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时闭,隐者自称贤

寒涧生辉无花寒 2024-08-11 15:49:12

《辞海》里,谓“隐士”是“隐居不仕之人”。只说了一半,“隐”是隐居不仕,“士”则指贤者。

所谓“贤者”是指有学问,有德行,那么隐士就是指隐居的高人,他们满腹经纶,胸怀天下,具有超凡的才德和学识,却不去当官,隐居在山野,始终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去委曲求全,同流合污,不依附权势,出自内心地甘于委顿穷乡僻壤,安贫乐道,彻底超越世俗,“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左思《咏史》)

《易经》里说:“天地闭,贤者隐”。由此可见,隐士的内心不是简单的寻求诗意的栖居,还存在对社会不满的怨气。

许由、巢父、列子、庄子、鬼谷子、张良、黄石公、邓禹、诸葛亮、刘伯温、水镜先生、徐茂公、黄训、陶渊明……莫不如是。

《南史•隐逸》有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一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有云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

这个世界里没有隐士。无论是先隐而后仕,还是先仕而后隐,或者以隐求仕,或者愤然远离,都是人世间挣扎绝望的一种态度,“我想要忘掉它”正是因为“我怎么也忘不掉它”。

所以隐士有半官半隐、忽官忽隐、假隐真隐、名隐实官、以隐求官、无奈而隐、隐于野、隐于市、隐于朝、隐于家………并不全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

拘泥于虚无,本身就已经着相。

上文说过,隐士在《辞海》里,是“隐居不仕的人”,确切地说,应该是“隐居不仕的士”。有本事而不用,保持独立人格,倔强地坚持自我,追求思想自由,不求官,不求财,不求名誉,穷的叮当乱响还在放声高歌的高人叫隐士。

既然“隐居”了,谁还知道有他的存在呢?

《易》曰:“天地闭,贤人隐”。孔子也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不是随便一个人躲在深山就能当隐士的,《南史•隐逸》里讲,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

隐士追求的,是“诗意的栖居”,是放浪形骸,是放飞自我,是安贫乐道,是回归人性,是自我解脱,是振衣而归,是怡然自乐,是超然物外,是临空鸟瞰,是避实就虚,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实在没有办法了,就欺负欺负山水吧。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隐士梦。

隐含的实情是逃避现实,是心灰意懒,是退而结网,是无为有处,是远离政治,是孤芳自赏,是自我陶醉,是对社会的绝望,是愤然远离,是无可奈何,是带着哭音放声大笑。

不能黄钟大吕,只好丝竹清音。

文人得意则仕,失意则隐,自古而然。

不能龙虾鲍鱼象拔蚌,把土豆丝做得好一点儿没毛病。

比如“水南山人”温造是唐朝中晚期大臣,礼部尚书温大雅的五世孙。温造年轻时英俊潇洒,典型的高富帅,一肚子学问,“有高天下之心”,目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退居王屋山,钓鱼看书游山玩水,面对时局的混乱局面微微哂笑,时人称其所居茅屋为“处士墅”。

所有的故事都有蓝本,温造入仕后,官至礼部尚书,开通“右史渠”,疏浚枋口堰,平定兴元兵变,业绩昭昭,风生水起。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魏晋文人、六朝隐士当为历代之冠。魏晋文人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和谈尚玄远的清谈风气是和老庄思想、战乱频仍、门阀倾轧有着直接的关系的。存在决定意识,环境改变人品,没有人能够逃避时代的天空,像卫玠(晋)一样吹牛逼吹到累死也不能改变时晴冷暖。

逃避本身就是一种生存态度,隐士吟风呼月,钓鱼养鸡的生活一旦做实了,就不比一位寻常樵夫高明多少了。

0 阅读:0

寒涧生辉无花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