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是春秋时期的头等大国、顶级强国。
这与他们国君的素质是分不开的,整个春秋之世,晋国的国君多有明君,少有昏主。大多数国君都是“有一套”的。
然而,即便如此,一代代并不昏庸,甚至号称雄主的国君,还是慢慢把君权削弱,以至最后被架空、瓜分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雄主晋文侯为晋国在春秋抢了个好开局,然而,代价是什么?晋国,是在晋文侯的带领下走入春秋时代的。

而这个晋文侯,正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一位雄主。后世晋国国君多用“继文绍武”来自勉,“继文”,就指的是晋文侯,而不是后面的晋文公。
晋文侯给春秋时期的晋国开了个好头,为晋国的霸业奠定了基础。
当初,周幽王被杀,镐京陷落,西周灭亡。
晋文侯率军平叛,立有大功,又拥立了周幽王的弟弟(一说儿子)为王,是为周携王。
不过,另一些势力则拥立了周幽王的废太子为王,是为周平王;如此,天下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在各方协商后,晋文侯决定改为支持周平王。
随后,晋与郑、秦一起,共同护卫周平王东迁到了洛邑,再立勤王之功。
随后,晋文侯杀掉了周携王,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稳定了东周初年的形势,再立大功,史称“文侯勤王”。
周平王为了嘉奖晋文侯的功勋,作《文侯之命》一文,并赐晋文侯“秬鬯一卣;彤弓一张,彤矢一百,卢弓一张,卢矢一百,马四匹”,将他比作西周初年的周公,赋予其替天子征伐之权。

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国语》
因此,晋文侯获得了特殊的政治地位,并在汾水的一系列开疆拓土中得到了周王的默许,可谓名利双收!
晋文侯,为晋国在春秋之世带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为晋国后来的霸业奠定了基础,可谓雄主!
然而,用BBC的风格来说:代价是什么?
雄主的代价1:本末倒置——曲沃代翼在晋文侯施展雄才的同时,晋国国内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悄然变化。
1、为晋国开创了“唯强是问”的风气,为晋国的内斗之风立了个标杆。
在西周末年到东周初年的乱局中,晋文侯先是拥立周携王,然后又改而支持周平王,并且杀掉了周携王···
这个过程中,晋文侯虽然“于是乎定天子”,获取了特殊的地位和利益,但是···身为诸侯,深刻介入天子之位,甚至公然诛杀周幽王的弟弟(或儿子),这是彻底的僭越!
诸侯如此待天子,并最后得到了名利双收的结果,那么,今后诸侯之下的小宗、卿大夫是不是也可以如此对晋君呢?
2、使周天子与晋国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
此时,尚在东周初期,虽然周天子威望大不如前,但其实力、威望依然尚存。
此时的周天子,尚不甘心就此被诸侯操纵,仍思重振王业。
周天子在危急之时,希望得到晋、郑的支持,但是,形势稳定后,不甘心被晋、郑操纵,又想要削弱郑、晋。
而通过支持郑、晋的小宗,又是周天子削弱晋、郑的最佳手段!

3、桓公影响力增大。
文侯虽嗣,曲沃日彊。未知本末,祚倾桓庄。——《史记索引》
晋文侯,是穆侯的嫡长子。然而,在穆侯死后,穆侯的弟弟篡位为君,文侯当时只好逃到其他诸侯国,过了些年才率领徒众夺回君位的。
显然,原本,文侯的实力是不够强的。
因此,他应当是借了兄弟桓公之力才稳固在晋国统治的。
然而,他来不及调整国内的政治实力,旋即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勤王”大业。
因此,其弟桓公的影响力、势力日益壮大。
所以,到其去世后,其子晋昭侯不得不将比国都还大的曲沃分封给了桓公,使晋国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局面。
而这种本末倒置,最终带来了对晋国历史走向影响深远的大事件:曲沃代翼。
曲沃一系,经过61年的争斗,取代了晋的大宗,成了晋国之主!

