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家女儿14岁,从上学期期中考试后,就断断续续不想上学,最后完全在家躺平了。
初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女儿的成绩一落千丈,排名一下子下滑了 20 多名。
看到这样的成绩,我当时气得火冒三丈,狠狠教育了她一顿 。
从那以后,女儿变得更加叛逆了,不管我跟她说什么,她都听不进去。
只要我在家,她就躲在房间里不出来,甚至后来还会对我恶语相向,对我不尊重。
后来我才知道,她在班里没有固定朋友,之前要好的朋友还和一个与她有矛盾的同学一起玩耍,这让她内心特别难受。
她跟我说在学校觉得压抑窒息,刚开始请假的时候,说就是为了调整一下。
可后来却日夜颠倒玩手机,拒绝和我们交流,把自己封闭起来。
不规律的作息饮食,让她整个人很颓废。
每次我想跟她聊聊什么时候回学校,话还没说完,她就冲我喊 “滚”,真的太让我伤心了。
回想起女儿小时候,既听话又懂事,我让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特别招人喜欢。
可看看现在,她见到我就像见到仇人一样,隔三差五就朝我发泄情绪,甚至说脏话,
我真不明白,怎么会变成这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6a6dcc2ff12e060bebfa1716cd52f47.jpg)
02
看着女儿充满冷漠的眼神,我明白,再这么跟她对抗下去,最后只会两败俱伤。
于是,我静下心来,开始反思自己这十几年来对女儿的教育。
心理咨询师告诉我,
孩子不去上学”,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将这个问题细化,分步骤、分节奏的一点点的带着孩子走出来。
女儿在班级里没有固定朋友、感到孤单,休学后日夜颠倒玩手机,这些都只是外在表现,是症状,并非根本原因。
这就好比一个人感冒了,流鼻涕、发烧、咳嗽是外在症状,根本原因是病毒或细菌感染。
孩子不去上学,孤单、人际交往不好、黑白颠倒玩手机是外在症状,根本原因是心理营养缺乏,负面情绪得不到排泄。
孩子现在情绪就像一个装满炸药的火桶,稍微有点刺激就会爆发。
这些负面情绪就像人体的排放物,孩子负面情绪多,就像憋着尿意工作,怎么可能专心学习呢?
这也是她去不了学校的原因。
我明白,想要女儿重回正轨,我必须放下焦虑和高期待,降低要求,真正去接纳她的平凡,包容她的不完美,甚至暂时允许她做一个 “废人”。
于是,我开始重新调整自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c7c30e452ec5eeb839dae2f8d337438.jpg)
03
1、允许女儿做个“废人”,不再对她高期待,帮助她排泄负面情绪
在我原来的观念里,女儿就应该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一丝一毫的松懈都不行。
只要她一松下来,我就会神经紧绷,整个人都进入紧张的 “战斗模式”。
她经常抱怨我对她是有条件的爱,只关注学习。
老师提醒我,孩子的情绪就像一个水缸,里面的水(情绪)是满的,我们稍微往里面加点水,水缸里的水就会溢出来(孩子就会发脾气)。
现在孩子对我们的抱怨,就像水缸上的一条缝,有些水在慢慢往外溢。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不刺激孩子(不向水缸里加水),溢出来的水我们接纳(就像在保留这条漏水的缝)。
当孩子的情绪往外排的多了,她的情绪也就能平静下来了。
现在,我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不再用挑剔和焦虑的眼光去看待她,而是真正发自内心、自然而然地去关心她这个人本身。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3e62fb2748bb28be41b5fd0ca42c6b3.jpg)
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步,看见孩子的情绪。感受到孩子的情绪,并用词语表达出来。
比如说孩子现在的情绪是生气、愤怒、还是平和、快乐的?
