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的江东,江风慢慢地吹过,而且还带着阵阵战鼓的声响,轻轻掠过了赤壁。周瑜站在楼船上,他手里紧紧握着的并非常被提及的羽扇,而是沾着血迹的战报。他望着江岸那簇还未完全熄灭的火光,竟然对身边一位年轻文士开玩笑道:“子敬你可有想过,这火究竟还能烧多久呢?”
《三国演义》中那个被诸葛亮三气致死的有着“小心眼”之称的都督,此时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却做出了截然相反的举动;他亲自将鲁肃推向了东吴权力的核心位置当孙权接过周瑜递过来的荐书时,那竹简上“子敬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这十二个字,墨痕还未干透,便彻底地改写了三国的格局。这位被后世误解了长达千年的统帅,在他生命的最后五年里,居然接连三次举荐了曾经反对过自己的政敌。
建安三年初春,于柴桑城。周瑜策马上前,径直朝着鲁肃隐居的草庐奔去。那马蹄踏碎薄冰所发出的声响,把正在研读《左传》的儒生给惊醒了。“将军欲与曹操决战”,鲁肃在放下竹简的那一瞬间,周瑜眼底隐隐有一丝激赏闪过。这场被载入《江表传》的对话持续了三个时辰,从荆州的地形开始,一直谈到粮草的调度。当暮色渐渐染红窗棂的时候,周瑜猛然起身,长揖道:“愿以虎贲三百人,邀先生入幕。”
世人只见演义中,“既生瑜何生亮”的那般嫉恨,却不知《三国志》里记载着更为震撼的画面:建安十五年,病重的周瑜艰难地强撑着病体,在孙权的榻前,用那最后的气力担保鲁肃接任都督。他一边咳着血,一边说出“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此时案头的烛火正映着十年前鲁肃反对他北伐的谏言竹简。
历史的戏剧性呀,总是藏匿于细节的深处呢。当周瑜把佩剑递给鲁肃的时候,那剑鞘之上呀,依然残留着赤壁之战所留下的箭痕呢;当鲁肃提出“联刘抗曹”这一战略的时候,他所用的呢,恰恰正是周瑜传授给他的江防舆图呢。这对被演义特意塑造得相互对立的文武双璧呀,在真实的时空里呢,却是能够生死相托的知己呢。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感慨道:“公瑾有着高雅的气量和高尚的志趣呀,绝非小说能够描绘出其万一呢。”
建安十五年的寒冬,巴陵城头那面“周”字帅旗慢慢地降下。接旗的鲁肃,凝望着长江的波涛,忽然间想起了十二年前,在那个冰封的清晨;那时周瑜说:“火攻须借东风”,说的又何止是赤壁之战呢?这团烧穿了演义中偏见的火,从鲁肃接任都督开始,一直延续到吕蒙白衣渡江,最终在陆逊手中炼就成了三分天下的吴钩。
史书翻页之时扬起的尘埃,是否也迷了罗贯中之眼呢?当我们于《三国志》与《资治通鉴》的字缝之间重新拼凑周瑜之际,看到的并非气量狭窄的败将,而是为东吴铺就了二十年国运的擎天巨擘。假若公瑾能够多活十载,那“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的评语又该续写何种篇章呢?
(读者互动:若周瑜未早逝,你认为他能改写三国结局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