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的中国房地产,真可以用眼花缭乱来形容。各类政策频出,让我们搞不明白用意。
更为关键的是其中还不乏看似矛盾的刺激举措。主要看看这三点:
首先是央行在1月20日、5月20日和8月20日,连续三次下调LPR,已经降至3.7%,还有消息显示,或有望继续降至3.55%。
其次是大规模给中国房地产松绑,同时放宽限购、限售、限价、限贷和限融,直接利好开发商。
接着是稳步落实“保交楼”,进一步稳定购房者心态,重新拉回信心。
可是,有个问题:在如果大力度刺激房地产的环境下,效果并没有那么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明年起,中国房地产或潮水退却,这是真的吗?按照我们正常思维,从1998年住房成为商品的那一刻开始,房价就必然会遵循经济规律。
说白了,就是出台了这么多的刺激政策,不论是成交面积、销售额还是开发商投资力度都应该有大幅增长,但现实完全不是这样。
有数据为证,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1-7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约6.77万亿,同比降低8.5%。
此外,新开工和销售面积分别约5.69亿平、6.66亿平,其中前者下降达24.5%,后者也同比下降了6.5%。
不过一枝独秀的是,待售面积却同比上涨了17.9%。
由此我们就能发现一个现象:目前房地产依然低温运行,很多民众并非不需要房产,而是不敢买。
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陷入一个恶循环,或将导致房地产潮水退却。
首先,城市发展需要资金,而房地产就是重要来源之一,也就是说一旦房子难卖,不仅开发商无法正常运转。
就连地方城市都很难解决负债问题,久而久之,房产价值势必会缩水。
对于无房人来说,买房会便宜不少。可是对于有房族来说,价值缩水就代表钱要打水漂。
长此以往,一旦这种现象得不到扭转,最后就只能潮水退却。
我国刺激房地产并不是为了房价上涨顺着这个思路,很多人就得出了这个结论:即便是到了2023年,我国还在不断刺激房地产,就是为了房价上涨。
你要是这么想,就是大错特错。事实上自去年开始,我国房地产就已经进入了转型时期,说得再直白点,“救”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就如同救助一个流浪汉,只有先解决温饱,才能逐渐提高生活水平。
根本不可能瞬间就帮助他进入小康生活。
刺激房地产的核心就是脱离险境,慢慢进入相对平稳状态。而且话又说回来,要是光靠刺激就能拉动房价,就不会接二连三出台措施了。
3个现象下,一个时代或已经结束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能大概预测房地产走势,虽然仅供讨论,但至少能有自己的判断。
我的建议是可以从下面这3个现象来入手,或间接印证一个时代已经结束了。
首先,有报告显示,“近七成购房者推迟买房计划”。
在疫情之后,只有19.8%的购房者认为房价会上涨,而多达58.6%的购房者则认为房价会大跌。前后对比明显,相差近三倍。
相信短期内这种现象不会消失,受到对房价预期不高的影响,购房者的积极性很难提高。
其次,购房地域选择也有大调整,这背后反映了未来我国人口流动的模式。
根据《乐居网武汉》报道,资源集中的大城市依然是多数人的购房首选,而郊区和老家却备受冷落。
有数据显示,大城市占比达50.9%,而郊区和家乡占比却分别只有29.7%和19.4%。
最后,二手房业主并不乐意降价,他们宁愿选择暂时不卖也要维持着房价。
表面上来看,选择降价的二手房业主占比只有29.7%,更多的业主是选择继续坚持。
但背后却反映出了一个现象:他们心里也明白,未来房价很难继续上涨,与其亏本卖房,倒不如继续持有,这样或许减少点损失。
综上所述,房价全面上涨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未来要么是维稳,要么是整体小幅小跌。
区别在于细分到城市和地段,受到人口、资源、规划等方面的不同,“28定律”或越来越明显。
也就是说或许只有20%的城市房价才会上涨。
这其实就是未来我国房地产的走势,8个字概括就是“整体稳定,细分波动”。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欢迎友善讨论!
房价不会涨只会跌,因为,现有住房可以居住60亿人,房价可能上涨吗?!
房地产以把中国的红利吃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