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湣王结过王位时,他手里的牌是天下最好的,没有之一。
当时,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不是秦国,而是他齐国。
然而,齐湣王到底是把这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后,自己屈辱死去,齐国也几乎亡国。
这是怎么回事呢?
好得不能再好得牌齐湣王在位的前几年初期,他手里的牌,可说是好得不能再好了!
1、连破楚、秦,天下我最强!

前301年,齐将匡章率齐、韩、魏三国联军,在垂沙之战中大破楚军,杀楚将唐昧。
垂沙之战结束不久,齐湣王就即位了。
齐湣王上位后,齐国的事业继续强力发展。
干翻了楚国,接着干秦国!
前298年,孟尝君组织起齐、韩、魏三国联军,进行了三年的伐秦战争,一举攻破了函谷关!
连函谷关都破了,秦国这下是真怂了,秦昭王惊呼:“宁亡三城而侮,无危咸阳而侮也”,再不割地求和,齐国人就打到咸阳来了!
于是,秦国果断认怂,把封陵还给魏国,武遂还给韩国,把齐城送给了齐国,割地求和!
随后,顺手,齐国又再次大破燕国,并再次击退了来救援燕国的楚军!

5年之内,连破楚、秦、燕!
齐湣王完全可以对着全天下大喊一声:还有谁?
2、“领先”秦国30年的外交形势。
而当时齐国的外交环境,也是空前有利的。
韩、魏两个诸侯,已经成了齐国的坚定支持者和跟班。
而且,只要秦国的威胁继续,韩、魏就看不出不依靠齐国的理由!
赵国呢?
这个时候,赵国已经经历过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灭了中山国,在北境也拓地千里,成为了一个实力比较强大的大国,倒不再可能做谁的小弟了。
但是,在秦、齐两大国之间,赵国相对亲近齐国。尤其是赵相李兑,更是典型的“亲齐派”。
总体上,如果齐国要灭燕,那赵国会反对,但齐国要干秦国的话,赵国是更加倾向于亲近齐国的。
南边的楚国,则同时与秦、齐都有大恨,所以,基本上处于中立地位。
只有北面的燕国,与齐国有深仇大恨。
如果秦国要与燕国一起抗齐,燕国一定全力支持的。
但是,燕国连续遭到齐国的打击,又被东胡趁机掠夺,看起来:看起来,燕国太弱了,他支持不支持谁似乎已经无关紧要。

因此,就外交形势而言,以齐、韩、魏这个“天下中轴线”为根基,齐国几乎是立于不败之地。
几十年后,秦国范睢提出“远交近攻”时,就指出:第一步是威服韩、魏,迫使韩、魏做自己小弟;第二步是挟持韩、魏一起威服齐、赵等大国;第三步是等到远方大国顺从后,再兼并韩、魏···
可以说,齐国此时的外交形势,基本上接近范睢苦心追求“第二步”了···
这个外交形势,“领先”后来的秦国30多年呀!
无论是实力,还是外交,这牌面都好得不能再好了!
转折点:齐王亲自操刀齐湣王在位之初的有利局面,是在孟尝君的辅佐下发展出来的。
而齐湣王的改变,也是由孟尝君开始的。

前294年,齐国的贵族田甲企图暴力“劫王”,但叛乱最终失败。
受此牵连,孟尝君被迫回到封地,此后又跑去了魏国。
于是,齐湣王亲自来当操盘手了!
而这,正是齐国国运的转折点。
改变外交思想:亲秦,抛弃盟友韩、魏孟尝君主政时期,齐国外交取得了很大成绩,联合韩、魏,牢牢压制秦、楚。
但是,孟尝君这一外交思想,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近交远攻。
所以,虽然连败楚、秦,但是,韩、魏两个小兄弟得到了不少土地,倒是齐国获利不算大。
何况,政敌孟尝君,此时跑去了魏国。

所以,齐湣王操盘以后,改弦易辙,决定:亲近远方的秦国,疏远韩、魏。
齐国驱逐了亲魏反秦的大臣周最,任用秦国的五大夫吕礼为相,与秦国交好。
秦国也很懂事,改用魏冉为相,也想要改善与齐国的关系,形成秦、齐联盟,以便攻打韩、魏。
随即,秦国开始了对韩国、魏国的连续用兵。
其中,白起在伊阙之战中大破韩魏联军,攻取五座城池,大获全胜。

