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前,赵国接受上党,是不是一大昏招?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5-03-31 17:51:12

前252年,秦国猛烈攻打韩国。

韩国扛不住,派人入秦谢罪,表示愿意割让上党之地与秦国媾和。

同时,韩王又派人去上党传达韩王之命,将上党移交给韩国。

韩国的上党郡守拒不从命,欲死守上党抗秦。

韩王遂派冯亭接替上党郡守职务。

然而,冯亭也不愿意降秦,就让人联络赵国,表示愿意将上党郡献给赵国,请赵国出兵前来接受韩上党郡所管辖的17个城邑。

赵王得到消息后,经过内部商议,决定接受上党。

由此,秦、赵冲突一触即发,两个大国之间的决战开始了!

结局,大家都知道了:长平一战,赵国损失45万,一蹶不振!

因此,一直以来,对于赵国是否应该接受上党一事,后人们争论不休。

那么,从今天的角度看,赵国接受韩上党,是不是真的是一大昏招呢?

千年以来,争议不休

赵国是否应接受韩上党?

从当时的赵国朝堂,到如今的网络,一直是争论不休。

1、朝堂之争。

当赵国君臣就是否应该接受韩上党时,赵国朝堂之上,就出现了针锋相对的分歧。

平阳君赵豹表示反对接受,理由是:秦国出兵隔断韩国土地,意在坐受上党之地。韩国之所以想要把上党郡给我们,无非是嫁祸给赵国!而秦国兵强粮足,严令政行,赵国没事不要去招惹秦国。

说白了,就是这么做是得罪秦国,而我赵国打不过秦国,别惹事!

而平原君赵胜等人则认为:现在发百万大军去打,打上几年都未必能得一城。如今立马能得到17座城,这是大利呀!

简单来说,就是:利益这么大,机遇这么大,值得一试!

最后,赵王采纳了赵胜等人的意见,接受了韩上党。

2、后世名家之争:多认为此为昏招

而这样的争议,并没有随着朝堂之争的散去而结束,几千年来,后世名家同样争论不休!

司马迁、苏辙、黄震等人,认为这是贪图小利不顾大局,认为这是赵国的一大严重失策。

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之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司马迁)

及韩冯亭以上党嫁祸于赵,赵豹知其不可,而胜贪取之,长平之祸成于胜之言,此皆贵公子不知务之祸也。——《古史》(苏辙)

但是他若不接受上党的嫁祸,也不会有长平战败、邯郸被围的事情,他的功于还不足以赎误国之罪。——《黄氏日钞》.黄震

从数量上来,后世史家、文人,大多认为接受韩上党是昏招。

而为赵国决策者叫屈者,人数不多,只有三谯周等人。

长平之陷,乃赵王信间易将之咎,何怨平原受冯亭哉。——《史记集解》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谯周,一直是个“保守派”,作为蜀国大臣,他先是强烈反对诸葛亮、姜维北伐,后又力劝后主投降。

这样一个人物,居然赞成赵国接受上党郡这种激进的策略,多少有些奇怪···

3、现代之争。

到现代,这种讨论仍在继续。

然而,现代知名学者,似乎延续了古代知名学者的意见,只是角度稍有不同。

比如,易中天老师在《战国风云人物》就表示:到了赵孝成王这一代,讨论国家大事,居然只跟赵胜等几个公子商议,这说明赵王的决策水平比之赵武灵王、赵惠王时代倒退了。

虽然没有明说该不该接受上党郡,但这意思,到底还是决策接受上党郡是一个不智的选择。

当然,在现代网络上,不同意见还是很多。

而认为接受韩上党的声音虽然不小,但许多声音来自网友,个人影响力有限。

看来,几千年来,虽然争议不休,但似乎知名学者多认为赵国不应该接受上党。

那么,这样的看法,真的就对吗?