曲沃代翼,不但使晋国经历了漫长的内战,更为后来的晋国国君提供了片面的历史教训。
而这教训,恰是晋国后来君权旁落的源头。
献公之政:晋国再次崛起晋国国君的整体真的是很高。
曲沃价翼结束后第二年,晋国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二位雄主——晋献公。
晋献公上位后,很快就去觐见周惠王,并操办周惠王的婚事,密切了与王室的关系,赢得了“尊王”的美誉,为内战后的晋国再次恢复了声望。
而最重要的是:晋献公开始了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在”曲沃代翼“中,晋献公的祖辈、父辈一系,正是以小宗之姿取代了大宗。
因此,晋献公吸取了历史教训,认为”公族“才是晋君集权的最大威胁!
于是,晋献公在诸公族之间制造矛盾,挑动他们自相残杀。
在公族势力受到一定削弱后,晋献公于前669年在聚筑城,让群公子居住。同年冬天,晋献公率军出其不意地围攻聚邑,尽杀群公子,使大权集中于国君之手!
在加强了中央集权之后,他打破周室规定,将一军扩为两军,他本人领上军,太子率领下军。
随即,晋献公开始了对外扩张。

开始对外扩张,连续取胜,使晋国蔚然成为一大国,具备了争夺霸权的基本实力!
雄主的代价2:矫枉过正,公族衰落晋献公的一系列举措,确实使晋国一度君权高度集中,实力大增。
然而,后遗症是明显的:公族衰落。
这个衰落是双重的。
1、公族的实力大为衰落。
通过诛杀群公子,使公族的实力,以及参与政治的能力都大为削弱了!
虽然这在短时间内加强了集权,但是,空出来的权力空间,总归是要有人填补上去的!
而自家人空出来的空间,自然就要被异姓贵族所占据!
长期以往,危害更大!
2、公族集体的凝聚力。
原本,公族之间虽有矛盾,但总体上是有凝聚力的。
公族中,真正有能力竞争君位者毕竟不多,大多数是血脉相连的亲戚,大多数都将自己的地位、荣辱与国君的权力深刻绑定。
因此,在面临权臣威胁时,公族是一个”打虎亲兄弟“的集体。
然而,晋献公开创了以阴谋分化公族的习惯。
如此,此后,晋国的公族再无凝聚力。

即便到了后来,异姓贵族实力强盛,晋国稍有一定实力公族仍然彼此攻杀···
实际上,晋献公吸取历史教训,一定程度上限制公族权力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应该的。
但是,适当限制,避免出现能够挑战君权的小宗就可以避免“曲沃代翼”再现了,如此打击公族,实是矫枉过正,为后来异姓贵族的强大创造出了足够的空间!
试想,如果不是这样打击公族,即便将来再出现“曲沃代翼”这样的事情,权力也是本家的,晋国还是晋国;而一旦异姓贵族强势,那晋国就真的完蛋了。
过犹不及!
晋文公:霸主
晋献公死后,晋国的政局进入了一段动荡期,随后,晋献公的儿子公子重耳回来,成了晋文公。
晋文公的功绩,就不必多介绍了吧!天下霸主!

晋文公强国之策很多,其中有几项,对晋国后来的历史影响很大。
1、人事改革。
比如,建立卿制。从士大夫中选拔贤能之人担任卿士,由他们来处理日常军政事务。
又比如,赋予百官职权,责以事功。
经过这些改革,晋国的政治气象焕然一新。
有才能、德行的人得以走上领导岗位,大大提升了晋国的行政能力和军事指导水准。
甚至许多其他诸侯的人才也来到晋国,形成了“楚材晋用”的局面。
而责以事功的考核标准,则使晋国的官员们务实、实干,展现出勃勃生机。
2、军事改革。
晋文公先是在晋献公二军的基础上,扩编成三军。

而且,改变了过去由国君自任统帅的传统,选拔贤能领军。
后来,又增设上、下新军,使晋国形成了五军编制。
如此,不但军队规模得以扩充,而且,贤能领军,军队的指挥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
可以说,晋文公的霸业,乃至后来晋国的长期强大,都与这些是分不开的。
然而···代价是什么?
雄主的代价3:异姓贵族的崛起晋文公的政策,确实使晋国在政治、军事上焕然一新,国力大增。
但是,同时,也促进了异姓贵族的崛起。

这些异姓贵族,也都是大族。
短期内,由于他们在晋国的根基不如公族强盛,不具备挑战君权的能力,但他们同样家大族深,人才众多,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在晋国,他们原本就有封地,在立功后,往往有能再获得封地,其控制的人口、土地日益增加。
而担任卿士处理日常军政事务,或者担任某君主将、副将,都使他们在军事、政治各类公权力上成为垄断者。
异姓贵族,就此崛起!
晋襄公:继续称霸晋文公死后,其子晋襄公上位了。
晋襄公的名气不如他爹,但是,他的霸业比他爹更猛。

