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和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不出正月就是年,梨白在这里给大家拜个晚年,祝愿小伙伴们身体健康,万事顺心。
年前咱们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和大家讨论宋英宗为什么很宋仁宗,还牵扯到了家国、大小宗的问题。

毕竟宋仁宗和宋英宗不是父子,之间有罅隙也正常,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翻看之前的文章,今天我们来讨论一对亲生父子的反目成仇。
来吧,许久没“阴谋论”一波了,这不来了吗。
宋孝宗、宋光宗的小文梨白也写了几篇了,但都是讲宋光宗的不孝、精神过激行为,并没有剖析其中的原因,今天咱们就浅显地和大家聊聊,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指教。

比起宋英宗在名义父亲宋仁宗的死后算账,宋光宗对亲爹宋孝宗可就没那么好了,人家是在活着的时候就父子反目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咱们先在下面理顺一下关系。
宋孝宗是南宋的第二位皇帝,但他并不是宋高宗之子,而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七世孙,宋高宗的养子。
这也好理解,原为康王的宋高宗是金人拿下北宋时的“漏网之鱼”,在其大伯宋哲宗被废皇后孟氏和文武百官的拥护下匆忙上位。

宋高宗原是有一子的,但是兵荒马乱中受到惊吓,就只能在宗室之中选择继承人了。话说宋太宗一脉在靖康之变中是重点打击的对象,到了南边的时候也没留下几个人了,所以选择继承人的范围扩大,最后皇位又回到了宋太祖一脉。
有的时候,不得不说,历史总会回到原点。
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昚,同年伍月,宋高宗禅位宋孝宗做起了太上皇。

宋光宗是宋孝宗的嫡三子,母亲为成穆皇后郭氏。
古代立太子,大多数为嫡长,宋光宗是嫡子,但不占长,其实从这儿也就埋下了父子不和的根源。
咱先来看看宋孝宗的儿子们,再看看宋孝宗是怎么从儿子里选了不占长的宋光宗继承帝位的。
宋孝宗是有四子的,分别是长子赵愭、次子赵恺、三子赵惇(宋光宗)、四子赵恪(早逝)。
实际上,被宋高宗、宋孝宗看好和培养的继承者人选就是长子赵愭,无奈他早逝。

赵愭和宋光宗是一母所出的同胞兄弟,乾道元年时被立为皇太子,深受宋高宗,宋孝宗的喜爱,“太子贤厚,上皇与帝皆爱之”。
无奈赵愭的皇子还没做上三年就病了,这个病也挺蹊跷,《宋史》记载的是“医误投药,病剧”,也有书籍表示其实就是中暑吃错药了。
这个在这咱们不详细讨论,总之,赵愭这一年就薨了,年二十四,谥号庄文,史称庄文太子。
实际上,庄文太子是有后的,还是他的正妃所出,但是宋孝宗应该是考虑到孙子小,还有两个成年的儿子,所以并没有考虑孙子作为继承人,且这个孙子在乾道九年的时候也没了。

按照历史的一般规律,这个时候宋孝宗的次子赵恺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继承者不二人选,这位嫡长也都占着,和庄文太子以及后来的宋光宗也是同胞兄弟。
然后,宋孝宗迟疑了,也正是因为这个迟疑和之后所做的决定,令兄弟、父子反目,同样结束了南宋王朝的中兴之兆。
《宋史》说赵恺“王性宽慈,上皇雅爱之”,但是也正是因为他太宽厚了,宋孝宗选择了“英武类己”的三子赵惇立了皇太子。

看到这儿小伙伴们可能有点迷糊了。
这不挺好吗,宋孝宗觉得三儿子赵惇(宋光宗)更像自己,立为了太子,那宋光宗有什么好恨父亲宋孝宗的?说到这儿,咱也来提提宋光宗是怎么不孝顺和恨他老爹宋孝宗的,咱长话短说。

话说宋光宗上位之后就受到了老婆李凤娘(也有写过,感兴趣的小伙伴自行搜索)的挑唆开始对太上皇和老爸宋孝宗爱搭不理。
当然他要是心里没“鬼”也不会被蛊惑,等着中期宋光宗直接就不上朝也不去老爸宫里请安和老爸宋孝宗说说知心话了。

