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与诏书背后,郑和舰队如何改变南洋格局

精致阅者 2025-03-30 20:43:53

永乐三年(1405年),南京龙江港,62艘九桅宝船,在晨雾之中,若隐若现。当27万士卒登船的号角,穿透云霄之时,其实甚至连郑和都未曾想到,这支承载着“宣德柔远”使命的船队,将会在南海诸岛,投下权力的阴影。

《瀛涯胜览》里记载的香料与奇珍,在通译马欢的笔墨间,偶尔让我们窥见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旧港海战——宝船舰队以雷霆般的手段镇压了陈祖义海盗集团,不过却鲜少提及这场战役背后,明朝究竟是如何将施进卿扶上旧港宣慰使之位的当火炮硝烟渐渐消散,南洋贸易的咽喉已然悄然易主。

更耐人寻味的是,锡兰山(今斯里兰卡)的那种暗流涌动。1411年,在郑和第三次返航的时候,在那船舱之中,竟然押解着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其实这位国王曾试图劫掠宝船的物资,而且竟然反倒被明军直接捣入王城。《明太宗实录》只是简洁明快地记载着“择其族属贤者立为王”,不过锡兰史书《大史》却留下了诸多斑斑血泪——新王波罗迦罗摩巴忽六世登基之后,这个岛国三百年的王统就此中断。

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肯定是现在在印度尼西亚的满者伯夷王国,那些没人知道的秘密。1430年,郑和开始了他的第七次航海行程,而且这个时候正好是爪哇岛王位更替的重要时刻。马欢在《瀛涯胜览》的初稿中曾经说过,“派出了一千人的卫队,护送新主回到故乡”,不过说真的,到了定稿的时候,这部分内容却被完全删掉了。现在人们在泗水的王室陵园里找到的中文碑文,似乎在默默地证明着那次被特意忘记的远航——当明朝的卫队护卫着新王穿过那片茂密的雨林的时候,并且如果说赤道的阳光竟然照出了士兵肩膀上还没干的血迹。

郑和的船队终究消失在海平面尽头,不过那些被潮水渐渐冲淡的往事,依然在不断地拷问着历史:当宝船满载着瓷器与诏书跨海南行时,到底是和平使者那飘扬的旌旗,还是帝国权柄的一种延伸呢?《明史》中“耀兵异域”这四个字或许才是这支舰队最为真实的注脚。今日重新品读《瀛涯胜览》,那些被笔墨逐渐洇染的段落,难道说不正是藏着另一个版本的海洋中国吗?

读者朋友们,假如你们是当年随船的通译,会在航海日志里,如实地记录这些铁血往事呢,还是让它们永远地沉没在马六甲海峡的深蓝之中?

0 阅读:0

精致阅者

简介:分享人情冷暖,世间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