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通透的人,都戒掉了身上的自以为是

红苓读书 2023-09-03 16:58:48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当中有这么一句话:

“一个人叹赏湖上的小舟平稳而幸福的航行,等到自己坐上小舟的时候,心情就有些两样。”

同样的小舟,同样的湖面,同样的航行,为什么看别人坐和自己坐是两码事儿呢?

因为在小舟上坐着的人是不是幸福,是不是愉悦,不是由小舟和湖面决定的,更不是由航行的速度来决定的,完全是坐着人的“心”来决定的。

一个人当下的状态、精神、格局,都是自己“定”下来的。

评人先评己

《论语》当中的名句之一: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我们都知道这句话是孔子表扬自己最得意的弟子颜回的。

但刚开始做孔子学生的时候,孔子对颜回并不是特别地看好,因为颜回在课堂上表现的并不是很积极。

颜回之所以引起孔子的注意,是因为每次大家回去吃饭的时候,颜回往往最后一个回去,却第一个回来,回来以后也不说话,默默地捧起书来读。

孔子就好奇颜回为什么可以吃饭这么快?就让一个弟子跟踪他。

这一看才知道,原来颜回的父亲在外地做工,母亲也在很远的地方,给别人做事,中午都不回来。

颜回母亲一大早就做好了一锅饭粥,颜回中午回来的时候,就用一个瓢舀起锅里的粥喝,他不管粥是稀是稠是热是凉,吃几口就有赶往学堂。

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孔子才知道颜回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求学上。才由心而发,写下了我们都熟知的这句话。

雨果《九三年》:

“一个人可以像天空一样,有一种带阴暗的晴朗,随便什么事情都可以在身上造成黑暗。”

孔老夫子尚且在开始的时候还会对颜回有所误判,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正人先正己

春秋晋国,李立担任审判、处置犯人的主官,他刚直不阿,铁面无私。

可有一次,李立听信了一位下属的一面之词,把一个犯人误判了,且已处斩。

李立知道犯人的罪责不至于死后,就找到晋文公说自己对不起被处死的犯人,要以死谢罪,以正国法。

晋文公说,官有贵贱,罚有轻重,这件事主要是你下属的错误,你不至于有如此大的歉意。

李立说:

“我平常做官,并没有把自己的权利分给下属,领的俸禄也没有和下属一起分享。

遇到事情后,怎么能让下属承担?”

李立说完后自刎了。

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凡权力行使的地方就有责任。”

李立把权利和责任划了等号。

曾国藩也说过,不管是哪个幕僚给出的主意,决定权都是我做的,所以,出了事不能怪幕僚,要找自己原因。

正人先正己!

乐人先乐己

巴尔扎克在睡觉时,听着屋里有动静,他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看到有个小偷在翻抽屉,巴尔扎克坐在床边哈哈大笑。

小偷被这笑声惊了一下,看着巴尔扎克没有任何要“报警”的意思,就没有跑。问道:

“你笑什么?”

“我笑你白来了一趟,因为白天我就没有从这抽屉里翻出任何东西。”巴尔扎克认真的回答道。

小偷转身往外走,巴尔扎克又在小偷身后喊道:“请您把门儿关上。”

“你屋子里什么都没有,还关门儿干什么?”

“我的门儿不是用来防盗的,而是用来挡风的。”

家徒四壁的巴尔扎克,遇到小偷,还能笑出来,有几人能做到?

好多比巴尔扎克当时条件优越得多的人,都未必有巴尔扎克乐观的心情。

一个人是否快乐,是否幸福,不是由别人决定的,更不由有客观条件决定的,完全由自己的心态来决定。

舒本华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得到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巴尔扎克摆脱了内心的痛苦和无聊,就只剩下了快乐。

还读过蔡志忠的一段话:

“被针刺到手时,你的快乐是没有刺到眼睛,我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忘记手上的痛,庆幸眼睛没有被刺瞎的,早该破涕为笑了。”

苦中作乐,改变自己。

一旦自己快乐,便没有什么人和事能让自己不快乐。

快乐还会“传染”,不仅会乐了自己,还会乐了别人。

结语

活得通透的人,都戒掉了身上的自以为是。

不自以为是地评价人,而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自以为是地埋怨人,而是以“正”的标准来律己;不自以为是地苦,而是永远能看到“乐”的一面。

我是红七六,关注我,我们一起学习、改变、成长。

5 阅读:43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