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以前,总听别的父母抱怨:“很想管孩子玩手机的问题,但就是管不住!”
当时听来觉得特别夸张,可自从儿子迷上游戏,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个高中生,放着好好的学不上,非要闹着休学,“着魔”一样地玩游戏。
手机跟长在他身上一样,每次一找他,都发现他低头玩手机,不是打游戏,就是看视频。
吃饭玩、上厕所玩、半夜还在玩。说他两句,直接反锁房门,谁也不让进。
我曾经好声好气劝他少玩手机,他却冲我翻白眼:“你能不能别老啰嗦我?”
让他出门活动一下,他还反过来呛我:“整天就知道盯着我,闲得慌吗?”
那段时间,我根本没心思做别的事,整天以泪洗面,我实在接受不了他不上学这件事。

要知道,一直以来,儿子都很优秀,我们对他的要求和期望也很高。
所幸,儿子也很争气,小学到初中他的成绩一直不错,还会乐器、演讲主持。
中考时,一直照顾他的奶奶去世了。
原本很担心儿子会难过,想多陪陪他,带他出去散心。
但儿子说不用,快中考了他不想耽误学习。
我对他太满意了,满意到我想帮他做点什么,却觉得没办法插手。
一切似乎都处在正确的节奏上,我一直认为儿子会顺利地读完重点高中,考上名牌大学,然后在自己的努力和家长的帮助下,过上很多人羡慕的生活。

