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花了三年才拿下益州,曹操和孙权为什么不阻止?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5-04-04 17:52:44

刘备于211年十月受邀入川,到214年四月迫降刘璋,整个过程,耗时2年零5个月。

2年零5个月的时间,在节奏变幻极快的汉末三国时期,是一个很长的时间窗口了。

刘备的实力本就比较弱小,在其投入大量资源争夺西川时,其荆州根据地的力量自然也就进一步削弱了,这种情况下,无论曹操还是孙权,都完全有条件破坏,或者至少延缓刘备夺取西川的脚步。

然而,整个过程中,曹操与孙权,都跟说好了似的,都没有去干涉刘备入川行动。

眼睁睁看着刘备坐大,曹操、孙权这是怎么了?

第一阶段(211年十月-212年十二月):阴谋未露期

211年十月,刘备受邀入川,受到了刘璋的热烈欢迎。

此时,刘备入川,名义上的目的是助刘璋讨伐张鲁。

当然,刘备的实际目的是要取川的,因此,进驻葭萌后,刘备不再北上,而是按兵不动,为取川做准备。

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刘备在广树恩德,收揽人心,并进一步侦察益州形势,为夺川做准备。

后来,刘备与刘璋翻脸后,能迅速突破涪城、绵竹,直杀到成都门户雒城,与他这段时间的精心准备是不无关系的。

只是,整个准备过程,刘备都是暗中进行的,其取川的图谋尚未暴露。

当然,曹操、孙权这样的人精,你刘备到底想要干什么,未必判断不出来。

既然如此,曹操、孙权又为何不做干涉呢?

第一阶段中,曹操未干涉刘备之因

此时,曹操在干什么呢?

这段时间,曹操干了三件大事。

1、继续进行平定关中、凉州地区的作战。

刘璋之所以邀请刘备入川对付张鲁,是因为替曹操镇关中的钟繇正在调兵,准备讨伐张鲁。刘璋担心张鲁投降曹操后,自己无法再保住西川,遂请刘备来先讨张鲁。

然而,实际上,钟繇声言讨伐张鲁,醉翁之意不在酒,其目的是试图趁机加强对关中众将的控制。

果然,关中众将为了自保,在马超、韩遂的领导下起兵反抗曹操。

‘因此,此后,曹操开始对关中及凉州的平定作战。

刘备入川之初,曹操正在围攻安定。

此后,曹操回邺城,留下夏侯渊、张郃继续在凉州作战。

2、进一步加强其政治地位。

212年正月,曹操回到邺城,即胁迫汉献帝,获得了“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丞相萧何故事的地位。

3、为征淮南做准备,及一攻濡须口。

与此同时,曹操一直在为从淮南方向进攻做准备。

为此,曹操让人挖了一条人工河,把东肥水和西肥水连起来,并造船。

随后,212年十月,曹操发兵率步、骑兵号称40万,东征孙权!

如此,曹操在这个阶段,不去干涉刘备,其原因就很明确了。

曹操干的三件大事中,前两件,与刘备入不入川关系不是很大。

不管刘备入不入川,曹操都必然要结束关中、凉州地区的半割据状态的,也必然都要进一步巩固其在朝堂权力、地位的。

而决心攻淮南,则说明了曹操的谋略:缓之而后争心生。

孙权、刘备联盟,一起抗击曹操,已经很头大了。

而此时,刘备受邀入川,则显示孙权-刘备-刘璋的联盟已经形成了!

