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上的问题你可以犯,态度上的问题你不可以犯

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讲了一个小故事: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让你背负泰山去飞越北海,你说你做不到,对的,那是你确实做不到;让你为德高望重的老人折下一段树枝,你还说自己做不到,那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不想做而已。
做不到,那是能力问题;不想做,那是态度问题。
能力上的错误你可以犯,但要“不贰过”。能力不是天成的,也不是短期内能迅速改变和提升的,每一个人都是在不断摔跤跌打中增长自己的能力,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犯错,你可以跌倒,但一定要“不贰过”,也就是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不在同一坑里再次跌倒,要让自己的每一次犯错和跌倒都得到相应的成长,都能起到向上的作用和价值。
态度上的错误你不可以犯,要不懈不怠。能力一时难以改变,态度却可以坚持和张扬。态度就是能力的指数,它可以让你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呈现。很多事情都是不怕慢,就怕站,纵使能力有限、效率不高,但若能持之以恒,不懈不怠,天道酬勤,相信你都能取得圆满的结果。
《荀子》中的“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道路虽近,事情虽小,你不去做,能力再高,你也不可能取得想要的结果,成功从来不会从天而降,每一份成功的喜悦都是汗水浇灌出来的。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讲过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贫穷的僧人成功到达南海,条件更好的有钱的僧人却没做到,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了,彭端淑由此感慨道: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坚持去做,再难的事情也会变得简单;不去做,再简单的事情也会难比登山。学习同样如此,用心用力去学,总会取得成功;不用心思去学,定会一事无成。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面对幽深曲折的山洞未能一探究竟,半途而反。无限风光在险峰,他很是懊悔,最终感慨道: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任何事,有能力做到却最终未能做到,别人就会嘲笑,自己就会后悔。相反,若是尽了志向和能力,最终还是没有能够做到,那自己就可以无怨无悔了,别人又怎么可以嘲笑呢?
所以,能力上的错误咱可以犯,但要“不贰过”;态度上的错误咱不可以犯,要不懈不怠,尽志与力,对任何人你都可以说上一句:“我无愧无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