但没想到,一通老师的电话打碎了我的自我感觉良好。
老师告诉我,他的同学反映,他经常上课偷偷哭,还多次流露过活着没意思的想法。
她害怕出事,让我抓紧带儿子去医院检查。
结果让我意外,儿子竟然确诊了抑郁!我们只好给孩子办理了休学。
那段时间,我茶饭不思,焦虑到了极点,在心里问了无数个为什么,老公也是唉声叹气,愁得不行。
儿子的情绪更低沉,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也不跟我们说话,只是一整天一整天的玩游戏、看视频、睡觉,饿了就随便吃点东西。
看到辛辛苦苦培养的孩子,成了这副样子,我心如死灰,甚至感觉儿子已经无药可救了。
02
为了让孩子放下手机,缓解抑郁情绪,我带孩子积极做心理咨询,也遵医嘱吃一些药物。
可儿子的配合度不算好,预约的心理咨询时常不去,药物更是凭心情。
折腾来折腾去,孩子的状态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出现了一些躯体化的症状,比如幻听。
在各种尝试惨淡收场之后,我彻底冷静下来了,并开始认认真真学习家庭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学习后,我才明白,解决问题的关键,其实并不在儿子身上,而在我们父母自己身上!
心理学上有一个“反向呈现”的技术,就是父母与其去思考怎么能把孩子赶紧拉出来,不如去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尽快回到正轨,让自己更有力量去影响、带领孩子。
儿子在家躺平后,我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得赶紧想办法把孩子拉出来,改变他,我实在接受不了他那副躺平、颓废的模样。
可我却从想过,我自己要做出什么改变。
一直以来,我不自知地坚守着培养一个“学霸”孩子的执念,总觉得我儿子不用我很操心就很优秀是一个既定的结论。
然而当孩子变得不那么优秀时,事实接受起来是这么的困难。
现在看来,优秀只是幸运而已。
我也是通过还在的“生病”才发现,大家好像只要优秀这个结果,根本没有在乎孩子是不是快乐。
事实上,每一个孩子天生都有蓬勃的生命之火,都有自主发展的潜能。
只是那个时候的儿子,处于严重的低能量状态,他是没有能量走出家门的,我这样的推拉,实际上是把他往一条越来越窄、越来越难走的路上逼。
儿子此时最需要的,就是减少对他的关注和期待,给他时间,让他自己去调整。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决定,不再一门心思琢磨怎么把儿子从躺平的状态里拽出来,而是积极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具体做法如下:
03
我急迫的地问老师:孩子黑白颠倒玩游戏,我该怎么帮助他?
老师回复:
手机和游戏可以从7个方面满足孩子的需求,比如脱离父母的控制获得自主的能力,社交需求,释放情绪和攻击性,满足成就感和价值感的需求等。
与其直接要答案,不如换一个角度问自己,孩子黑白颠倒玩手机游戏,孩子的心理有哪些需求?我能替代手机满足孩子什么样的需求?
老师直言不讳地说,给了你答案,你确定自己可以驾驭这个方法吗?孩子都不愿意跟你沟通了,你用套路,用技巧跟孩子说话,他就会听了吗?
没有好的关系,一切都是空谈。
那要怎么才能跟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呢?
1、放下焦虑,真正从心底接纳儿子这个人,给他无条件的爱。
自从儿子上了高中,我好像眼里就只剩下他考了多少分、排第几名,心心念念的都是他能不能考上重点大学,却从来没关心过儿子的感受,也看不见他的痛苦。
我对儿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只肯接受优秀的他。所以那时,我根本看不见他的痛苦,只看到了错误。
现在想来,我的确希望儿子优秀,希望他出众,但是更希望他健康!
我问自己:如果二者必须选择的话,我要怎么选?我宁愿他仅仅健康。
刚入营的时候,我给儿子写了一封长信,想让他明白,不管他表现如何,考好考坏,父母对他的爱都不会改变,也会永远支持他,相信他。
每月15日全家启动“废物模式”:
可以穿睡衣到下午三点允许吃冰淇淋当早餐互相分享“今日最摆烂事迹”(如:爸爸在会议室偷偷剪指甲当“堕落”被光明正大展示,孩子反而开始建立秩序——他在摆烂日画了《躺平者乐园》,画里所有人都在地面裂缝中种发光的花。
第二步,不再过度关注儿子,过好自己的生活,给孩子留出独立的环境,允许有“脱离掌控”的时刻
很多时候,情绪是会传染的。
如果希望给孩子赋能,帮助孩子,就不要带着情绪去做一些事情。
我决定不再愁眉苦脸,而是收拾好自己,做一位自信昂扬的妈妈。
先不管孩子怎么用手机,也不着急跟他聊手机的事情,也不讲学习的重要性。
焦虑的时候就去听课、运动,或者找朋友出门吃饭、逛街,自己消化情绪。
现在,我不再渴望掌控儿子,而是把他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
我的三阶段撤退法:
① 物理留白:把客厅改造出3㎡“无人岛”(铺软垫+隔断帘),约定除非经过他的同意,不随意进入他的房间;不查看他的东西,不一定要敲开那扇锁着的门。
② 语言留白:把每日30句催促降为3句基础关怀:“早餐在厨房”“药片分装好了”“今夜有雨”
③ 精神留白:当他盯着天花板3小时,我不再解读为“颓废”,而是“系统正在碎片整理”;他可以有自己的秘密,不想跟我分享,可以发呆,可以有我不认同甚至不理解的观点和行为。
很快,儿子就察觉到了我的变化。
撤退第7天,他主动吃掉凉透的晚饭(此前需微波炉加热5次才碰);撤退第21天:破天荒问“洗衣机怎么用”(自我照料意识萌芽)他开始愿意跟我交流,主动打开房门,让我进去,有时还会征求我的意见。
对我的态度,也从之前的厌烦,变成了尊重,好好说话。
第三步:教会孩子与情绪在一起
情绪不是敌人,而是求救信号。
当孩子频繁头疼/胃痛却查无异常,请立刻警觉——这可能是情绪在躯体化。
我曾犯过致命错误:孩子缩在沙发上说恶心,我边递温水边催他“明天必须去学校”。
直到咨询师点醒我:“你否定的是他的情绪生存权。”
现在我改成:“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是不是在提醒你,心里压着什么事?”
神奇的是,当孩子发现情绪被“看见”,躯体症状反而开始减轻。
《非暴力沟通》的洛萨达比例,被我改良成“亲子情绪账户”:每1次冲突需要3倍积极储值来平衡。
以手机管理为例(原对话 vs 3:1对话)
❌ 旧模式:
“24小时都在打游戏!眼睛要瞎了知不知道?!”(批评)
“你再这样我就砸手机!”(威胁)
✅ 3:1模式:
共情储值:“妈妈发现你组队时特别专注,这种掌控感很棒吧?”(积极关注)
事实储值:“上周四你主动给手机设置使用时长,这个举动超自律”(具体赞美)
联结储值:播放他游戏胜利时的笑声录音:“你开心的时候妈妈也特别幸福”(情感联结)
建议投放:“我们能不能约定每天留半小时,你教妈妈玩一局?”(协作邀请)
他告诉我,以前好像是个罪犯,被人监督,不信任,自己也做不到,不自信。
现在觉得很有成就感,自己能合理利用时间,手机也玩了,也能自学一些东西。

就我实际经历而言,通过我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引导,儿子确实就好像变了个人一样。
情绪相比以前平和了许多,再也不是以前那个一点就着的叛逆孩子。
他很喜欢我现在的状态,说我现在对付他的方式“充满了智慧”。
面对我的认可和鼓励,他很开心,信心动力十足。
最近儿子已经恢复正常上学了,重读高一,一周能上四天,有时也会请假在家,我已经很满足了。
这一年我学会最深刻的道理:当孩子跌落情绪深渊时,我们不需要跳下去救他,而是蹲在洞口说:“妈妈看见你了,这里有些光,你要不要接住?”
现在我的孩子仍会在深夜突然说“妈妈,我好像一辈子都好不了”,但我不再颤抖着反驳,
而是指着窗外的夜鹭:“你看那只鸟,它站在枯枝上发呆两小时了——你说它是在浪费时间,还是在等潮水带来鱼群?”
养育抑郁的孩子就像修复一件古瓷器,与其追问“为什么裂了”,不如用金漆把裂痕变成光芒的路径。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