毕竟,刘璋请刘备入川,就是预着抵抗曹操的。

虽然刘备实际目的是取西川,但是,在其与刘璋正式翻脸之前,这个联盟就是存在的。

荆州方向,既为刘备所据,又是东吴安全关键地带,同样也是西川安全的重要方向。

因此,如果曹操以荆州方向为主攻方向,则刘备确实会回去抗击曹操,但刘备、孙权、刘璋的联盟关系必然会更加稳定,这对曹操来说是不利的。

毕竟:如果孙权-刘备-刘璋的同盟稳定,曹操无论是西取西川还是中取荆州,都是不现实的。

相反,攻打淮南,减轻在荆州方向的压力,虽然可能让刘备“腾出手”,但就可能分化和削弱孙刘联盟。

赤壁之战后,曹操已经认识到:短期内,要靠实力消灭孙刘是不现实的。

因此,其将对外重点转移到两个方向:争夺中间地带(马超、张鲁、刘璋),以及分化孙刘联盟上。

刘备入川的真实意图,曹操未必不能判断出来,但是,曹操对淮南用兵,表面上是让刘备腾出手来,但实际上对曹操是有利的。

第一阶段中,孙权未干涉刘备之因

那么,孙权又在干什么呢?

得知刘备入川时,孙权已经在骂“猾虏”,可见他已经猜到刘备想要干什么了。

然而,他依然没有干涉。

这段时间,孙权在干三件事。

1、迁都;2、巩固国防;3、取交州。

211年,孙权将治所迁到了秣陵;212年,孙权将秣陵改为建业,并且修筑石头城,以加强其防御能力;同年,孙权修筑濡须坞。而与此同时,孙权派步鹭夺取了交州,是东吴地跨扬、交二州,势力直达南海。

而这些举动,又说明了孙权集团对形势的判断:巩固防御,增强抗曹的力量,仍然是孙权集团的首要任务。

赤壁之战,曹操虽然失败,但曹操的实力仍然远在孙刘之上。

抗曹仍然是孙权的首要任务,“借荆州”也是在这一前提下发生的。

但同时,从国防上来说,在“借荆州”给刘备,缩短防线后,孙权在江东的防御仍然不稳固。

江东之地,太湖流域是其精华所在。

如果曹操出濡须口,进入长江,扑向太湖流域,那么,即便孙权能再次击败曹操,其精华地区也将受到严重破坏!

而此前的治所吴距离前线较远,反应难免来不及。

因此,迁都到建业,并且以濡须口为中心建立防御系统,对孙权来说是当务之急。

而在此后,当曹操一攻濡须时,孙权大惊,连呼刘备,也进一步表明:此时的孙权,对于独抗曹操仍然信心不足,仍然需要借重刘备。

这种情况下,孙权即便猜得到刘备要干什么,也只有私下骂一句“猾虏”,恐怕也不敢去破坏孙刘联盟了。

第二阶段(212年十二月-214年四月):武装夺川期

212年十月,曹操率军开始东征孙权,淮南战火即将烧起来了!

212年十二月,刘备正式与刘璋翻脸,开始武装夺川。

起兵之初,刘备进展极为顺利。

由于李严、费观等人集体归附,刘备迅速夺取了涪城、绵竹等地,前歌后舞,气势如虹。

然而,在成都北面门户雒城,刘备遭到了严重困难,大军久攻不下,庞统战死。

这一情况下,刘备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率军从荆州入川。

此后,经近1年的激战,刘备才拿下雒城,随后才迫降刘璋,全取西川。

这个过程中,刘备与刘璋已经彻底翻脸,同盟关系转为了敌对关系;同时,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从荆州率军入川,无疑又削弱了荆州地区的防御力量。

显然,此时,无论是曹操还是孙权,都完全有机会破坏其企图了。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自213年三月曹操一征濡须结束,到215年五月孙权攻打皖城,其间曹操与孙权之间并无大战!

那么,为何曹操、孙权依然不干涉呢?

