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孩子最容易厌学抑郁?每位父母都应该知道

妈心理学习辅导啊 2025-03-06 18:06:40

如果问起中国的父母,你最关心孩子的是什么?

我想大多数的父母一定会说是学习。

从胎教开始,父母们最关心的就是孩子要学些什么,学了多少东西。孩子上学后,中国父母和孩子谈论最多的,就更是学习。

一项由中日美韩四国的青少年研究机构做的调查中,中国学生与父母平时主要交流的话题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学习方面的的事儿,占 71.8%。其次就是学校的事,占 69.6%,而对孩子的的兴趣爱好、孩子的朋友却谈论很少,这样的比例在各个国家里是占第一位的。

为什么中国的父母对学习这么关注呢?

01

中国父母对于学习的过度关注和中国的历史有直接的关系

在农耕时代,我们就有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那个时代,读书是使人们脱离贫穷、脱离艰苦劳作最有效最直接的路径。

中国的近代史,充满了战争和贫穷,战争会使人们的财富和生命突然丧失,而突然丧失会使人对未来产生极强的不确定感或失控感,这种不确定感和失控感就会导致人们的焦虑。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有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国家也更加重视教育,提出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

能够有时间有金钱从容地读书是我们很多家庭几辈人的渴望,当看到孩子能拥有这样的机会时,压抑在我们潜意识中几辈人渴望学习的欲望得到了深深地满足和释放。

我们恨不得让孩子 24 小时不停地学习,我们看不得孩子说学习无聊,不能容忍孩子对学习表现出的一点不耐烦,来满足我们几代人没有条件好好学习的渴望。

02

孩子背负着几代人的梦想和焦虑在学习

我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终于有了目标,那就是学习,自己学习,督促孩子学习。

无论是全家聚会、还是同学聚会、同事之间都会不由自主地谈论孩子的学习。

我的一个亲戚家的孩子说,我最讨厌过年了,坐在饭桌上就开始比成绩,我表哥的成绩特别优秀,每次都拿他的成绩来和我比,全家人让我向哥哥学习。妈妈回到家更是不停地数落我,嫌我不给她争气。

我们的孩子其实是为整个家族在学习,是背负着几代人的梦想和焦虑在学习。

孩子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承接父母甚至是祖辈的学习焦虑,上学后,甚至是幼儿园时期,又开始承受着学校的焦虑和压力。

孩子在家里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在家里不发出声音,不看电视,走路都是猫步。

一说到与学习有关的事情,脸上的表情就变得严肃,还对孩子实施威胁,如果成绩不好的话,你以后可能去扫大街;

还有的孩子在学习中犯了错误,有的是粗心犯的错误,父母会夸大说,你经常粗心,你如此粗心考试时怎么办?考了好成绩就奖励,考不好就惩罚,严重的情况,父母因为学习打骂孩子。

03

孩子变得厌学抑郁的根源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不是谈学习的重要性,就是辅导孩子学习、或者监督孩子学习。

体会一下,父母和孩子的角色是什么?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监工和工人的关系、甚至是警察和囚徒的关系。

父母这个角色的情感体验就被掩盖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真正的感情就被这两种角色掩盖住了。

只要一谈学习,孩子感觉和父母就远了,就没有了爱和温暖,就是冷冰冰、不愉快,再加上夫妻之间因为孩子的学习问题爆发了很多的冲突。

长期紧张、忙碌、沉重、充满冲突的家庭氛围,不知不觉中就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写下了这样的信念:

学习是一件很辛苦、很痛苦、很沉重的事儿。

这样的结果就导致孩子在心理层面上和学习之间失去良好的情感链接,凡是和学习有关的事情都是不愉快的。

从人性的角度我们都知道,人是趋利避害的,会本能地做能给自己带来愉悦的事情。

孩子不喜欢学习这件事儿,怎么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呢?肯定是能逃就逃,能晚会儿就晚会儿。

父母和老师一直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每天每时每刻都在督促孩子学习,会导致孩子把学习的主体外包出去,他会认为学习不是我的事儿,是父母和老师的事儿,和我没关系。

人是这样的,如果这个事情有别人操心,我就懒得去思考这件事情了,因为这件事儿是别人的事儿。

比如:我们开车的时候,有个人在旁边不停的让你方向盘往右打、往左打、踩油门、你是不是自己就不动脑子了,觉得开车这件事儿不是我的事儿了,你说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吧,甚至会说,干脆你来开吧。

这时候人肯定就丧失了开车的动力了。

如果只是告诉你去哪儿,什么都不管了,你肯定自己就操心了,拿不准的地方还要问一下,是往左拐吗?

