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休学在家的情绪行为或状态为什么让家长容易有情绪?
可能因为我们无法真正的认同孩子不去上学这件事。
许多家长对我说:“孩子实在撑不住就休息吧,去不去学校我都能接受。”
但每次做心理咨询的电话里,他们总会问:“老师,孩子如果休学,这辈子是不是就完了?”
是因为家长潜意识当中还是始终认为不去上学是一件不对的事。
之所以被动接受,是因为目前不得不这样。
尤其是看到孩子出现抑郁、焦虑、狂躁等异常的情绪后,家长只能暂时把情绪压下去。
然而孩子的心里很清楚,家长对自己是不认同的。

我曾遇到一位妈妈,她经常跟孩子说“不着急上学”,
却忍不住在班级群里反复看课程表,
频繁用 “别人家孩子” 的案例“无意 提起,
偷偷向老师、亲友抱怨 “孩子太任性”,
要求孩子 “休学期间必须学一门技能”。
这些行为传递的真实信息是:“我可以接受你不去学校,但无法接受你‘不正常’。”
孩子逐渐拒绝和妈妈单独相处,对 “上学” 话题极度敏感。
“一致性沟通” 理论指出,家长的肢体语言、环境暗示往往比语言更真实,孩子能敏锐捕捉到“隐性期待”,
这种分裂会让孩子陷入“既要对抗外界压力,又要承受愧疚感”的双重困境。
休学还是原班跟读,没有“正确选项”关于休学:孩子说“想休息”时,往往带着求救信号。
但休学不等于“暂停键”,它可能成为新的压力源——
一年后要面对更陌生的环境、更紧凑的课程,还有他人好奇的目光。
如果孩子的情绪问题没解决,依然抗拒学校环境、过度在意他人评价,即便复学,仍可能因同样的压力再次崩溃。
初二学生朵朵休学期间,父母专注于 “带她出去玩散心”,却回避讨论她厌学的核心 ——
因成绩落后被老师当众批评的羞耻感。
复学时,她在教室门口反复呕吐:“老师还是会用那种眼神看我,同学也知道我休过学。”

回原班跟读的动机可能包括:
为了面子,怕别人笑话自己留级;
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信心;想早一点毕业不想再拖延;
学校里有理解自己的好朋友,不想分开……
但现实也可能很残酷:当同学讨论月考压轴题时,他连题在哪都找不到;体育课分组时,他总被剩在最后。
这份孤独感,可能比休学更伤人。
一个初三女孩为了和好友小团体一起升学,坚持回原班跟读,但每天熬夜补作业到凌晨,课堂上因回答错误被同学嘲笑后,突然摔书冲出教室:
“我每天假装记笔记,其实根本听不懂。看着试卷上的红叉,我觉得自己像个骗子。”
所以孩子无论选择哪一个,其实都是会出现不可控的因素。
比选择更重要的,是父母的“站稳”做了15年心理咨询,我发现:孩子的反复挣扎,往往是在替整个家庭表达焦虑。
与其急着解决问题,不如先做三件事:
1. 先照顾好你的情绪
停止自我攻击,孩子厌学不是你的失败,而是孩子成长中的阶段性困境,减少自己对孩子愧疚感。
家长常问:“我该怎么做?”我的回答总是:“你先好好睡觉、好好吃饭了吗?”
有位妈妈在焦虑时开始练瑜伽,结果女儿好奇地加入,母女俩竟通过瑜伽找到了新的话题。
你稳住了,孩子才有参照物。
2. 听孩子说“怕”什么,而不是教他“该”怎样
孩子说“不想上学”、“不知道”时,别急着给方案。
试试换种问法:“能不能告诉我,在学校最难熬的是哪个时刻?”
3.逐步激活孩子的生命能量
帮孩子建立微习惯
例如跟读的孩子可以每天只专注听一节课,休学的孩子尝试每天出门散步10分钟或者利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每周参加一次兴趣活动,逐步重建生活秩序。
重启社交活动
邀请孩子朋友同学或孩子信任的亲戚到家中做客,或鼓励参与一些公益活动、线下兴趣小组,逐步减少社交恐惧。
价值感回流
可以先从生活部分开始,例如邀请孩子参与家庭生活,例如让孩子负责给全家做周末早餐、规划短途旅行,提升价值感和责任感、自我认同感。
4. 提前铺好几条路
和孩子一起探索更多可能:
- 与学校协商“弹性复学”(如半天上课、先修感兴趣的科目)
- 了解职业高中、线上课程等替代路径
- 参加公益社团培养社交能力
关键不是选哪条路,而是让孩子知道:无论往哪走,你都会陪他看见光。

1. “孩子比你更敏感”
你说“休学也没关系”,却整夜查“中考失利后果”,TA都感受得到。不如坦诚说:“妈妈也害怕,但我们一起想办法。”
2. “时间不是敌人”
有个家庭用半年时间让孩子上午上学、下午逛老街观察人间百态。中考前一个月,孩子突然说:“我想试试,考不好就去职高。”
3. “你不是在放弃,而是在播种”
当家长停止“必须立刻变好”的执念,孩子才有空间长出自己的力量。就像一位母亲在日记里写:“我不再催他上学,而是每天种花。今天,他第一次主动给向日葵浇水了。”
教育的真相,从来不是选择一个“正确”的选项,
而是让孩子确信:
即使我坠入深渊,也有一双手会稳稳托住我,直到我找回自己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