此后,白起又连续攻取了魏国旧都安邑等地,再次获得了大发展!
坦率来说,孟尝君“近交远攻”的外交指导思想,在短期内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一度使韩、魏占便宜而实力最强、出力最大的齐国反而得利不多。
但是,正如我们前面介绍范睢“远交近攻”思想时所介绍的:战国之世,只有牢牢压制住远方的大国,获得获得远方大国的支持,才可能放手“近攻”。
而在齐湣王初期,齐国虽然压制了秦国,但秦国实力仍然非常强大,齐国在这种情况下早早放弃对秦的进一步压制,转而“远交”,实际上是拱手让出外交主动权,实为昏招!
然而,齐国在外交上的底子不薄,因此,历史又一再给了齐国修改错误的机会!
赵国给予齐国的机遇,但齐湣王反手“卖赵”齐国抛弃韩、魏,而秦国屡攻韩、魏。

这一情况下,各方都把“伐交”的重点转向了一个新崛起的大国:赵国。
经赵武灵王变法,赵国已经崛起,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国了!
因此,魏国在被齐国抛弃,被秦国连续暴揍后,魏昭王亲自入赵朝见赵王,并把葛孽、阴成两地献给赵王作“养邑”,又把河阳、姑密献给了赵相李兑,作为李兑之子的封地。
而秦国,也极力拉拢赵国,企图鼓动赵国攻打齐国,甚至派兵助赵。
这时,赵国国内有以韩徐为首的当权者,主张联合三晋伐齐;而一些主张亲秦者也主张联秦伐齐。
可以说,此时如果赵国完全可以联合秦、韩、魏,讨伐齐国,从而使齐国在外交上陷入被动了!
然而,赵相李兑,仍然亲齐,反对攻齐。
因此,在李兑的努力下,赵国迟迟没有行动。
秦国想要促成齐赵开战,见赵国没有上套,就来做齐国的工作了。
秦国派人见齐湣王,与齐国相约,同时称帝,并提议秦、齐联合,一起攻赵!
齐湣王上套了!

他答应了秦国的提议,又利用自己的号召力,促成了五国联合伐赵的盟约,并约定了共同出兵的日期!
好家伙,赵国拒绝四国联合伐齐,齐国转头就要促成五国联合伐赵!
如此外交,自然使齐国再让赵国也怀恨在心了!
再次变卦,五国伐秦约定五国伐赵。
可是,这样的举动,却引起了列国的恐慌。
对大家来说,秦、齐势均力敌,相互敌对,列国利用秦、齐矛盾,才有生存空间,而一旦秦齐联合,列国只有依次被瓜分的可悲前景。
因此,拆散秦齐联盟,是各国共同的呼声。
尤其是一心要报仇的燕国,对他们来说,如果秦、齐瓜分赵国,不但燕国再不能报仇雪恨,而且,燕国就会陷入被齐国两面包夹的绝境!

因此,燕昭王派苏秦出使齐国,并给齐湣王再上一顿忽悠。
苏秦的建议,完全切中了齐湣王的心愿:如果五国一起伐秦,那么,各国焦点都在攻秦,而秦只能自保!如此,再没有人可以干涉齐国吞并宋国了!
齐湣王茅塞顿开,立刻变卦,与赵国会盟于阿,“约攻秦去帝”!
随后,齐国首先出兵西进恫吓秦国,燕国则派2万军队自备粮食去助齐,韩、魏也答应出兵。
如此,原先说好的“五国攻赵”,转头又变成了“五国攻秦”!
一手操盘,就把天下格局反复变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可见齐国在号召力上的底子是何等的厚实呀!
正因为底子如此厚,因此,历史不断给齐国机会!
只是:面对历史不断格外给的机会,齐湣王的选择是:继续反复变卦,不断挥霍历史给予的机会,反复出卖与他交好者。
反复变卦,不断挥霍信任度五国伐秦,声势浩大。

