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市场在中国的兴起

杨梅说商业 2024-03-25 06:36:18

  1987年中国首批MBA在毕业1年后,发出了一封求救信:MBA——SOS(救救我们MBA)!当年12月2日,《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刊登《命运备忘录——38名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境遇剖析》,这篇文章惊动了当时的国务院总理,从而为他们争取到了“选择工作的自由”并帮助这批关心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青年人才寻找用武之地,那之后,我国人才自由流动的通道逐步打通。

  MBA教育起源于美国。一般认为,美国最早的管理学院是1881年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设立的沃顿经济金融学院,而工商管理硕士项目要晚些,大约于1908年诞生于哈佛大学商学院,到现在已经有近110年的历史。

  跟欧美相比,中国的MBA教育起步很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相比美国3亿人口每年培养近10万名MBA毕业生,中国13.6亿人口每年MBA毕业生只有3万。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MBA教育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我国80年代开始学习和引进美国的MBA教育,1980年8月,原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和美国商务部联合在原大连理工学院创办“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开办了第一期MBA课程班,学制3个月,课程主要是美国MBA课程的浓缩版,参加学员120人。这可称作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MBA课程教育。1984年4月,美国总统里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布,这个班,毕业生将获得纽约州立大学授予的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当年7月,招生在全国铺开。9月,440名精通外语、有3年实践经验的青年人才被选拔出来,获准应试。10月,留下40人入学。两年后,39人完成国内学业,赴美实习一学期,他们被誉为“中国经济管理黄埔一期”学员。1986年,39人的出国培训经费,几乎用掉国家经委全年出国费用的一半。

  随着八十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内经济的逐渐活跃,不仅国有企业、政府渴望学习管理知识,很多民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的学习需求也日趋旺盛。1991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9所国内高校: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正式设立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试点,旨在培养能够胜任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高层管理工作需要的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

  此后,中国内地陆续批准了更多的院校为MBA教育培养单位。1997年,在国家经贸委的支持下,中国开始了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管理人员的在职MBA学位招生,并实施了MBA入学全国联考。MBA在中国发展的30年中,不断的突破,不断的完善,由最初的第一批9所高校发展到如今200多高校,几乎每个省份都会有几所高校开设了MBA课程,方便了很多在职人士就近攻读。 推荐大家选择院校MBA的时候,除了大学本身实力很强大以外,MBA的评判也要看院校MBA的发展时间。

  提及MBA,学费也是被人经常探讨的一个问题。目前来说,国内MBA院校的学费都在几万至几十万不等,部分院校已经高达六十万。而对于 2023 年考 MBA 的同学们来说,考研人数的骤增使得竞争越发激烈,但毫无疑问,学费仍然是大多数人择校时候考虑的重要因素。高昂的学费,往往让很多同学在想报考名校的时候,望而却步。以复旦大学MBA为例,虽然 2023 年学费没有上涨,但是 2022 年全日制 MBA 项目36.98 万元 / 全部,同比 2021 年上涨5 万元,涨幅15.6%;非全日制 MBA 项目49.98 万元 / 全部,同比 2021 年上涨8 万元,涨幅19.1%。

  我国的MBA教育是以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在职学习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国内以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等为代表的一流商学院的MBA项目生源较为充足,其他院校商学院或多或少需要通过调剂来满足其招生计划,此外还有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的MBA院校,主要是靠行业特色和地域优势来吸引生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国际MBA越来越成为当下在职人士的首选,国际MBA是国内大学与国外商学院合作办学的MBA或是海外商学院独立在国内办学的MBA,在职学习形式,每月集中授课,毕业可获得海外硕士学位证书,如:中欧、北大国际,长江商学院等。

  MBA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培养的是高质量、处于领导地位的职业工商管理人才,使他们掌握生产、财务、金融、营销、经济法规、国际商务等多学科知识和管理技能,有战略规划的眼光和敏锐洞察力。 MBA注重复合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能力培养重于知识传授。 它教授的是面对实战的“管理”,而不是注重研究的“管理学”。可以说,尽管MBA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古董”,但是,作为我国最早的专业学位,只有40余年的中国MBA教育市场的繁荣还并未到来。

0 阅读:0

杨梅说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