总体战略:接受上党,是粉碎秦国“远交近攻”战略企图的机会

认为赵国不应该接受上党者,比如当时的平阳君赵豹,就强调:这是韩国人祸水东引之策,企图激化秦赵矛盾,从而减轻韩国的压力。

这个看法,确实符合实际情况。

冯亭之所以要把韩上党献给赵国,其本意也确实有这个意思。

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只是,这个理解,并不全面,没有理解韩人的全面意思。

韩国要割让上党给赵国,确实有挑起秦赵相争的意思,但其实质,是主张引导韩赵合纵。

而引导韩赵合纵,才是当时唯一在战略上粉碎秦国企图的方法。

秦国企图是什么呢?

范睢给秦国规划的战略企图,分为三步:1、迫使韩、魏与秦结好;2、挟此以威逼楚、赵,使楚、赵屈服,进而使远方的齐国威服;3、等到楚、赵、齐威服后,秦国就可以放手兼并韩、魏了。

显然,在韩国人表示要将上党郡割让给赵国时,秦人正在执行第一步战略:迫使韩、魏与秦国结好。

而实际上,由于韩王已经表示愿意屈服,所以,秦国实际上基本上接近完成第一步中的“服韩”计划了。

如果赵国不接受上党,不支持韩国,那么,韩国必然就被迫与秦结好了;然后,秦国就能按计划推行到下一步!

显然,如果让秦国按部就班,一步步执行他们的计划,那么,赵国及关东各国将被秦国一步步干掉,毫无悬念。

而对赵国来说,粉碎秦国企图的唯一方式,就是在秦国执行计划第一步时,就果断支援韩、魏,发动合纵!

所以,虽然韩国人让上党给赵国,确实是要挑起赵国与秦国争锋,但是,对赵国来说,接受上党郡,“韩赵为一”,也是破坏秦国阴谋,争取战略主动的必要!

反对接受上党,本质上是“温水煮青蛙”,缩头等待秦国来收拾,那才是愚蠢的!

地缘:韩上党若被秦国完整接收,赵国将陷入绝对被动

韩国的上党郡位于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今山西省南部。

这里,在韩、赵、魏三国的交界地域,地势较高,居高临下,是三晋之间的“制高点”。

如果让秦国完整接收了上党,那么,赵国将在与秦国的较量中处于绝对被动的地位。

1、严重威胁赵国的邯郸等核心区。

上党郡与邯郸隔太行山,但上党郡地势高,居形胜之地。

如果让秦国完整的接受韩上党的土地和人口,那么,邯郸之于秦国,就好像一个人站在敌人的楼下,形势危险。

2、赵国有被一分为二的风险。

赵国的土地,由于太行山的阻隔,分为南北两大块。主要靠壶口和沿着漳河的崎岖山路维系这两块土地的联系。

秦国控制韩上党后,据此挥兵北上,控制吕梁山与太行山上的关键要塞,就能切断赵国南部与代郡、雁门郡、云中郡等北部地区的联系,被一分为二!

3、赵韩魏的合作条件将遭到破坏。

上党之地,是韩、赵、魏三国交界中的制高点。

如果秦国控制了上党地区,就是在三晋之间插入一个“制高点”,切断韩、赵联系,也能随时切断魏、赵之间的联系。

到那时,韩赵魏就算想要搞合纵,困难也将变得极大了!

所以,从地缘上来讲,上党之地,关乎赵国,乃至整个三晋的生死存亡,在所必争!

这个时候畏惧秦军,不敢去争,将来想要争也难啦!

机遇与风险

认为赵国不应接受上党者,还提出:赵国仍然弱于秦国,打不过!

而后来的事实,也确实表明:打不过。而且,即便不换将,大概率也打不过!

然而,这就是暂且忍让、畏缩,不去争的理由?这就是必败的理由?

当然不是!

