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时期,齐国称霸于天下,正值鼎盛。
在齐桓公霸业已成时,在陈国宫廷斗争中遇到危险的陈国公子陈完前来避难,得到了齐桓公的收容。
然而,此时正值鼎盛的齐桓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的一个随手善举,居然为姜氏齐国种下了覆灭的种子。

此后的100多年中,这个走投无路而来投奔的“难民”,居然一步步壮大,并最终取代了姜氏,成了齐国之主。
由走投无路而来的难民,到最后成为齐国之主,陈完和他的后人是怎么做到的?
第一步:低调务实,果断辞卿,隐忍待机虽然陈完是走投无路而来的难民,但好歹是陈国国君之后,而陈国君主据说是虞舜的后裔,地位崇高。
因此,齐桓公接纳陈完后,又见陈完有些本事,遂有重用之意。
于是,陈完初入齐国,齐桓公就有意让陈完为卿。
然而,陈完果断拒绝了。
陈完表示,自己不过是“羁旅之臣”,能够“免于罪戾”就已经知足了,不敢再有奢望。

最后,齐桓公遂改任其为工正。
陈完的这番抉择,对其家族在齐国的发展,可谓是创造了绝佳的条件。
陈完家族,虽然身份比较高贵,但其在齐国毫无根基。
卿的权位虽高,但是,很容易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而以陈完家族此时的实力,他们根本没有与其他大族周旋的实力,很容易就会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粉身碎骨。
相反,工正之职虽然地位不高,但掌修葺宫室、廨舍,是搞基建的。这个职务接触面很广泛,又利于陈完在齐国发展人脉,积累资源,等待机遇。
当初,陈完能从陈国内斗中察觉危险,果断抛弃陈国公子身份出逃,已表现出其政治敏锐度。

如今,陈完又以其敏锐,既避免了过早卷入与其实力不匹配的权力斗争,又为其家族实力发展创造了条件。
随即,为了尽量淡化“陈国公子”这一外来者的身份,陈氏改为田氏。
隐忍待机,陈完开始了在齐国的发展。
第二步:把握第一次机遇,使田氏一跃为齐国重要政治势力此后,陈完和其后续的两代家族首领,一直在隐忍发展,等待时机。
到田文子这一代,机遇终于出现了。
在齐国,长期以来,掌握大权的是国、高二氏。
这两个家族,是“天子之二守”,也就是“听命于天子”的二卿,他们在齐国长期享有特殊身份。

因此,自春秋以来,很长时间内,齐国的内斗,主要就是国君、其他公族、异姓家族与国、高二家的斗争。
而到田文子这一代的时候,“国际形势”的变化,又促成了斗争升级。
此时,齐国霸业早已衰弱。而楚晋争雄也都显出疲态,各诸侯都开始追求“弭兵”,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而由于外部环境的缓和,齐国的内斗也到了“摊牌”的时候了。
于是,齐灵公与崔、庆等新兴世族联合,一度击败了国、高,崔、庆遂掌了权力。
而田文子正是在这一洪流中,把握机遇,开始崛起。
1、追随崔氏。
虽然国、高二家族一度被削弱,但是,由于他们地位的特殊性,因此,他们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实力,何况,他们毕竟是“天子之二守”,随时可能夺回权力。

崔氏、庆氏虽然一时得势,但根基与国、高差距甚大,因此,他们也都急切需要扩充实力,寻找帮手。
这种情况下,田文子果断入局,投入了崔氏的怀抱,并借此扩充了家族势力。
2、提前判断,果断脱离崔氏。
田文子投靠崔氏,得到了崔氏的信任。
由于崔抒极为信任田文子,因此,给田文子说了心里话:我多次劝谏君主,君主都不听。你去劝谏又能有什么用呢?你以后不必去劝谏了,我准备另立新君了!
从崔抒的心里话,田文子惊讶地察觉:崔抒准备废掉齐庄公,另立新君了!
而田文子同样认识到:就崔抒这个实力,废立这样的事情不是他玩得起的!因此,田文子遂对崔氏“弃而违之”,通过暂且逃奔他国,借此与崔抒脱离了关系。
3、参与逐庆,一跃为“四大家族”之一。

