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晒出截图,疑似华侨大学一位老师在班级群点评“河南大学生骑单车去开封”事件,相关言论引发争议。

河南大学生骑单车去开封,着实火了一把,在火爆网络的同时,确实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和见解,认同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我觉得这都很正常,本来一件事情站在不同视角就会有不同结论,这也没啥,但是这位华侨大学老师的言论,说实话看过之后总觉得有点那种酸葡萄心理,换句话说,大学生做了他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他有些歇斯底里了。

没人规定,是个大学生就得天天窝在那里啃书本,而且大学生本就该朝气蓬勃,所谓的内卷说白了就是一剂迷魂药,过犹不及,内卷过度其实就是内耗,大学生的青春无处释放,来一次说走就走的骑行,招谁惹谁了,再说这位所谓的华侨大学的老师,应该也是大学毕业水平了,自己这陈腐的旧思想,真的教中小学都有点让人担心。

大学生们夜骑开封,带来的可不只是单车公司的收益,通过这样的城市间的互动及交流,带来的是城市名气的提升,很多开封的公园宣布对大学生免费,其实就是在借势营销,这远比那些花钱的广告效果要来的实在。站在这个角度而言,大学生们已经实实在在的为社会做贡献了,这要比那些死读书的书呆子,不知道要强多少倍,当然这也是华侨大学那位老师无法企及的思想高度,所以他短浅的目光才造就了自身的小肚鸡肠。

真正的大学其实都有两堵墙,一堵墙是现实存在的大学围墙,这样的围墙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形式,是一个建筑物的基本组成部分,除了传统的维护安全的功能价值以外,其实没有多少太大的实际意义;另外一堵墙就是无形的决定学生是否可以“自行出入”的墙,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心墙。设想一下,如果大学生还像中小学生一样,天天被禁锢在校园里,不得越雷池半步,那我们的大学生可真称得上是闭门造车的大学生了,真的那样的话,他们如何去与社会接触?如何了解当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没有社会实践的真知灼见,大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就是一堆无用文字的堆砌。很多想法观点创意,必定是通过与社会接触,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的。

为了混一直文凭,我当然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天天穿梭于食堂、宿舍和教室,晚上困了就睡,饿了就去吃,这才是真正的酒囊饭袋。站在惰性的角度分析,大学生们不去骑行,躺在宿舍床上,刷个手机,看个短视频那多惬意,不累也不冷,但是有啥意义吗?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什么帮助呢?骑行,不只是简单的骑车出去玩那么简单。我敢说,单凭这份勇气,就是很多大学生做不到的,有些人做事只凭一张嘴,说的多做的少,做事情优柔寡断,这样性格的孩子,我看还就得时不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骑行,改变一下这种颓废的性格,对于将来的就业工作有百利而无一害。

“ 象牙塔的本质是塔,是指引,是方向,是光亮。它不仅是知识的殿堂,还该是我们精神的向往”。大学生当然该以学业为重,要深刻认识到大学对于今后自身成长的重要性,但是站在人生的角度来看大学,其实除了学业知识,我们的经历、与大师及同学沟通的过往、去图书馆浩如烟海的藏书中寻知的乐趣、与同学爬山攀岩赏花戏水的瞬间,都应该是这段平凡求学生涯的不平凡回忆。人生是一本厚重的书籍,每一页有每一页的精彩,大学生该有的精气神,该有的对于国家民族未来的思考,该有的对于社会现实的缜密认知,都不该被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