其实,对孩子的学习来说也一样。

你总是盯着孩子,孩子就没有动力了,因为人都愿意为自己活着和做事儿,如果是在替别人做,这个动力会非常的小,甚至小到负数。

负数的意思是,这个事情本来我愿意做,我变得很仇恨做,恨学习,恨一切父母安排的学习。

04

为了实现我的人生我说了算,孩子就会用各种方式说不

人的天性就是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找到自己的路,释放自己的动力。

当真找到这种感觉时,他会充满热情,即充满动力去追逐他所热爱的。

父母频繁谈论学习,甚至和孩子谈论的主要话题就是学习,其实是父母想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自己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自己内在的压力通过督促孩子学习转移到孩子身上。

所以,父母督促孩子学习,会让孩子感知为压力,而且是很大的压力,而压力,很容易被孩子感知为,这是外在力量在恶意攻击自己。

当父母或老师,喜欢用威压或暴力方式逼迫孩子时,不管孩子意识上如何看父母,他们可能会认同父母和老师一直说的,我是为你好,为了你的前途。

但是他们的内在潜意识感知到的却是父母或老师是恶意力量。

这时,如果服从父母,孩子就会产生巨大的羞耻感。人被逼着干事儿,心里是很不舒服的。

所以,为了实现我的人生我说了算,孩子就会用各种方式说不。

小学的时候,孩子不敢直接说不,就会用被动攻击的方式攻击父母,小学生的学习状态很多都是磨蹭、心不在焉、马虎、粗心,其实这是孩子在争取自己说了算的权利。

这样的学习状态让父母更加焦虑,大家可以想想,有多少小学的家长在陪孩子写作业时到了崩溃的程度。

于是对孩子的要求就更加严格,这构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父母或老师等权威,破坏了孩子的动力,但孩子看上去好像自己没有了动力,你必须得给他们压力,但给压力越多,孩子越容易有被动和攻击。

到了中学,随着孩子的长大,力量增强了,除了被动反抗之外,又增加了逆反,打游戏,就是不去上学这些主动对抗甚至是攻击行为。

父母和孩子长时间在这样的对抗和焦虑状态下生活,非常容易产生抑郁状态。

因为长期焦虑会让人能量耗竭,进入抑郁状态,抑郁的特点就是减少能量激发、减少目标,最终放弃行动,严重的甚至会发展成为抑郁症。

这也是中国会有如此多的孩子厌学、没有学习动力、甚至休学的深层原因。

05

想让孩子有学习动力该怎么做

想让孩子有学习动力,首先要做的并不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是要和学习建立起良好的情感链接。

学习应该是充满乐趣的和挑战的。如果父母亲和孩子在情感上站在一起,去接受学习这个挑战,享受这个乐趣,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后面充沛的情感支持,才会与学习建立起良好的情感链接。

父母从认知上要扩大学习的范围,将学习扩展到孩子喜欢的踢球、玩儿魔方、打游戏、看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上,并且让孩子意识到这些事儿也是很好的学习,和学科的学习一样。

发现孩子的智力长板和优势,请教孩子、让孩子显示他的能力,孩子在教我们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成就感。

和孩子聊他喜欢的课外书中的人物,让孩子尽情的和你表达他玩儿这些的感受,并且陪着他一起玩儿,让孩子感觉到学习是好玩儿、有挑战性的,在和父母一起玩儿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父母对他的陪伴、轻松、愉悦、爱和温暖。而不再只是老师和监工的角色。

孩子提起学习,提起上学不再是一种痛苦时,才有可能真正地爱上学习,也才会迸发出强劲的学习动力。我们这么做的目的,都是让孩子逐步改变学习给孩子带来的沉重感、压抑感,让孩子感觉学习虽然是有挑战性的、但是可以给人带来成就感,当这种感觉建立起来之后,孩子即使再遇到学习的困难时,也就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想让孩子爱上学习还要把学习这件事儿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一是我们不主动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业完成情况;

二是孩子学习上有问题找我们,我们给予支持,不给予评判;

三是老师让我们找孩子谈学习,我们可以谈,但是不带情绪,不评判,只说事儿。

这三点说起来简单,但是真的操作起来确实不容易,因为我们的焦虑会让我们不停地督促,督促其实是在释放我们的焦虑。

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觉察自己,我们的包袱,上一辈的包袱由我们来背,我们的焦虑我们自己消化、自己承担。

0 阅读:87

妈心理学习辅导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