果然,崔抒弑君以后,镇不住场子,被庆氏趁机扫除了!
随即,庆封又掌握了齐国的大权。
然而,当初崔、庆紧密合作,才能勉强镇住场子,现在崔氏被摧毁,庆氏自己又如何镇得住呢?
很快,齐国的几大家族联合起来,发起了驱逐庆氏的斗争。
田氏遂加入了逐庆同盟,并一举成功。
如此,田氏家族“得庆氏之木百车于庄”,实力大涨,并在齐国的政治地位也大大提高了!田氏遂与栾、高、鲍并列为齐国的“四大家族”。
在这次齐国的内乱中,田文子先投身崔氏,扩充实力;然后又见机与崔庆集团划分界限;最后又参与驱逐庆氏···

整个过程中,田氏家族每个选择都是恰到好处,一跃而起!
第三步:把握第二次机会,驱逐栾、高,成为齐国最强者之一平定崔、庆之乱,是栾、高、田、鲍四大家族一起完成的,而且田、鲍的贡献更大。
但是,与晋国不同,此时的齐国,宗法制的传统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以公族执政仍然是传统。
因此,崔、庆之乱后,栾、高二氏成了齐国执政。
显然,田氏家族虽然有了发展,但尚无力与栾、高这样的家族展开直接竞争。
田桓子遂采取了阴谋。
1:表面交好栾氏、高氏,寻找“缝隙”、机遇。
在维护公族利益上,栾氏、高氏利益一致,是同盟者。
然而,他们也不是铁板一片,不同公族之间,同一公族内部,矛盾都很尖锐。

田桓子与栾、高直接竞争的条件尚不成熟,遂采取了主动交好的方式,与其中高氏的一些重要人物建立密切关系,既降低了栾氏、高氏的警惕,又时刻从中寻找“缝隙”,以便利用其内部矛盾。
而这一次,田桓子没有等太久。
不久,一个不易察觉的机遇出现了:栾氏与高氏关系紧张,栾氏的子旗准备进攻高氏。
如此,田桓子决心把握机会,积极行动!
2:散布谣言,争取到鲍氏的联合。
田桓子也知道,自己的实力,无法单独成事。
因此,田桓子散布谣言:栾、高氏将要进攻田、鲍。
与田氏一样,鲍氏也是非公族的大族,他们与栾、高的关系本来也就很微妙。
在得到谣言后,鲍氏未必轻信,但在对抗栾、高上的根本利益一致,鲍氏自然也就与田氏联合了。
3:争取齐国国君的支持。

栾氏、高氏专权,不独田、鲍这样的家族不满,君主肯定也是不满的。
因此,齐景公也被田桓子拉拢,决心支持田桓子的行动。
4:迅速行动,调整计划,战胜栾、高。
田桓子的本意,是等栾氏与高氏相攻时,再以援助高氏为名,先驱逐栾氏,再回头收拾高氏。
然而,或许是预感到危险,栾氏与高氏暂时和解了。
随即,栾氏、高氏为了掌握主动,出兵攻打虎门,企图挟持齐景公。
如此,田、鲍也就有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于是,田、鲍突然行动,一举击败栾氏、高氏!
此次行动取胜后,田桓子不但铲除了两个对手,而且,还获得了高唐为封地,实力大涨!
第四步:惠民政策+收买人心,巩固实力短时间内,田氏利用齐国内部矛盾,积极行动,连续成功,实力扩张得很快。
然而,田桓子也很清楚:田氏在齐国的根基仍然不稳!
而栾、高虽然一时被驱逐,但他们在齐国根基深厚,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再说,其他公族虽然与栾、高关系紧张,但是,唇亡齿寒,他们也是不愿意齐国的权力被外人掌握的,他们也随时可能结成反田同盟!