秦国压力巨大,被迫再次认怂,他主动去帝号,并再归还一些土地给魏国、赵国。
同时,秦国又派人找到齐湣王,提出私下交易:齐国要吞并宋国,秦国绝不干涉!请您放弃攻秦!
只是,消息泄露,列国知道齐国发起攻秦,却暗中与秦国媾和,并且图谋攻宋,因此,列国也攻秦不利,并暗中与秦国媾和。
齐湣王见此,郑重承诺:齐国没有与秦国单独媾和,大家放心!而且,等我们灭了宋国以后,富庶的陶邑给赵相李兑,平陵则给魏相田文(孟尝君),试图安抚列国。(又“卖”了秦国一次)
随即,为了防止夜长梦多,齐国抓紧时间,发起了灭宋战争。
只是,此时,宋王偃把王位传给了太子,而宋太子比较得人心,因此,齐国的进攻迟迟打不开局面!
然而,齐国要灭宋,这事情太大了,不是笼络几个实权派人物就能搞定的。
尤其是:一直与齐湣王不对付的孟尝君,没有因为齐国许诺给地而被收买,积极活动,试图联合各国一起攻齐。
这时,亲齐的赵相李兑,再次为齐国争取了一个机会。
李兑一面破坏联合攻齐的图谋,一面暗中派人将列国合谋攻齐之事泄露给了齐湣王。
齐湣王见攻宋打不开局面,而外交已经十分危险,遂下令收兵。
如此,齐湣王又逃过一劫。
鬻(卖)天下以取秦齐湣王的攻宋,因为列国有合谋攻齐之事而半途而废。

齐湣王了解到:赵魏韩等国对齐国已经十分不满,已经在与秦国单独媾和。
这一情况下,齐湣王又听信苏秦的建议,决心抢在韩、魏之前,与秦国单独媾和!
这一次,齐湣王又派人联络秦国,再次把秦国的建议摆到桌面上:秦国不干涉齐国吞并宋国,秦齐和解并再次结盟!
这一次,秦国君臣想通了:齐湣王的外交变来变去,无非就是要吞并宋国!
只要秦国不答应,齐国就会继续发起合纵攻秦!
这时,秦国大臣冷向提出建议:秦国不要反对齐国吞并宋国!因为反对齐国攻宋,列国与齐的关系已经十分微妙了!如果齐国真的吞并宋国,齐国必然成为列国最大的威胁!到那时,列国就会倒向秦国了!
于是,秦国决心因势利导,由反对齐国灭宋转为怂恿齐国灭宋。
秦国甚至提出了建议:齐国灭宋国,不要让楚国、魏国得到一寸土地,宋国的土地全部都给宋国!我秦国要夺取魏国的上党部分,逼迫韩、魏与我秦齐结盟;然后,我们再攻赵国,秦国取赵国的上地,齐国则取河东,逼迫赵国屈服于我们;接下来,秦国夺取韩国的上地,齐国则取燕国的阳地;最后,一起攻楚,秦国取楚国的鄢、云梦,齐国则取东国、下蔡···如此,秦、齐再称帝,天下谁能不服?
为此,秦国承诺:秦国不但不会干涉齐国攻宋,还会给予必要的协助!
于是,齐湣王大喜,成交!
鬻天下以取秦。——《战国纵横家书》
这一下,齐国为了取得秦国的支持,把天下诸侯全部卖了!

齐国灭宋,天下震动。
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如此,诸侯不安,各国反齐情绪高涨。
这一情况下,原本与齐国约定瓜分天下秦国“挺身而出”,以盟主身份主持联合伐齐之事。
如此,秦、韩、魏、赵、燕,组成五国联军,伐齐!

齐国,先是鼓捣“五国伐赵”,后又鼓捣“五国伐秦”,如今,轮到“五国伐齐”了!
反复无常,终于被反噬!
连续昏招,导致连续惨败以齐国的国力,五国合攻,虽然麻烦,但未必至于有亡国之危。
尤其是:除燕国有必欲灭齐的复仇之心外,其余诸国,各怀心思,只要拿到自己的那份利益。
因此,如果齐国能上下一心,即便不能取胜,即便丢失一些土地,也不至于有亡国之危。
然而,齐湣王的昏招还在继续!
1、恫吓领军大将,导致大军一战即溃!
五国联军推进到济水,齐军在触子的率领下于济水以西设置防线抵御。

