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内功是什么之三心与意合

三不一无课程 2024-05-21 06:51:05



三、心与意合

内三合中最难的就是心与意合。很多人以为它不难,这是真的不懂什么是心、意,也不懂它们怎么算相合。

心意相合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这种境界真正达到了精神自由,解除了任何精神痛苦。因此,儒家、道家、释家追求的最终目标都是心与意合,只是表述不同罢了。

儒家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心与意合,就是精神自由,当然是在规则内的自由。

道家老子说的“载营魄抱一”,庄子说的“抱元守一”都是心与意合。

佛家的无欲无念、寂灭也是心与意合。

修行的都是心,炼的都是意,无论通过动作还是练气最终都是练心练意,做到心与意合。

先谈谈心。

中医在几千年前就知道心是人的第二大脑,我们的祖先知道七情六欲与心相关,各种感想、感情都是心在起作用,而不是大脑起作用。我们的语言中有心思、心想、心念、心意、心志,都是说人思想与心相关。而西方文化知道心是第二大脑是近几百年的事,谁更先进一目了然。

那么意是什么?

陈鑫先生说“心之所发谓之意。”心与意的关系就是这样,意是心发出来的。既然意是心之所发,它们为什么还不能合一?这就跟母亲与孩子似的,母亲与孩子的思想行为往往不同步,而是经常发生冲突,彼此都很烦恼。

说得再具体点,志与意间的不统一就是心与意不合。比如想戒酒的人,这是志(也是心之所发),但每到吃饭的时候就想喝酒,发生思想斗争,最终自己骗自己:这是最后一次,或者这次少喝点,慢慢戒。

再举个例子:心里越想静,越是杂念纷纷,静不下来。

人的痛苦都是心与意不合产生的精神痛苦。最极端的就是精神分裂。

解决心与意合的最终途径就是静,这是根本。人若能静定,一念不起,不需要意志,心与意便合了。

各家修行的法门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追求极静。

佛家的定就是静。定与静从概念上讲是两种状态,其实是一种,侧重的角度不同。在儒家,认为静比定程度深。在佛家认为定比静程度深。其实二者是平行线,各自都有程度问题。佛家认为定是静的高级状态,儒家认为静是定后的结果。实际上就是认识的不同,表达的是一回事。

佛家修炼的法门很多,其中有一念代万念的方法,比如脑子里一直想莲花,其它的思想就没有了。有的老僧讲禅,问别人地里怎么就不长草了?有的人说锄地,有的人说打除草剂,但老僧说种庄稼。那就是用善念代杂念。

还有念经,打坐,冥想等,都是为了灭念。

心能控制意,就是心与意合。

人为什么不能严格自律?那也是心意不合。想一想,自己能不能做到不违背自己的心?就知道心意相合有多难了。

在儒家心意相合就叫诚。“诚不自欺”现在被很多人解释得已经错误定型了,把诚解释为副词“确实”,其实它就是诚实,不自欺就是不欺骗自己,合起来解释“诚不自欺”就是:诚就是自己不欺骗自己。

自己怎么欺骗自己?思想斗争失败都是自己骗了自己。对于修行的人来说,欲望战胜了意志都是自己骗了自己。

儒家练心意合一有一套程序:格物——致知——知止——定——静——安——虚(或虑)——得。

格物是什么?

学习和实践。

什么是致知?

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那就是致知。

知止是什么?

就是学问达到了至善的程度,也就是融会贯通。

定就从思想方面讲就是意志坚定,心意合一,不动摇。从身体讲,气不浮,心不动,意不起。

庄子也讲知止,他在《庖丁解牛》中提到“官知止而神欲行。”这是专门讲技能的知止的。也就是“以神遇不以目视”。达到了神知的熟练程度。它的知止与我们要学的太极拳的修炼非常接近。这是我事先要强调的。

儒家的修炼法门很多,他们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就是各种礼节和行为规范,能遵守各种礼节和行为规范,那是很锻炼人的意志的。佛家也有各种该做不该做的规矩,不该做的都叫戒律,做该做的就是修行。乐就是音乐,特别是祭祀的各种典礼方面的音乐。射是射箭。御是驾车,特别是打仗驾的战车。书是六种造字法。数就是数学,比如《九章算数》。学这些知识是不是颠覆了很多人的认识?很多人以为儒家只是死读书。结果他们不光学语文,还学数学,还学历史,还学体育,还学音乐,还学礼仪,还学政治,还学军事。

可见要做到不自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子七十岁了才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只活了七十三岁,可知有多么的难。

诚,是不自欺,就是心与意合,合得坚定就是实。因此诚实就是不虚。但是要诚实必须心虚,心虚意才实。

信,就是不欺人。要做到不欺人,首先必须不自欺。因此,诚信会合起来说。

一次两次的心意相合并不难,难的是一直心意相合。这才是功夫。这才是修养。这才是修为。

明白了以上道理,我们如何通过练习太极拳来达到心与意合就容易理解了。有的人不明白心意是什么,更不明白它们合是怎么回事,有什么困难。有一位读者朋友总是跟我争吵,说心意合是要求,不是境界。境界不就是要求达到的理想吗?不就是追求的目标吗?所以它肯定是个要求啊,要求做到,那不是境界?

前文已经讲过了,内三合互相紧密相关,内三合又与外三合紧密相联,它们不是孤立的。练气能练意,练意能练心,而练动作能练气、意、心、神。我们的修炼与儒家很相似,就是格物(打拳)——致知(明白拳理拳法)——知止(达到极熟练的程度,知止而神行)——定——静,此时心意就合了。单纯拳方面的心到意到,意到力到还是容易些。达到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知止神行的程度那才难。

因此,我们的慢练、低练、柔练、轻练都是练气、练心、练意。“以心行气,务令沉着,沉着乃能敛气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这就是我以前讲的,练拳要专注,要用心。行气要用中气,要轻轻运行,默默停止,以意思运行。不要乱发力,不要慌张,不要急迫。动作也要做到对立统一的顺遂,这时候心指挥意,意指挥气,气指挥四肢百骸,从而达到心身合一。

这是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训练心与意合的办法。就是要沉着,要顺遂,要用意练无意。

我前文也讲过,心与意合不能只通过练拳练习。还要注意生活中的节制和自律。我因为做不到,所以感觉最明显,认识最深刻。因为身体不好却戒不了酒,所以深知心与意合之难。那些认为心与意合很容易的,都是无知狂徒。

最后补充一点,陈鑫先生讲的内功心法是敬与和,主要是敬。很多人不知心法是什么,拿一些动作要领当心法。心法是一个念想,能诱使自己安静的念头。

0 阅读:4

三不一无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