因此,田桓子遂将重点转入对胜利果实的巩固。
1、让利,拉拢公族。
虽然栾、高暂时被击败,但是,公族群体在齐国依然拥有强大的实力。
拉拢公族群体,才可能提前避免出现公族反对田氏的联合。
田桓子的政策是:对过去因栾、高之栾而被迫害、出逃的公子,都给予平反,并且给予厚待。
甚至于,对于一些已经没有封地的公族,田桓子从自己的封地中划一些出来割给他们,以使他们有保障!
如此,田桓子也就获得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广泛支持。
2、收买民心。
收赋税于民以小斗受之,其廪予民以大斗。——《史记》
田桓子改革了量制,在向百姓借贷粮食时,他采用新制,而在百姓还贷时,却使用旧制,从而使百姓受惠。
过去,齐国的公族不恤人民,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尤其齐景公时期,百姓更是困苦。

田桓子如此惠民,自然使人民感念田氏之恩。
由此,田氏也就取得了齐国上下的广泛支持。
外来户田氏,已经在齐国完全站稳了!
第五步:推动并把握第三次机会,发动政变,掌握大权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尽管栾、高氏屡屡受到打击,但是,大公族在齐国数百年的基业以及身份不是说着玩的。
因此,田桓子驱逐栾、高以后,并没有成为齐国的执政,齐国的执政仍然由国、高二家担任。
对此,田氏除推行惠民之政巩固实力外,只有隐忍待机。
这一次,等待的时间比较长。

因为:齐景公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家伙,国、高二家鼎立相助,因此,齐国这段时间政局很稳定。
政局稳定,对田氏来说也就没有机会!
熬到齐景公去世,田氏终于找到了缝隙。
1、齐国的群公子与执政者关系再次紧张。
齐景公去世前,决定把君位让给幼子,废长立幼。
这一决策,遭到了许多公族成员的反对。
因此,新君即位后,一些群公子再次遭到打压,有的出逃,有的对执政者不满。
田氏遂得以抓住机会,挑拨矛盾。
2、齐国干涉晋国大夫之争,国、高二族主力长期外出。

此时,齐国为了加强对晋国的影响力,支持晋国大夫范氏、中行氏,派兵相助。
而国、高两家,作为执政,也就派将派兵,积极参与其中。
如此,国、高两家,在齐国国内的力量一时空虚了。
3、发动政变+拥立新君。
这一情况下,田僖子果断联合群公子及老盟友鲍氏,发动政变,再次驱逐了国、高两家。
如此,国夏、高张的统治被终结!
随即,田僖子又拥立齐景公长子公子阳生为君。

我们前面提到:群公子与国、高的矛盾,就是因为齐景公废长立幼所激化的。
因此,田僖子此举,获得了群公子的大力支持,并断绝了根基深厚、实力犹强的国、高卷土重来,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力量!
同时,由于老盟友鲍氏是反对拥立新君的,因此,此事成功后,鲍氏的实力也遭到了削弱。
由此,田氏成为了左右齐国政局的主导力量!
第六步:把握新机遇,铲除异己,大权独揽。此时,田氏虽然成为齐国的主导力量之一,但是,远没有到一家独大的地步。
国氏、高氏,仍然有强大的实力,而且,齐国国君为制衡田氏,也扶持自己的宠臣,田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然而,田氏一面精心准备,一面等待时机,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1、运气爆棚,再次得政。
此时,晋、楚都陷入了麻烦,吴国强盛了起来。
艾陵之战,齐国被吴军大败!

此战中,齐军损失惨重,国书、东郭书、公孙夏等齐国公族被俘。
由此,齐国的公族力量再次因外力而受到严重打击。
如此,齐国只有再让田僖子出来执政了。
2、上下一心,斗智斗勇,铲除阙止。
然而,齐君又扶持宠臣阙止,牵制田氏。
阙止也是个会玩的家伙,他企图拉拢田豹,表示扶他为田氏之主,以挑动田氏内斗。
结果,田豹表面允诺,实际上与田成子暗中保持一致。
结果,田豹出情报,田氏以极为简单的方式解决了问题!
1、控制齐简公。
由于田豹给予了充分的情报,因此,田氏得以密切掌握了阙止和齐君的行动规律。
于是,田成子兄弟八人入宫,阙止出来相迎。田氏兄弟趁机把阙止关在宫门外,隔绝了他与齐简公的联系。
2、击杀阙止。