这时候,齐湣王派人对触子说:如果你不坚决抵抗,我就灭你全家,掘你祖坟!
如此,两军会战时,两军刚一交锋,心怀怨愤的触子就鸣金退兵,自己则单车逃遁,引发了齐军溃败!
如此,济西一战,齐军大败!
2、愚蠢举措,导致齐军再次溃败。
触子不知所踪,还好,达子比较忠心,收集部分溃兵,驻于秦周,也就是临淄城西门不远的地方。
大军刚刚遭到惨败,急需振作士气!
达子提出:请大王重金赏赐,激励士气,我军拼死一搏!
然而,齐湣王不但分文不取,反而大声辱骂!
如此,再战,齐军士气不振,再遭大败,达子战死。

堂堂齐国,主力军队,就如此稀里糊涂地迅速报销了!
作死之路继续,屈辱身死,齐国危亡随即,燕军大举深入,直破临淄。
齐湣王被迫开始逃亡。
此时,五国联军,各取所需而去,已经解散,只有燕国尚在继续进攻。
如果齐湣王能保持坚强领导,齐国依然有机会挫败燕军。
然而,齐湣王却直接跑去了卫国。

如此,乐毅伐齐,失去统一领导的齐国,各自为战,不能抵挡,各地纷纷沦陷。
而齐湣王呢?逃走就逃走吧,昏招还没有断!
在卫国,人家好心招待他,他却继续骄横,结果,卫国人攻打他,他只好逃走。
他又逃去鲁国、邹国,但他同样牛气冲天的,这些国家也不敢收留他。
于是,他只好逃回了齐国的莒。
这时,他又把居心叵测的楚国作为自己的救命稻草。
楚国没有参与“五国攻齐”,而且,由于担心五国破齐后又一起来攻楚,所以,一直在试图破坏五国攻齐之事。
大约因为这样,所以,齐湣王觉得楚国才是盟友吧!
然而,事已至此,楚国已经改主意了:不如趁乱也分一杯羹!
楚国以救齐为名,派淖齿进入莒。

齐湣王大喜,任命淖齿为相,
然而,淖齿之心,乃是“欲与燕分齐地”,因此,不久就弄死了齐湣王,并收复了原属于楚国的淮北地。
一时间,齐国只剩下了莒和即墨两个地方,为在担心。
此后,虽然田单复国,恢复了齐国,但齐国经起一乱,国力大损,一蹶不振了!
内政之失齐湣王的过失,其实哪里只是在外交上呢?
齐负郭之民有孤狐咺者,正议闵王,斮之檀街,百姓不附。齐孙室子陈举直言,杀之东闾,宗族离心。司马穰苴为政者也,杀之,大臣不亲。——《战国策.齐六》
齐湣王在位期间,大力打击齐国社会开放的风气,杀掉了经查批判国君的百姓,从此百姓心中不再服从湣王。齐国宗室陈举因对国事直言不讳,被湣王杀死,齐国宗族从此与湣王离心背德;司马穰苴为政素有美誉,也被湣王无故诛杀,大臣们自此不再亲近湣王。
“百姓不附,宗族离心”,齐国内部,早已经人心离散了!

所以,表面上,齐国一直呼风唤雨,但早已经外强中干了!
难怪,乐毅伐齐,六个多月时间,就能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所向披靡!
齐湣王不修内政,不察觉内部的虚弱,反而在外面翻云覆雨,玩弄天下诸侯!
如此,内部,则“百姓不附,宗族离心”;外部,则列国皆被其反复戏弄而怨愤不平。

如此,齐国虽强,底子虽厚,但齐湣王的败亡不过是转瞬间的事情!
2000多年前,秦齐势均力敌,齐国在外交上的底子更厚。
2000多年后,地球上,又有两个大国势均力敌,而西方大国在外交上的软实力也本占据明显优势。
2000多年前,齐国从发起“五国伐赵”到发起“五国伐秦”,再到“鬻天下以取秦”,反复无常,自以为翻云覆雨,最后被反噬。
2000多年后,那个从挑起俄乌冲突,到呼吁各国一起打击俄罗斯,再到抢先与俄罗斯议和的西方大国,他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说得有点意思,貌似可以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