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在很多老宅和祠堂里,我们至今仍能看见一个特别的牌位或卷轴,上面写着五个大字:天地君亲师.
其中的“师”就是指老师,排在天、地、国君、双亲之后,足见其地位之重。
孩子能否成才,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但是不可否认,学校教育也是孩子能够实现蜕变的关键一环,这当中老师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
在孩子眼里,相比较父母的说教,老师的教导似乎更能听得进去,这似乎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现象。
正因如此,对孩子的成长来说,老师的关注度无可替代。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对此予以高度重视。
老师对孩子是否足够重视,背后的原因不一而足,作为家长对此要有充分的理解并制定相应的沟通交流策略,以期实现转机。

大班额的学校,想让老师雨露均沾的可能性确实微乎其微,这样的原因并不奇怪,设想一下,一个班级动辄五六十人甚至更多,仅仅是点名都需要不短的时间,何况是要照顾到每一个孩子。
所以,对于老师来说,能够格外关注到的孩子,无非两种:自己想要和必须去关注的;家长或学生主动要求的。
作为家长必须了解清楚自己孩子的水平,采取不同策略与老师进行沟通,才有成功的可能:
1、孩子成绩属于上游水平:
如果孩子成绩在班级属于优秀水平,那么老师对于孩子关注度不够,大概率是因为孩子的学习比较令人放心。
当然了,即使是处于优秀水平的孩子,也不见得完美,也会有不足和短板,所以如果想要引起老师的重视其实很简单。
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的重视程度不用多说,所以建议这样的孩子可以拿着自己的错题直接去找老师,找到三次以上,说不定老师就已经开始着手为你准备提优实施方案了。
因为优生,可是老师的命根子。
2、孩子属于中游水平:
如果孩子水平属于中游,情况就有些复杂。
中游的孩子多半都有偏科,甚至这样的学科还不是一科两科,其实说起来,对于老师而言,中游水平也是最有帮扶价值的群体。
因为只有中游水平的学生持续前进,上游的队伍才能稳定甚至壮大。
但是由于这个群体数量比较大,想要老师引起足够重视,还真得费点功夫,当然还要有一定的技巧。
第一步:要了解孩子的水平。换句话说,当你跟老师交流的时候,要直达重点,是哪个章节哪个模块哪些需要老师指导,直接明了。
第二步:要给到老师以希望。也就是说,你要让老师意识到,虽然都是中游,但是你的孩子假以时日,那可是能冲击上游的苗子,让老师感觉在你孩子身上多花点精力那也值。
第三步:找准时机主动出击。很多时候坏就坏在自我设限,也就是还没有去找老师,就开始各种退堂鼓。
家长必须清楚,说了才有希望,不说就永远没有盼头。
而且沟通交流这件事就是这么奇妙,沟通多了,交流多了,双方的关系才会趋于顺畅,进而形成习惯,说白了就是我们在促成老师关注自己孩子这件事上形成习惯(划重点)。
能跟老师交流的时机很多,比如家长会的间隙、比如孩子放学学校门口的相遇、比如创造机会在老师上班路上的偶遇等等,总之记住机会是自己创造的,不是等来的就够了。
3、孩子属于下游水平:
如果孩子属于下游水平,就有些麻烦,但是也不是没有可能。
首先必须清楚孩子目前的真实水平,也就是说,所谓的下游是一以贯之,还是临时出现的(尤其对于初高中孩子,这很重要)。
即使是一直以来的下游,还要分析孩子的态度,是持无所谓,还是一直在努力,从而决定我们是否有必要跟老师去沟通。
如果确定了有必要跟老师沟通:
要拿出孩子努力的证据,比如居家学习时候的认真程度,平时做作业时候的耐心坚持,孩子对于未来的理想与憧憬,去感化老师,让老师认识到孩子依然有很大希望。
要让老师意识到老师的关注有可能创造奇迹。让老师清楚,作为家长,一直在认真的配合老师督促孩子的学习,家长和孩子都很努力,目前可能就差老师的关键指导。
如果孩子曾经有过优秀辉煌的历史,或者在其他学科其他方面有着比较不错的表现,务必要全部真实的展示给老师,让老师意识到这样的孩子如果不好好培养,真的是太可惜,能实现这一步,成功的希望就大大增加了。
写在最后
总的来说,如果与之前相比较,老师冷落了孩子,那至少是个不好的信号,作为家长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老师的重视,其实不仅仅是能促进孩子学业成绩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老师的关注,本身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动力,如果能时不时来几句表扬和鼓励,对孩子成长来说,那绝对是锦上添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