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笑纳“憨傻”的刘禅,却没料到这才是最致命的棋局!

精致阅者 2025-03-31 22:17:05

洛阳城秋雨潇潇,阶下囚刘禅跪在司马昭面前,一句“此间乐不思蜀”引得满堂哄笑。可当他低头时,嘴角若有似无的弧度,究竟是痴傻之人的憨笑,还是乱世棋局中的一步险棋?

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当邓艾大军压境之时,刘禅并未做殊死抵抗;并且他以“保全百姓”这样的理由,将自己双手捆绑之后出城投降。这个被后世讥嘲为“扶不起的阿斗”的亡国之君,在被押送洛阳的囚车上,望着渐渐远去的成都城墙,竟然轻轻地、默默地攥紧了那早已备好的降书——蜀地粮草已然十分匮乏,士卒折损已经超过半数;实际上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再继续战斗只会让白骨遮蔽荒野。

抵达洛阳之后,司马昭的试探仿若影子般紧紧相随。最为致命的一局,乃是那场被载入《汉晋春秋》的鸿门宴。在丝竹之声中,司马昭让蜀地乐工奏响故国的乡音。当满座旧臣掩面哭泣之时,刘禅却拍掌大笑,甚至对着司马昭感慨道:“洛阳的米酒,比成都的还要醇厚!”史书记载,就连老臣郤正都在席后急忙劝谏:“陛下应当含着泪思念蜀地啊!”然而他却摇头说道:“郤卿今日所说之话,他日必定会成为我的催命符。”

后世常以“乐不思蜀”来嘲笑刘禅昏庸,却甚少去追问:一个能在诸葛亮辅佐朝政之时,稳稳地坐上帝位41年,在权臣掌权之际,巧妙地进行权力制衡的君主,真的就看不懂那生死棋局吗?当他在洛阳城郊,耕种着“蜀地的粮食”,并且暗地里接济那些流亡的旧部;当他把幼子刘恂,悄悄地送往辽东,其实是为刘氏留存一脉血脉之时,那些看似“愚钝”举动背后的隐情渐渐显露出来。

历史向来更偏向于胜者。司马昭父子欣然接纳了刘禅的“憨傻”不过他们并未察觉到,在他那衣袖之中暗藏着最后的杀手锏——以一己之身声名狼藉,换得十万百姓免遭屠戮之祸;凭借半生的隐忍负重,为蜀地文化的延续争取到了喘息的机会。当西晋八王之乱的血腥光芒照亮洛阳城头之时,人们这才发觉,那个最先选择“淡然处之”的亡国之君,竟然是三国君主当中,唯一一个得以善终的人。

千年后再次审视成都武侯祠,在诸葛亮塑像前,香火一直绵延不绝,不过刘禅的牌位早已在尘埃里消失不见。但倘若换一个角度,细细地去思考:当面对极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之时,豪迈地选择赴死相对而言会比较容易,而肩负着重大责任,苟且偷生却实在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情。倘若你是处于公元263年的刘禅,面对着山河破败到了绝境的状况,到底是否有胆量用自己一生的清誉来演绎这场“乐不思蜀”的千古残局呢?

0 阅读:4

精致阅者

简介:分享人情冷暖,世间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