第二步,允许孩子有情绪,不评价情绪。
因为情绪是没有对错的,情绪的产生,是因为背后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第三步,引导孩子表达情绪。
比如说孩子嫌馄饨不好吃生气了。
我会说:
因为馄饨没有达到你希望的味道,这让你很生气,是不是?(生气就是孩子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引导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看见即疗愈)
如果孩子情绪有所缓和,就问问她希望吃到什么样的馄饨;
如果没缓和,就允许并接纳她的情绪,静静地陪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2e874eae948ea100d031da48b6103c5.gif)
孩子没有去学校,她的内心也是很煎熬的,有很多无名火气想要发泄,我们看见孩子的情绪并允许她发泄就好了,如果不知道怎么回复,我就去答疑群里提问。
以前我试过各种方法让孩子心情好,现在我改变方式,少劝她,因为孩子已经形成发脾气的行为模式,少劝就是接纳她的脾气。
果然,随着负面情绪的排泄和释放,过了一段时间,她的情绪逐渐稳定了。
2、列一份放手的清单,不再包办。
我刚加入妈心理的时候,恨不得有一个方法,能彻底解决孩子的问题,这样我就不用如此煎熬了。
但现实生活是,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直接改变孩子,因为孩子的问题是我们十几年的养育模式造成的,只凭几句话或几个方法立刻让孩子改变,这是不现实的。
我列了一份放手的清单,
比如,对于我和孩子之间,哪些是我的事?哪些是孩子的事?
首先将注意力从孩子身上收回来,放到自己身上,过好我的每一天,这样孩子可能会觉得:
我不上学,对父母来说,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孩子身上的压力也会小一些。
其次我不再事事都替女儿包办,而是开始教她自己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务。
我让她自己打扫房间、清洗碗筷,还教她怎么洗换下来的衣服。有时候我下班晚了,就会交代女儿做一些简单的饭菜。
学习方面,孩子不希望我提学习的时候,尽量暂时先不提;
如果她提了学习,我也让女儿自己安排,是否需要补习,怎么补习都由她主导。
和孩子建立良性互动需要时间,毕竟孩子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对此我也做好了心理准备。
我们要做的是学会尊重倾听,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包括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释放情绪。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afa9cd3810272156ed267867ce57542.gif)
3、手机的管理
我看见孩子在玩手机,心理肯定不舒服。
但从边界上来说,孩子有生活的自由,孩子想怎么玩,是她的事。
我们心理不舒服,这是我们的事,是我需要处理的情绪。
当然,哪个妈妈也不想看到孩子整天沉迷手机、无所事事。
因此我需要引导孩子,对于孩子的事,我们有建议权,询问权,但如何做的决定权在孩子手里。
孩子玩一段时间手机就说也挺没意思的,可是没意思归没意思,她找不到其他能够疗愈创伤的方法,只能沉浸在手机里。
亲子关系始终是沟通的前提,关系好了,我们说话更有份量,孩子就算不一定照做,也会考虑我们的建议。
我的做法是:
1、先表达立场和观点
“你是我女儿,我希望你开心,也需要尊重你,看到你的需求,所以你玩手机我是支持你的。”
2、表达自己的感受
“但是因为我对手机了解不全面,经常从网络上看到一些负面报道,所以让我有了担心,当然我通过学习也意识到这些负面报道只是报道了一个结果,没有追究原因,这些结果的背后跟父母很多不当的做法和说法是有很大关系的,但是我也需要足够的学习来破除我的一些限制性信念和恐惧。”
3、认可孩子
“不管是从知识储备上,还是从认知上完全比我当年,比你妈当年要强太多了,我们不能再拿你当个10来岁的孩子去看,所以想请你一起来想办法。”
4、邀请孩子一来想办法
“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既能满足你玩手机的需要,也能解除妈目前的一些担心?”
让我惊喜的是,当我把学习和生活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她反而变得积极主动,自己有节制地玩手机,还跟同学要了课堂笔记,写了一张每日复习计划。
如今,女儿充满了斗志,对很多事情都很感兴趣,愿意去尝试新事物,打算寒假结束后,重新回到学校。
我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你越害怕孩子“变废”,孩子就越可能用‘变废’来威胁、拿捏、反抗你。
我们“允许孩子当废人”,不是放弃孩子,而是给孩子一片能沉到底的安全水域,给孩子一个可以疗愈自己的安全空间!
而教育的真谛,就藏在这份“允许”里——
允许暂停,才能持续奔跑;
允许破碎,才能完整重生;
允许先做“废人”,孩子才敢成为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