1、时间不属于赵国。

秦欲兼并天下的野心,这个时候已经昭然若揭了。

因此,不管赵国愿意不愿意,秦、赵之间,必有一战。

然而,时间,并不属于赵国。

秦国已经通过攻韩夺取了许多土地和人口。

此时,如果赵国不接受韩上党,韩上党的土地、人口悉数归秦,那么,秦、赵之间的实力差距必然进一步加大!

如果放任秦国继续执行其“远交近攻”之策,秦赵之间的差距必然进一步增大!

赵国能干什么呢?

赵国如果去攻打魏国、齐国、燕国,跟秦国搞“争取中间地带”的竞争,势必引起其他诸侯与秦国联合起来打击赵国,这是自杀行为!

唯一的方法,就是介入秦国对韩国、魏国的进攻,并争取在外交有利条件下粉碎秦国的企图。

2、组织得好,战未必败。

赵国的国力确实不如秦国。

而且,冯亭说的“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也是不现实的。仅仅联合已经奄奄一息的韩国,赵国还是不如秦国!

但是,赵国此时的外交条件是比较有利的。

此前,秦国攻魏,赵国派兵救魏;秦国攻赵,齐国发兵救赵···

也就是说,此时,外交环境对赵国是比较有利的。

后来的战事表明:长平对峙时,秦赵双方都已经尽全力。

如果赵国利用外交上的有利条件,那么,如果得到魏国、楚国之类的诸侯相助,即便不能取胜,也没有必败的道理。

3、即便不利,风险也未必不可控。

打不过,打败了,就一定要把40多万大军一把梭哈了吗?

有朋友指出:赵国低估了秦王的决心,没有料到秦国会发动场战略决战。

所以,他们强调:既然秦国动手了,就必要歼赵军主力而后快。

然而,秦国之所以下定决战的决心,无非是因为赵国外交不成功,诸侯不介入,秦国以实力优势“单挑”。

如果赵国外交成功,诸侯介入,那秦国自然就失去了决战的有利条件,当然就只有不得不放弃决战企图了。

所以,赵国交战不利的概率是不小的,但是,最终四十万大军一把梭哈,是因其在决战阶段战略运动、战役指挥上的失误,是因他们不能从“伐交”上想办法,而企图让赵括冒险出击的决策失误,与是否接收上党并没有必然联系!

所以,如果一切顺利,得上党之地,赵国变强;而交战不利,损失部分兵力,退出上党之地,甚至再被迫割让一些土地,但是,使秦国在韩上党“得其敌不得其民”(长平之战时,上党之民在冯亭带领下皆支持赵国),破坏秦国利用韩上党为侵赵基地的可能,仍然不能说不是利大于弊!

总的来说,赵国接受上党,并非昏招。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赵国都不能坐视秦国轻易控制上党的土地和人口。

相反,从总体战略角度来说,而主动介入秦国对韩国的进攻,破坏秦国“远交近攻”的企图,是当时赵国唯一的正确选择。

而从地缘角度来说,坐视秦国轻易控制韩上党的土地和人口,与“慢性自杀”没有区别。

从机遇与风险对比的角度来说,时间不属于赵国,越到后面机遇越小、风险越大!而只要赵国在外交上保持灵活,完全可能不败,或者即便失败,也不会如后来历史所呈现的那样惨烈。

赵国该接受上党吗?

接收上党,不但不是昏招,而且还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只是:接收上党的思维方式,确实有问题!

赵国君臣考虑接收不接收上党,争议点是:会不会惹恼秦国?有便宜要不要占?

而对面的秦国君臣,在攻韩时,就已经将其视为“远交近攻”的关键部分,从夺取天下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了!

一个如此高屋建瓴地思考全局问题,一个只是片面地考虑得失风险。

双方的统治者格局、水准差别如此之大,如此,赵国玩不过秦国,已是必然!

赵国接收韩上党不是失误!

只是:无论接不接收上党,对赵国最终命运,乃至战国历史的最终结局都不会有什么影响!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