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褰裳》——《诗经》札记八十六

寒涧生辉无花寒 2024-02-26 05:59:55

背景

《毛诗序》认为此诗是“思见正也。狂童恣行,国人思大国之正己也。狂童恣行,谓突与忽争国,更出更入,而无大国正之”。

但自朱熹以来,学界普遍认为此诗是女子戏谑情人的情诗,属于打情骂俏之作。

也有的人曲折一下故事,认为是首女子斥男子情好渐疏之诗。

诗意上看,这个女子是一个泼辣、爽朗、自信、自矜、刚强、大方、朴实,很有些可亲可爱的人,而那个男子却是瞻前顾后、犹犹豫豫、患得患失、优柔寡断、色大胆小、狗屁不是个玩意儿。

《将仲子》里,“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是女子的犹犹豫豫;《狡童》里“不能餐”,“不能息”也是女子的呜咽叹息;但《褰裳》里的姑娘则快人快语,粗犷泼辣,如果不是气急了,姑娘是不会说出“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的话的。

看似打情骂俏之语,却体现了女子微妙的心态,戏中有真,谑中寓庄,以攻为守,和你摊牌。明戴君恩《读风臆评》里说此诗:“多情之语,翻似无情”。

原文

《诗经·国风·郑风·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译文

你若真想我,提襟涉溱河。

爱意燃胸中,焚心以烈火。

君心不惠顾,自有人念着。

小子无所谓,患失又患得。

胸中如有爱,洧水不扬波。

天长恨路远,长风引高歌。

不以我为念,更有未娶者。

对岸小傻瓜,堪折直须折。

注释

褰裳:褰,音千。提起。裳,音常。古代指遮蔽下体的衣裙。褰裳就是提起下衣。唐卢照邻《释疾文》:“於是裹粮寻师,褰裳访古”。晋葛洪《抱朴子·广譬》:“褰裳以越沧海,企佇而跃九玄”。

惠:见爱。一说疑问词,相当于“其”。

溱:音真。溱河,郑国水名,源于今河南密县东北。

不我思:“不思我”的倒装。不思念我。

狂童:谑称,犹言“傻小子”。狂,痴。

也且:语助词。

洧:音尾。郑国水名,源于今河南登封县东阳城山,即今河南省双泪河。溱、洧二水汇合于密县。

士:未娶者之称。

鉴赏笔记

1、褰裳的本义就是提起下衣襟去过河或者做什么事,自墨子“褰裳救楚”,史上遂以“褰裳”作为不辞劳苦,急于为国事奔波之典。清朝黄宗羲《钱忠介公传》有云:“时平则高洗耳,世乱则美褰裳”。

褰裳的第二个意思是谓帝王让位,有脱袍让位的意思。《竹书纪年》卷上:“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精华已竭,褰裳去之’”。《旧唐书·忠义传·苏安恒》:“岂不思虞舜褰裳,周公復辟,良以大禹至至,成王既长,推位让国,其道备焉”。清唐孙华《读梅村先生<鹿樵纪闻>有感题长句》之五:“运终三百合褰裳,谁谓忧勤致覆亡”。汉无名氏:“朝登津梁山,褰裳望所思”。

有一个成语叫“褰帷露晃”,意思是帝王对功臣恩宠之典,我的理解是买卖开业皇帝给亲手揭牌匾。

2、《诗经》里,许多情变的诗歌都是女子的哀鸣,这与彼时男子主导社会的大环境有关。但此诗女子旷达干脆,表现出自信的爱情观。“子不我思,岂无他人”,更是把情感生活的主动权操控于自己手中。我们可以理解为一句气话,但在当时,能把这话说出来就已不易。这句话放在现在,我就认为不是威胁,而是檄文,必须马上展开调查!否则就真的是“狂童之绿也且”了。

0 阅读:1

寒涧生辉无花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