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堂前教子,枕边教妻,对症下药,量体裁衣。”—这句话出自明末清初文人朱柏庐所作《朱子家训》。
后来有人也把这句话说成“人前教子,人后教妻”,大概意思就是:男子教育孩子要在人前,教导妻子应该在人后。

香港作家梁凤仪曾说:
“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持。”
跟妈妈的细致温柔体贴相比较,孩子对于爸爸的爱往往都是后知后觉,很多人直到成年之后,才慢慢意识到,爸爸平日里的严肃与不苟言笑正是纯正父爱的标配。
家庭的存在真的很奇妙,抛开外在的物质利益等因素不谈,不管我们在人前多么的窝囊与不堪,但是一旦回归到家庭,就会让人特有安全感。这种天然避风港的感觉,绝无仅有。
而爸爸在这其中的角色,不可替代。
“家和万事兴”的说法,源自于老子《道德经》。原文是这样写的:“父爱则母静,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和,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万事兴的源起就是父亲,父亲的爱是整个家庭兴旺顺畅的核心。
1

站在新时代,理性解读“堂前教子”。
站在三纲五常的古代,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当儿子的对于父亲要绝对服从,哪怕当父亲的做法是错误的。
所以,“堂前教子”就有了绝对的理论支撑,哪怕就是在七大姑八大姨都在场的大庭广众之下,当老子的一样可以名正言顺的教育训斥自己的儿子,这在古代实在再正常不过。
而放眼当下,“堂前教子”的理论支撑已经发生了改变,儿子与老子之间的关系除了亘古不变的尊重,又多了一重“平等”的概念。
换句话说,儿子尊重老子的前提下,老子也要顾及到儿子的感受,由人前教子,变为人后教子,这是根本也是前提(当然极其恶劣的行为除外)。
考虑到这一改变,“堂前教子”就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我把这种含义概括为:理性教子三步走。
第一步:止。所谓止,就是以明确的态度,先阻断孩子与妈妈之间的拉锯战,态度要坚决,要让孩子意识到没有第二种选择,同时要以夫妻心知肚明的眼神,暗示孩子妈妈自己要介入了。
第二步:析。这一步是关键,做爸爸的要学会营造氛围,抓住重点,直达核心。
首先,营造氛围。不妨准备点小点心或果盘,拿起来分别递给双方,并邀约双方坐下来,当然不强求,只求心平气和能听自己说即可。
其次,抓住重点。孩子与妈妈之间争吵无非两点原因,要么是合理的,感觉自己不被理解,自己的价值观受到了冲击;要么就是脾气上来,强词夺理、胡搅蛮缠。
所以爸爸在这一步的说辞很关键,如果能抓住重点,直接说到孩子心坎上,他就会暗自佩服你的直觉,并且进而会认同你接下来的说辞。
再次,直达核心。记住,别啰嗦,双方都在气头上,没人愿意听你啰嗦,再说也听不进去。这里我们推荐使用“三明治沟通法则”。简单说就是“甜—酸—甜”。

①甜:先感同身受,即使不认同孩子的观点,但是认同他的心情、认同他的角度,或者认同他年龄尚幼看法的不成熟,总而言之,总能找到认同点。
②酸:指出孩子刚才言论的不妥之处,当然用词要委婉,可以举例子进行换位思考,言简意赅,这个时候孩子大概率能听得进去,能听进去,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
③甜:指出问题来了,不能草草结束,而是要让孩子看到改变后的甜头与美好。否则孩子内心里面只记住了自己的问题,内心里面可能会产生内疚、委屈、悔恨等不同情绪,甚至久久挥散不去,对于后续类似问题解决场景产生抵触。
第三步:引。前两步如果能得以顺利进行,基本上,孩子内心里的纠结与抵触已经大大减弱了,所以这个时候临门一脚,也就是指引孩子以后怎么做的问题,更要做好做足。
引的阶段,爸爸需要细细思量,既不能给孩子过多的约束压力,又要起到让孩子碰到类似问题三思而后行的效果,所以语言的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个阶段建议爸爸邀请妈妈一起坐在孩子身边,最好能把孩子拥入怀中,即使做不到也要牵着孩子的手,语重心长这个时候就具象化了。当然最后,最好再在孩子肩膀上轻拍几下,那仪式感就妥妥的有了。
2

立足当下,“枕边教妻”也有新含义。
枕边教妻,放在古代,男人就是家庭的权威,所以左教子右教妻,而作为妻子的一方,也会欣然接受这种安排,认为理所应当。
而放在当下,确切的说不再是枕边教妻,而是“枕边协商”更确切。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放在现在,女性能顶半边天,再也不是之前的唯男人马首是瞻的年代了。在教子育儿方面,女性的认知丝毫不比男性差,甚至更有独到之处。
所以在当下枕边教妻的确切含义应该是以孩子为中心,以解决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为归宿,夫妻双方对等的有目的的交流,由枕边教妻变为枕边交流。
以此为出发点,枕边教妻的具体内容至少应包括:
1、接纳情绪:
理解妈妈所处位置的艰辛与不易,接纳妈妈偶尔的情绪小宣泄;
2、认同付出:
认同妈妈一直以来对于孩子教育方面的付出与实践,同时也要坦诚自己作为爸爸在这方面的不足以及缺失;
3、明确措施:
以孩子今天母子冲突为起点,倒推引发冲突的根源,同时提出几种有效规避冲突的建议;
4、携手与共:
明确告诉妻子,生活或工作上有任何压力或解不开的疙瘩,第一时间告知自己,作为爸爸有责任分担另一半的重担,让妻子轻装前行,尽最大可能避免有可能引发亲子矛盾的客观因素。
写在最后

爸爸的角色不但重要,确切的说是不可或缺。
父懒则母苦,母苦则子惧,子惧则家衰。一个家庭走向衰败的根源就是父亲的惰性与责任的缺失,进而导致母亲的压力山大,而母亲的压力与痛苦最终会导致孩子内心的不安与恐惧,一个家庭就这样走向不归路。
很多时候我们过分突出了妈妈在育儿过程中的作用,其实母子连心的天然属性,使得母亲对于孩子成长关注格外突出,甚至过度关注。所谓言多必失,反而使得母子之间会出现一些矛盾与隔阂。
所以,一个合格的父亲就是学会见缝插针,中和母亲在育儿过程中的关注度,使得母子、父子双向互动恰到好处,这样的做法才是一个家庭家和的有效来源。
一个称职爸爸,不仅仅只是为家庭带来经济支撑,更重要的是与妈妈携手,共同承担起育儿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