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之指化舍利,韩植橡木荫岭南

寒涧生辉无花寒 2024-08-09 11:34:48

儒释道三教,释迦是外来者。南北朝以后,佛教渐渐的信徒遍及天下。“一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二是动乱的外部环境推波助澜;三是佛教的思想体系自成一派,有着它完整的解释世界的方式;这第四,佛教教义的思维导向是包容的、循环的、平等的、温和的,易于被老百姓接受,不知不觉入其瓮中。

两汉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第一点篝火在少数老百姓中点燃。汉朝灭亡之后,开始了魏晋南北朝的动乱时期,在现实社会让老百姓六神无主的情况下,很多人转而在佛陀世界里寻找片刻宁静,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于是,佛教开始广泛流传,到中唐时期达到鼎盛,开始和中土的道教、儒法并称“三教”,呈鼎足而立的趋势。

一个宗教的蔓延,必须有政府的牵动。晚唐的几位皇帝都笃信佛教,致使这一教派盛极一时,大有和本土的传统思想分庭抗礼之势,有识之士见其劳民伤财,懈怠社会生产力,散布消极思想,耗损国力,纷纷起来反对之,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这一社会矛盾终于以一种特有的激烈形式在上流社会爆发。

这就是韩愈“谏佛骨”事件。

释迦摩尼死后,他的身体火化提炼出84000粒舍利,至于这些结晶物,有说白色,有说黑色,有说是红色,估计这个数字只有细筛子才能筛出来,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四枚,其中之一是佛祖的中指指骨。

早在唐朝时期,凤翔扶风县,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的法门寺内,就有佛指骨舍利一节,每三十年开一次塔,取出这一圣物,供民众瞻仰,传说开塔之年,佛光普照,岁丰人泰,小鸡都下双黄蛋。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是法门寺开塔之年,宪宗遣中使杜英奇率宫人三十名,持香花净水,把佛骨迎回宫中,准备供养三日,以求四海祥和,国泰民安。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朝廷这一举动,在全国引发浩大而狂热的礼佛风潮,社会各阶层趋之若鹜,王公士族奔走相告,争相施舍,以求善缘。没啥能耐,即没钱又没势的小老百姓则买房子当地,倾家荡产也要投向佛祖怀抱,更有甚者,烧顶灼臂,不惜自残以虔诚明志,废业破产,辍耕罢市,全社会孩子哭老婆叫,鸡飞狗跳墙,一幅世界末日的状态。

韩愈是儒家的卫道士,刚按熄老庄的“无为”,又有释迦的禅风扑面而来。“迎佛骨”的时候,韩愈任刑部侍郎,他马上上疏《谏迎佛骨》,列举历朝历代佞佛皇帝均“运祚不长”,说“事佛求福,乃更得祸”,应该将这块死人骨头“投诸于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

唐宪宗李纯大怒,要杀韩愈。大臣裴度、崔群说情,死罪饶过,贬韩愈为潮州刺史。

“谏佛骨”是中国历史上儒佛斗争的一场重大事件。

韩愈在潮州呆七八个月,兴教育,修堤坝,员江鳄鱼为患,韩愈写下《祭鳄鱼文》,结果这凶兽西迁六十里(河流改道,也是凑巧)。他得到的爱戴到什么程度呢,千里江山皆姓韩,员江改称韩江,东山改称韩山,手植橡木称韩木,甚至当年橡树开多少花就预示有多少读书人中举。他关心农桑,释放奴婢,昔日的“蛮夷之地”逐渐蜕变成为了今天的“海滨邹鲁”。

“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潮州古八景有“湘桥春涨”、“韩祠橡木”、“金山古松”、“凤凰时雨”、“龙湫宝塔”、“鳄渡秋风”、“北阁佛灯”、“西湖渔筏”,几乎每个地方都留有韩愈的印迹。

来潮州当年十月份,韩愈改适袁州。留下万民敬仰和潮州人民的千秋爱戴。

在潮州人民的心目中,韩愈的伟大功绩远远胜过法门寺珍藏的那半截死人手指头。

普通老百姓最是受不得好,韩愈觉得自己一天喝的迷的糊的,也没干啥,却从岭南传来一片坚定的喝彩之声。

0 阅读:1
评论列表
  • 2024-08-26 14:32

    假如不是玄奘编的那些所谓的取经,佛教就是一坨人神共愤的屎

寒涧生辉无花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