第二阶段曹操不干涉之因

这个阶段,曹操在干三件事。

1、继续强化自己的地位。

一征濡须还师后,曹操立刻将东汉十三州按大禹时期的古制改为九州,自己的冀州辖区大大增加;不久,又进为魏公,建魏国,置各种官吏。

2、继续西北作战。

夏侯渊、张郃,在凉州地区继续对马超进行反复作战。

3、迁徙淮南人口。

曹操试图将淮南地区的人口内迁,只是淮南地区的人民反而渡江去投了孙权···

看起来,曹操不去干涉刘备,原因也是很明显的:重点变了。

迁徙淮南人口,就表明:曹操暂时放弃了迅速平定孙、刘的想法。

一征濡须时,曹操损兵数千,叹息“生子当如孙仲谋”,已经感觉到了自己无力平定江东。

此后,曹操虽然又两次攻濡须,但都发生在孙权主动进攻之后,其目的已经是出于稳定淮南形势而非一举平吴了。

由于缺乏强大的水军,曹操已经不可能突破长江防线了。

濡须口突破不了,去荆州也好不到哪里去!

因为:虽然荆州的防御削弱了,但是,东吴不可能让曹操占据荆州,必然会全力支援关羽!

如此,打荆州,照样打不下!

相反,打荆州,还会给孙权和刘备“调解”。

刘备对益州志在必得。

如果曹操用兵荆州方向,刘备必然要借重孙权。

如此,刘备就可能主动对孙权做出让步,从而是孙刘关系得以继续巩固。

所以,曹操趁机打荆州,并不能破坏刘备夺取西川,反而会给自己的对手巩固同盟关系。

这个情况下,曹操将重点转移到巩固自己在北方的统治,以增强自己在北方的动员能力,强化自己的优势,并在西面继续发展,显然是更为明智的。

第二阶段中,孙权未干涉之因

孙权,又在干什么呢?

史书对这段时间孙权行为的直接记载不多。

但是,从此前及此后孙权的作为,可以看出他未干涉刘备取川的原因。

1、孙权对取西川的态度:两害相权取其轻。

原本,孙权确实有意要自己取西川的。

然而,由于南郡在刘备掌握中,入川的通道卡在刘备手里,由于刘备软硬兼施的阻止,孙权被迫放弃了。

此后,刘备自己去取西川,孙权愤怒,大骂“猾虏”。

然而,骂归骂,孙权不是那种因怒而坏大局的人。

早在周瑜时期,孙权就已经认识到了西川的重要性。

西边的马超、张鲁、刘璋,都必然是要被灭掉的。

孙权自己取不了西川,那么,西川被刘备占据,总比被曹操占据要好!

今天你去破坏了刘备取西川,将来西川被曹操给占了,那如何是好呢?

2、孙权的兴趣是荆州:全据长江。

刘备取得西川后,孙权立刻派诸葛瑾来找刘备,索还荆州。

然而,刘备表示“先取凉州后,归还荆州”,企图以此来拖延。

孙权遂迅速行动,强行夺取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而且,在其行动过程中,长沙、桂阳二郡是望风而降,零陵郡则是吕蒙抓住守将的心理实施心理战后“骗降”的。

从派人去找刘备索还荆州,可见:孙权希望尽可能避免与刘备翻脸,和平解决荆州问题。

而从孙权取南三郡的高效,可见孙权同时为武力解决做了精心的准备。

显然,孙权的意图是:刘备取得西川后,孙权先以盟友身份和平解决荆州问题,如果不能,孙权再以武力来解决荆州问题。

孙权不能容忍一个占据了益州和荆州部分地区的上游势力压着自己,为此不惜一战。但是,孙权仍然在刘备取川以后再行动,因为在抗曹一事上孙刘毕竟共同利益极大,需要把蛋糕先做大再分蛋糕!由此来看,孙权在此事中的决策是比较有分寸的,反倒是刘皇叔缺乏诚意(你不让出荆州就不让,要维持同盟关系也要尽量好好沟通,总不能只是用空话来拖延、敷衍盟友,把孙权一而再再而三当傻子)。

总体来看,刘备取西川时,曹操、孙权,都有能力、有机会破坏刘备取川。

然而,曹操、孙权,都没有这么做。

这不是他们实力不够,或者腾不出手,而是出于各自的战略考量,主动做出的选择。

0 阅读:549
评论列表
  • 2025-04-14 11:18

    你是光记得关羽败走麦城,丝毫忘了关羽威震天下了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