱力才是真正的王者。
内驱力的养成与培养毫无关系,孩子的内驱力一定是父母保护出来的。

嘿,大家好,我是Jeffrey.
“不要把孩子限制在你自己的知识里,因为他生在另一个时代。” —— 泰戈尔
李玫瑾教授曾直言:最残忍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怕你。一个孩子从平凡到成功,是万千因素的综合体,父母的压制很多时候是一厢情愿。
1
儿子的学习成绩不算拔尖,属于不温不火的那种,从来都是有自己的想法。
个别时候甚至会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有所抵触。
记得初三的时候,有一次物理老师在班上直接点名他们几个成绩下降明显的学生到讲台罚站。
过程当中,甚至用了一些近乎羞辱性的语言,儿子听后不乐意了。
他直接冲到班主任办公室,说要举报物理老师。
事后我还有点幸灾乐祸,好在他没有直接跑到校长办公室。
虽说老师的做法确实有问题,但是放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胳膊拧不过大腿,真的跟老师弄顶了,后续还是对孩子学习有影响。
就这样磕磕绊绊,一波三折,我跟孩子妈妈一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之所以如此,倒不是担心随时可能拨过来的班主任的电话,而是不同程度地,我们两个在某些方面是认同孩子做法的,有点“助纣为虐”的小压力。
我们自己几斤几两,我们最清楚,所以我们也很看得开,想让儿子成为头部尖子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权衡再三,我们还是选择放手。
孩子的学习,一直以来都是他自己说了算。
假期是先做作业后玩,他说了算;是白天看电视晚上学,还是白天学习晚上看电视,他自己说了算,只要他知道学习就足够了。
纪伯伦在《论孩子》里曾说道: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他们虽和你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2
头两天期末考试前,学校组织了一次模拟考,按照以往的惯例,但凡是成绩不错,回来一定是会主动显摆一番。
但这次出奇的平静。
那天晚上放学,我跟孩子妈妈一块去接他放学,远远的看到他双手搂着个大书包踉跄跑过来。
一上车,面对我们的嘘寒问暖,没有了以前的主动回应,而是嗯了两声就开始盯着窗外看。
我与孩子妈妈对视了一眼,心照不宣,于是便岔开话题,开始聊起了当下的中美关系,聊到特朗普,他来兴趣了,于是一块聊。
回到家,吃过晚饭,他坐在沙发上,主动说起了这次模拟考。
“妈妈,我这次数学和物理都考砸了,好几道题不会做,是一点都没有思路的那种”,说完有点小难过小失落,靠在沙发上不再说话。
我走过去,坐到茶几旁,顺手拿了个砂糖橘,边吃边说:“儿子,在你进入高中之前,你对于自己能否进入重点高中,是有十足把握吗?”
他有点不耐烦,随口说道“提那个干嘛,当然没有啦!”
“那再过两年,你能否进入重点大学,你现在有把握吗?”我又问道。
“当然没有,这还用问”
“ 那不就结了,本来未来就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要为不存在的东西而费劲巴拉的冥思苦想呢?”
他听完我的话,没有啥反应,似乎并不是很理解,亦或是不认同。
我接着说道:“你看,你现在数学和物理已经考完了是不是?既然这样,成绩已经改变不了,再过多考虑除了徒增烦恼没啥意思。”
“谁考的不好,也不会这么坦然啊”,他终于开口了。
“那还真的不一定,那些个位数的学霸可能对这样的考试毫无感觉,因为他们都懂,而多位数的后进生也无感,因为他们明白自己的实力”,我进一步的开导。
“那你的意思,感情就是我自己重视成绩?”
“没错,恰恰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学生,天天过分地挣扎和纠结,但是学习终归是马拉松,如果还没跑一半就论输赢有意义吗?”,我看着他的眼睛说道。
“有点道理,但是还是放不下”
“放不下,说明你自己很有数,这是好事,所以应该在内心里肯定自己,越是这样,越要让自己放松,没有压力,动力才有更多生存空间”
正好这时候,孩子妈妈走过来,一边递给他一个水果,一边应和着说道“其实,儿子你已经很棒了,只要我们努力了,结果如何那都不重要,我跟你爸不会给你压力,也希望你自己轻装上阵”。
于是,关于考的不好的这一章节就这样掀过去了,我相信孩子后续还会不断有这样的遭遇与纠结挣扎,但是只要他心气顺了,管他啥结果,毕竟很多事情尽人事听天命,决定不了的就顺其自然。
3
关于这次考试的经历,我总结了几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1、孩子考试不顺而难过,证明孩子内在是上进的;
2、相比较考试成绩,孩子的心理问题更重要;
3、相比较孩子的学业,孩子一生的幸福成长更重要;
4、大道理,父母不说,孩子自己也明白;
5、父母做自己该做的,孩子自己的问题自己处理;
6、父母该做的就是引导,培养乐观幸福的小孩;
7、孩子幸福与否与学习成绩不一定是正比例关系;
8、第7条在当下这个时代更加如此。
写在结尾
胡适在《我的儿子》中曾这样写道:
我希望你长大后,不要只记得我如何教导你,而是要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若干年后,当孩子长大成人,其实我们会发现,做人远比学业更重要,其实我们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只不过我们选择了无视。
于是总是以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所谓励志,来去强迫孩子超越、突破直至自己都变得麻木,进而开始埋怨孩子。
一千个人里面,你很难找到任何两个人之间有任何类似的成长轨迹,哪怕两个分数成绩一样的孩子,他们的学习情况也不尽相同。
学习这东西没法复制,也没有什么速成方式,什么都可以卷,唯有教育的内卷是人类顶级愚蠢的行为,因为最终失去的会远远大于收获的。
我相信我的儿子,他不是最优秀的,但是我相信通过我们的教育,他可以变成最自信的其中之一,记住是之一,不是唯一。
希望我的文章能够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如果那样,我真觉得自己没有白忙活。期待大家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