在他即位的第一年,他就连续取得了三场大胜。
首先,在崤之战中,他击败了秦穆公,使秦穆公只能在西方称雄,不能东出。
随后,他又闪电击败了白翟人,使这支少数民族力量很多年都畏服晋国。
最后,在泜水之役中,他又挫败了楚国的北进企图。
即位的第一年,晋襄公就粉碎了那些企图趁晋文公去世来搞事的挑战者,巩固了晋国的霸权。
随后,晋襄公又通过伐卫、破秦等行为,进一步维护、强化了晋国的霸权。
齐桓公去世,齐国霸业中衰;晋文公去世,晋国的霸业仍然继续,这与晋襄公是分不开的。
然而···代价是什么?
雄主的代价4:新兴贵族权力世袭程度加深晋襄公时期,当初辅佐晋文公的老臣也都先后故去了。
晋襄公能重建人才体系,是晋国霸业得以延续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晋襄公一项政策,却使新兴贵族的权力进一步强大了起来!

在晋襄公重组六卿时,他听取了一段很有人情味的建议:晋国有今天,不正是那些老一辈功臣的功劳吗?如果他们的后代不能得到格外重用,将来谁还愿意来晋国做贤士呢?
晋襄公采纳此言,将晋文公时期那些老臣后代中的贤能者都选拔进入了“六卿”,以此激励大家争做晋国的贤士。
如此感恩功臣,这是何等的人情味!
客观来说,这些被选拔的功臣之后,也多有不亚于其先辈的才干。
但是,如此,这些功臣之后,一代一代的出将入相,位居高位,形成了新的垄断!
失控而一旦晋国国君不是雄主,那么,雄主时期埋下的风险,就会爆发,就会加速形势的失控。
晋襄公之后,晋国的几位国君是: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晋厉公。
坦率的说,他们虽然不及前面几位雄主,但四人中,除了晋灵公外,其余三位,都是有一定作为的君王,也即是说:晋国的国君,整体素质是不错的。

尽管晋景公一度被楚庄王击败,霸权被楚国抢走了一段时间,但很快晋国又击败楚军,天下仍然是晋楚争霸,甚至晋国还略占上风。
但是,正是这段时间,晋国的卿大夫还是失控了。
灵公既弑,其後成、景致严,至厉大刻,大夫惧诛,祸作。——《史记》
灵既丧德,厉亦无防。——《史记索隐》
晋灵公是晋国历史上少见的昏庸之君,赵盾专权。
其间,赵盾开创了“卿大夫轮流执政”的局面,所谓“盾为政,制事典”,将卿大夫特权进一步制度化。
随后···晋灵公试图刺杀赵盾,反而被赵盾派人弑杀。
此后,晋成公、晋景公试图压制赵氏等比较强势的卿大夫。

其中,晋景公时期,发生了“赵氏孤儿”案,算是反扑了一次。
然而,他们的反攻,实际上仍然主要是借力打力,他们仍然无力从根本上扭转局面!
晋景公灭了赵氏,但在其去世前,又因为韩氏“怎么能忘记赵衰、赵盾的功劳呢”这样的“感恩”之言,恢复了赵氏。
当然,实际上,即便如此,到晋景公去世前,晋国已经形成了公族在权力上压倒异姓贵族的局面。
然而,到晋厉公时期,他又与公族发生矛盾,结果···一日杀三卿,最后自己又被捕杀···
这段时间,晋君与公族对异姓贵族展开了反复角逐,在一些阶段,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赵氏等异姓贵族。

然而,一方面,异姓贵族作为一个集体,依然掌握着强大的实力;另一方面,国君又与公族杀了起来,导致内耗。
总之,这段时间,晋国两位国君被弑杀,晋国的局势已经出现了失控的局面。
晋悼公:复霸晋国的内部混乱,在雄才大略的晋悼公时期得以平息。
晋悼公执政时期,先在与栾氏的竞争中巩固了地位。
然而,他采取了缓和内部矛盾的举措,使晋国出现了“如乐之和,无所不谐”的局面,内部暂时团结了起来。