宋孝宗前期是认为儿子病了,因为宋光宗已经有了抽刀砍内侍胳膊的行为。
当爹的宋孝宗很是担心,还为此给宋光宗遍访名医,求了药。
结果关系好不容易有点缓和,宋光宗的老婆李凤娘又蹦出来了,左右暗示老爸宋孝宗送来的药有问题,吃了以后可能就会嘎了。
从这次后宋光宗就和宋孝宗直接断了联系,就是大臣好不容易说服他去看宋孝宗,也被李凤娘从中作梗。
再到最后宋光宗开始不上朝,宋孝宗含恨而终,宋光宗都不想着出席老爸的丧礼,简直就是举朝震惊。

看到这儿,小伙伴们可能要问,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咱们接着往下看,症结还在“宋孝宗”身上,起码宋光宗是这么认为的。
宋光宗认为老爸宋孝宗越过二哥将皇位给了他,他欣然接受但又受不了老爸对二哥太好,二哥赵恺的存在令他坐立不安,他觉得自己皇位坐得不牢不稳。
儿子能想到的老爸宋孝宗怎么会想不到,其实为此他是做了一些“措施”的。
立宋光宗为继承人后,宋孝宗对于忠厚的二儿子是有些过意不去地,只能“厚赏”,“加愷雄武、保宁军节度使,进封魏王”。

赏有了,还有替太子赵惇(宋光宗)考虑,毕竟让一个比自己更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哥哥在眼前晃不是那么一件好事,所以宋孝宗厚赏了二儿子赵恺,但是让他出京了,“判宁国府”。
不得不说,这可是宋朝少数或者说唯一“出镇”和有实权的皇子,对于赵恺这般待遇其实也是宋孝宗对儿子愧疚和提防的矛盾心理提现。
其实到这里就差不多了,但儿子越懂事宋孝宗就越觉得对不起他,又将儿媳妇韦氏封为了韩、魏两国夫人,以表优待,又“赐黄金三千两、白金一万两,命宰执设祖于玉津园。”

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都觉得宋孝宗有点“心虚”了,而这所有的举动都被彼时刚被立为太子的赵惇(宋光宗)看在眼里。
不知道他是不是此时就已经给了自己压力,可能在赵惇看来,自己如果不行老爸宋孝宗很有可能还会转立二哥为太子,毕竟他更加“名正言顺”。
《宋史》对于魏王赵恺的评价是不错的,他对于没选上太子这事儿是惊慌的,毕竟弟弟做了太子,他还活着。。。于是在离开临安的时候,彼时宰相虞允文得了宋孝宗的命令来送他,反被他安慰“更望相公保全”。

在任上也是诚诚恳恳,励精图治,修圩田政绩突出,受到了百姓爱戴和宋孝宗的下诏赞扬,梨白保证,这些也都被彼时还是太子的宋光宗都看在眼里。
这事儿就是如果赵恺是个什么都不行的皇子没被选为太子,身为太子的赵惇可能会心安理得,没有危机感,但偏偏这位占了嫡长的二哥处处优秀,这慢慢就成为了赵惇心中的“鬼”。
彼时还没有坐上皇位,赵惇尚且能够压抑住心中对父兄的猜忌,但登基后他是彻底暴露贪婪、猜忌的本性了。

淳熙元年,二皇子也就是魏王赵恺“徙判明州”。
梨白不知道赵恺有没有想要和弟弟夺嫡一决高下的心,但是他的政绩确实不错,可能在弟弟,也就是太子赵惇眼里“动作”不少。
到了明州后,他劝课农桑,重视教育,和老爸宋孝宗之间的互动不断。
赵恺得了两歧麦,赶紧给老爸宋孝宗送了去。
这里咱说一下什么叫“两歧麦”,就是一株麦子上长了两穗麦子头,有丰收之兆,多用来称颂吏治成绩卓著。

魏王赵恺这绝对是既拍了老爹宋孝宗的马屁,还在老爹那里含蓄“自夸”了一波,“看,我干的不错吧,不然也不会有丰收之兆。”
看到这里,梨白个人认为,可能赵恺也没外人看得那般不争不抢,其实也正常,身在皇家又占嫡占长,不为自己争取一下那都是傻子,该天诛地灭了。
宋孝宗可能是真的对二儿子觉得太亏欠,对于儿子的政绩他又刺手诏,“汝劝课艺植,农不游惰,宜获瑞梦之应。”

这话啥意思呢,这是宋孝宗肯定和表扬赵恺的工作,说之所以有瑞麦这样的吉兆,也是因为儿子做得好。
于是宋孝宗再次对儿子魏王赵恺进行了嘉赏,“加愷荊南、集庆军节度使,行江陵尹,寻改永兴、成德军节度使、扬州牧”。
这对父子的互动怎么看都怎么有爱,但在本来心眼儿就不怎么大,又觉得自己名不正言不顺的太子赵惇(宋光宗)看来就有些别的意味了。
不过好景不长,淳熙七年,魏王赵恺“薨于明州,年三十五”。