田成子试图说服齐景公,让他下令诛杀阙止,但齐公坚决反抗!
这时,阙止气昏了头,发兵攻打宫门,企图争夺齐公。
这下就简单了···阙止的优势,来自君主的信任,他自己的实力是不足的。
因此,田氏迅速反击,追杀了阙止!
3、弑杀齐简公。
最后,齐简公激烈反抗,被弑杀了。
经过这次政变,田氏成了齐国事实上的执政者。
第七步:牢牢把握局面,稳固实力推行改革,逐步代齐这一次,田氏决心不再让步,长期把握齐国大权。
然而,他们的挑战仍然是巨大的。
弑君行为,把持齐国大政的行为,为春秋时期其他诸侯所不容,也为国内大族所不允!
稍有不慎,田氏就要完蛋。
怎么办?
1、交好、欺骗诸侯,为其控制齐国争取时间。

田成子“济以西、杏以南”的土地送给卫国,以补偿他们被晋国夺取的土地。
田成子又主动归还了原先鲁国的成地给鲁国。
此时,晋国的韩、赵、魏,也有了“下克上”的性质,许多方面与田氏类似,田氏遂“西约晋、韩、魏、赵氏”,笼络晋国及其控制者。
这些行为,自然使列国与田齐保持好关系。
同时,田氏对外还尽力否认自己掌控了齐国的权力,许多时候以国、高二氏的名义去处理外交关系。

如此,田氏争取到了缓和的外交环境,为巩固其在齐国的统治创造了条件。
2、重新调整国内权力格局。
(1)、对公族群体,“劫富济贫”。
对于实力已经很弱的公族,田氏大力扶持、笼络;对于实力比较强大者,齐国给与打压,甚至消灭!
在齐国根基深厚的公族,要一举铲除是很难的,但是,田氏如此做,使公族纳入了自己的控制之下,成为自己的力量。
(2)、铲除异姓家族。
像鲍氏这样的异姓家族,虽然过去与田氏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到了这一步,除非田氏也想要“三家分晋”,否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田氏在将公族纳入其实力范围后,联合起来,一起动手,铲除了鲍氏等其他异姓家族。
3、对内改革,从根本上形成新的力量格局。
田氏要真正代齐,不只是需要搞定“方方面面”,更要形成新的、更广泛的支持群体。

田氏继续推行其“惠民”政策,使其继续深得百姓支持。
同时,田氏又大力启用“士人”出来担任官职。
如此,以士人为其政权基础,以自耕农为其基层支持群体,田氏形成了稳固的统治基础,为代齐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4、继续蚕食齐国土地。
在这些基础上,田氏利用其地位和实力,不断获得新的封地,使其封地面积超过了齐君的领地面积!
第八步:借力打力,代齐合法化。随后,田氏开始对外用兵,试图通过展现实力,迫使天子、诸侯承认其地位。
然而,这一想法,很快就遭受了严重挫折。
因为:分晋的韩、赵、魏,同样需要通过展现实力来获取身份!
迎头相撞,齐国大败!
这一情况下,田氏只好调整方略,继续企图通过外交方式来解决问题。
此时,新生的魏国已经强盛起来,成为霸主。
虽然三晋屡次击败齐军,但是,魏国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对秦和楚,也不愿意齐国在后面捣乱,也想要改善与齐国的关系。
因此,田氏遂借此机会,向魏国求助。

最后,田氏与魏侯达成协议,魏侯答应帮助田氏列为诸侯!
次年,田氏“列于周世”,正式成为诸侯,“代齐”成功。
自陈完入齐,到田氏最终代齐,前后约280多年。
其间,田氏用尽了阴谋、阳谋,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然而,其根本者,在于他们通过“惠民”之政,赢得了最广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