因此,晋悼公有“三驾之役”,压制了秦、齐、楚,再次掌握了优势!
然后,晋悼公又参加“弭兵之会”,与楚国平分霸权,使中原进入了一段和平时期,也使晋国的霸权稳定了下来。
总之,晋悼公是晋国后期的又一雄主。
然而···代价是什么?
雄主的代价5:表面“搞定”,实际流失晋悼公一度能团结国内,说明:此时,晋国仍有整合内部,巩固君权的机会。
然而,晋悼公的霸业,表面上缓和了内部矛盾,实际上却埋下了隐忧。
1、对弑君集团不加追责。
晋厉公是被弑杀的。
晋悼公上位后,出于各种考虑,并没有追责。
更有甚者,中行氏后来还被任命为正卿,成为首屈一指的当权者。
这些举措,在短期内,似乎是结束了内斗,但是,连弑君这样的事情都不追究,于长远而言,是大大降低了贵族作乱的风险,将有灾难性的后果。
2、卿士的实力进一步膨胀。
晋悼公做过一些加强集权,尤其是加强公族权力的事情。比如,将一些由异姓贵族掌管的部队取消,部队由公族掌握。

然而,由于各贵族在经济上,实力依然在稳定增长。
比如:韩氏,就是在这个阶段,变得已经富可敌国。
3、异姓贵族取得了超强的“国际声望”。
晋悼公时期,团结国内,广泛使用了各派人才。
短期内,这是晋国强势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由于晋悼公时期的外交活动十分活跃,并广泛任用了异姓贵族人才。
而且,向“弭兵之会”这样的活动,又极受各诸侯欢迎。

因此,韩氏、赵氏、魏氏、智氏等,都在这个过程中赢得广泛的“国际声望”。
总之,晋悼公时期,晋国确实实现了内部的和平,但是,由于根本上的问题没有改善,实际上是“带病和平”,晋国做大,病也跟着做大···
然后···雄主之后,又是新的,更大规模的失控!
不可挽回的失控悼公去世后,晋国的失控速度变得风驰电掣!
1、“公族”栾氏的奇葩灭亡。
栾氏,一直是公族中的佼佼者,栾书等人,更是晋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然而,其覆灭的方式令人瞋目结舌。
栾盈,本来也是人才,多有立功。
但是,他的母亲,是范鞅的姐姐,而范氏与栾盈不和。
于是,他的母亲为了娘家的利益,诬告自己的儿子谋反,并由范鞅作证···
栾盈被自己的娘背刺,先是逃去齐国,然后在齐国的支持下作乱,被灭族···
如此,晋国公族中,人才最多,实力最强的一支,覆灭了。
2、范宣子之法:晋其亡乎!

不久,范宣子制定了刑法,是为“范宣子刑书”。
这是法制上的大事件,也是对晋国命运有决定性意义的大事件。
这意味着:以礼为基础的行为准则,被法所取代了。
这也意味着:与国君没有血缘关系的新兴贵族,在法律上与公族获得了一样的权力。
后来,六卿将“范宣子刑书”铸鼎刻上,公之于众。
这标志着:晋国的司法权已经由新型贵族所掌握了!
孔子对此评价:晋其亡乎!
3、祁氏、羊舌氏。
晋倾公的时候,祁奚之孙、叔向之子相互诋毁于国君之前。
其言行触犯了晋国的法律。
于是,晋国的六卿“依法办事”,灭掉了祁氏、羊舌氏。
如此,晋国公族集团基本覆灭,晋国的实权,已经为六卿所掌握了。
一笔带过此后,晋国还有许多大事件,还存在了不短的事件。

六卿之争、三家攻智,三家分晋,热热闹闹的。
然而···实际上,这些,其实都不重要了。
对晋国国君来说,他早已经只是一个看客了!
晋国,敢于打破常规,走在改革的前列,展现出勃勃生机,这是其走向强盛,开创霸业的重要原因。
然而,任何新生事务,必然不可能一开始就成熟,必然存在各种漏洞、风险。
因此,在充分争取改革红利的同时,加强未雨绸缪的防范意识,才能获得真正长久、稳定的发展!
因为公族因为曲沃之乱被杀光了,外族就崛起了,接管了所有朝政权利,很地盘
1、曲沃代翼。2、大屠桓庄之族。3、晋惠公作爰田作州兵。4、晋文公设六军。5、晋襄公确立新贵族主政地位。晋国虽有文襄景悼等雄主,但卿族在掌握晋国经济和军事基础并确立政治地位后,形成尾大不掉局面。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晋君可以借力打力,但打下一家卿大夫后,公室好处没捞到,而是被其它卿族瓜分了,这样卿族越来越少,越来越强,越来越难平衡。分封制对晋君的痛点是,可以灭某一家卿大夫,但封地收不回公室,因为这意味着废除分封制,所有卿大夫都不会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