魏王赵恺的死因没有记载,不过梨白是有好奇这里面有没有什么猫腻了,等着梨白去搜罗点野史看看,等有什么蛛丝马迹了再来向小伙伴们汇报我的“阴谋论”。
大儿子二十四就没了,现如今二儿子三十五有没了,宋孝宗的心都快碎了,“素服发哀于別殿”。
宋孝宗给身边的大臣说,本来越过老二立老三为太子,就是因为他福薄,没想到这么薄。
此时咱已经不知道太子赵惇(宋光宗)心里是怎么想的了,一母同胞的兄长,从小一起长大,但也是他走向九五之尊的威胁,不知道得到赵恺死讯的时候他是忧伤更多还是也松了一口气呢?

然而事情并没有完,赵恺死后宋孝宗又将早就存在心中的愧疚转化到了孙子身上。
赵恺有两个孩子,其中赵抦生于明州,在赵恺去世后,还在行在居住。《宋史》记载他“性早慧,帝爱之,将内禅,升耀州观察使,封嘉国公。”
这点也是挺有意思的,宋孝宗在内禅给三子赵惇(宋光宗)的时候还为孙子想好了后路,不知道这一点又有没有刺激到赵惇(宋光宗)。
不过可惜的是,赵恺的两个儿子皆早卒。

其实从赵惇(宋光宗)淳熙七年被立为太子到他父亲宋孝宗淳熙十六年禅位于他只有九年的时间,彼时父子二人关系还是十分亲密的,父慈子爱,但这段时间父子反目的伏笔已经埋下。
之前梨白就曾经推测赵惇(宋光宗)已经开始性格、情绪都很敏感的人,这也为他无尽揣摩、多疑父亲对于二哥赵恺的态度,皇后李凤娘挑选光宗、孝宗父子关系埋下了伏笔。
说白了,他是一个硬生生把自己逼得狭隘、精神失常的人,梨白怀疑他应该是有点精神不正常的基因在里面,早之前梨白还猜测老赵家都有点这种基因,可在首页搜索《关于宋朝赵氏皇族的精神疾病猜想》。

对于魏王赵恺对于皇位无疑就是三种态度,一种是想过,这不犯法,毕竟占着嫡长,他做皇帝非常合理;第二种就是想过但是屈服了,虽然占着嫡长,老爹没看重自己那就顺坡下驴呗;这种即便是赵恺真的已经放下了,赵惇(宋光宗)都不会相信,不然也不会把自己逼成精神病了;第三种是虽然成了魏王,但对皇位不是没想法。不知道是不是梨白阴谋剧看多了,觉得这种想法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看看他在任期内的表现就能看出来,他不想做一个平平无奇的王爷。
在赵惇(宋光宗)成为精神病的路上,赵恺可能是无辜的,因为他的人生轨迹都是老爹宋孝宗设定的,但宋孝宗不是无辜的。

作为父亲,他对本该成为继承者但没被选定为继承者的二儿子赵恺愧疚万分,诸多弥补看似无错,但作为一个帝王,他做得明显多了、过了还有些刻意了。
为了让三儿子赵惇(宋光宗)坐稳帝王,二儿子成为了宋朝为数不多甚至说唯一出镇、有实权的王爷,这种太过于刻意的行为在明明被保护的对象赵惇(宋光宗)那里有了过渡的解读和理解,在他看来自己要是干不好,皇位还是会给二哥,毕竟人家做皇帝名正言顺。
这也导致二皇子赵恺政绩越好,名声越高,赵惇(宋光宗)压力就越大,又加上娶了个更加变态的妻子,最后硬生生把自己给逼疯了。

最后的最后,梨白想说人心真的很难把握,也许宋孝宗都没有想到自己选出来最像自己的继承者儿子赵惇(宋光宗)会在坐上皇位后和他反目成仇。
一把椅子将人性的贪婪、多疑都勾了出来,最终父子几年不见,孝宗选了最不孝的儿子做了皇帝,含恨而终,这到底是谁的错呢?
不知道宋孝宗临去之前有没有后悔选了宋光宗做继承者~

小文写得不成熟,想要表达的一些东西没找到史料的支撑,大家见谅,您有一些别的想法或者说法请在评论区和大家一起分享,梨白也会抓紧读书,再上来继续“显摆”的。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参考书籍: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