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先后五次搬“总部”?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5-03-03 17:38:40

对于任何集团来说,搬总部都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其背后有着深刻而强烈的战略意图。

汉末群雄中,搬总部最多的就是曹操了。

自创业开始,曹操先后五次搬总部!

如此频繁的搬总部而又不断推动事业的发展,充分显示出曹操灵活、务实的风范!

第一次搬总部:由濮阳到东武阳

前191年,黑山军10余万人攻入魏郡、东郡。东郡太守不能抵御黑山军。

曹操遂在袁绍的支持下进入东郡,在濮阳击败黑山军白绕部。随即,袁绍表曹操为东郡太守。

由此,曹操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块根据地——东郡。

东汉时,东郡的治所本在濮阳,而曹操也是在收复濮阳后才被表为东郡太守的。

然而,很快,曹操就将治所由濮阳迁到了东武阳。

而曹操此次搬总部,其战略考量是十分谨慎的。

当时,曹操的实力还十分单薄,而东郡的情况十分复杂。

咱们前面说到,黑山军十余万人进入东郡、魏郡,而曹操只是击败了黑山军白绕部,黑山军在东郡、魏郡仍然有十分强大的实力。

更严重的是:青州黄巾三十余万众进入渤海界,“欲与黑山合”,而一旦两股势力合流,曹操在东郡,袁绍在魏郡,都将很难立足!

因此,此时,仅仅靠拢,主力在魏郡的袁绍,与刚刚进入东郡的曹操,盟友背靠背发展,对曹操、袁绍来说是当务之急!

濮阳虽然在东郡的政治意义最大,但是,其在黄河以南,不便于与袁绍军的相互配合。尤其是在遭受攻击时,很难获得袁绍的支援。

而东武阳位于黄河北岸,可以利用黄河为屏障,又与袁绍相邻,与袁绍背靠背发展,彼此有个照应。

而东武阳以南的仓亭津,又是当时渡河的主要渡口,曹操驻于东武阳,也利于控制渡口,加强防御时的反应速度。

总之,此时的曹操实力薄弱,最重要的是拿到一块立身之地,安全第一!

第二次搬总部:由东武阳到顿丘

不过,曹操在东武阳的时间很短,192年春天,曹操又将治所迁移到了顿丘。

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形势发生了大变,而曹操又不失时机地调整了战略。

咱们前面说到:曹操由迁到东武阳,主要是因为自己实力尚薄弱,而东郡的敌情十分复杂。

然而,很快,形势就大变了。

191年秋,曹操进入东郡;191年十月,青州黄巾在渤海界被公孙瓒大败,被斩首三万余级,放弃辎重车辆逃走了。

因此,青州黄巾与黑山军合流的危险被公孙瓒化解了!(不知道公孙瓒后来有没有后悔···)

如此,曹操、袁绍的主要威胁,就只剩下黑山军了。

这种情况下,曹操就不能只是满足于站稳脚跟了。他不但要站稳脚跟,还要扩大控制面积,尽可能多控制地盘和人口。

治所在东武阳,虽然相对安全,但是,东武阳在东郡的位置过于靠东北,不利于控制濮阳等发达的地区。

顿丘,位于黄河北岸,与濮阳隔河相望。

因此,迁到顿丘,仍在黄河以北,同样能够比较便捷地与袁绍配合,同时,也便于保护濮阳,防止黑山军南渡攻入东郡在黄河以南的地区。

当然,同样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攻守合一的动作。

顿丘不但利于保护黄河以南的部分,还靠近黑山军于毒的本屯!

如果黑山军直接进攻曹操,曹操刚好以守待攻,先出战地,而如果黑山军绕过曹操主力袭扰东郡其他地区,曹操又可直接攻击于毒的本屯。

因此,移驻顿丘,意味着曹操在东郡牢牢掌握了战略主动!

果然,后来,黑山军绕过曹操军主力,进攻空虚的东武阳。曹操不去救东武阳,直接进攻于毒本屯,黑山军果然放弃进攻东武阳,回军来救;曹操遂于途中伏击黑山军,大获全胜。

随后,曹操又北上内黄,进击背叛袁绍的于罗夫部,再次大获全胜。

由此,曹操完全控制了东郡!

可以说,移治顿丘,把握住了机遇,加快了曹操平定东郡的节奏,是曹操一次高明的战略调整!

第三次搬总部:移治鄄城

192年,兖州刺史刘岱被青州黄巾杀死,鲍信等人迎曹操入主兖州。

由此,曹操的事业再次壮大!

事实上,曹操刚去兖州,旋即与青州黄巾血战,似乎并来不及“搬总部”。

在击败青州黄巾后,193年春,曹操将总部搬到兖州的鄄城。

这又是一个务实之举。

显然,虽然东郡仍在手,但是,兖州比东郡重要得多,既然曹操已经领了兖州牧,自然要将统治中心迁到兖州。东郡在行政上属于冀州,曹操不可能坐镇东郡治兖州。

而东汉时,兖州的治所本在兖州中部的昌邑。

从管控整个兖州的需求来看,无论从政治影响力,还是从交通便利度来看,昌邑都比鄄城有利得多。

然而,曹操对局势有着清醒的判断。

1、兖州,此时还不完全是他曹操的兖州!

曹操是在兖州大族的迎接下入主兖州的。

然而,曹操不是袁绍,出身阉宦家族的他在大族中没有那么强的号召力。

兖州大族们当时因为抵抗青州黄巾的需要而迎接曹操,却并不甘心受曹操支配。

他们能迎曹操,也随时可能背叛曹操。

曹操不可能愿意受兖州大族们支配,兖州大族们也不甘心受曹操支配,双方发生冲突的风险是极高的。

何况:曹操这个兖州牧,仍然是袁绍表的;而同样四世三公的袁术与控制朝廷的李傕勾结,手上也有朝廷任命的兖州刺史!相比于朝廷任命的兖州刺史,曹操这个兖州牧合法性都存在问题!

如果在兖州中部的昌邑为治所,一旦有冲突,他曹操将会陷入包围,十分危险。

2、曹操仍然需要袁绍的配合!

内部,有大族们的威胁;外部,陶谦、袁术也都在虎视眈眈。

仅靠曹操自己的基本力量,要同时应对如此多的风险,仍然需要借重袁绍!

而立足鄄城,则既能最大程度避免风险,又利于发挥自己不多的优势。

一来,在这里,曹操更容易获得袁绍的支持,继续与袁绍背靠背发展。

二来,最利于应对风险。

鄄城一带,西、北有黄河为阻,只要控制几个渡口,就能有效防御;东为群山;东南有大野泽。

后来,陈宫、张邈引吕布入兖州,在曹操大军未归的情况下,荀彧、程昱等人凭借仅有的三县阻敌,就是明证。

三来,利于对外作战。

以鄄城为中心,无论防守还是进攻都是相对有利的。

从防守的角度来说:兖州的问题在于其处于四战之地。

由于袁绍是盟友,因此,在鄄城立足,背后无忧,可以专心对敌。

同时,当时,对曹操威胁最大的,是在南阳的袁术。

鄄城距离南阳距离足够远,在袁术来战时,曹操可以相对从容地选择理想的战场进行决战。

从进攻的角度来说:当时,东面的徐州陶谦,是曹操最佳的扩张方向。

鄄城是沟通山东半岛与河北平原的交通要地,以鄄城为基地,利于对徐州用兵。

四来,这里与东郡交通便利,利于同时治东郡与兖州。

最后,鄄城同样是比较有号召力的地方。

当年,齐桓公多次在鄄城大会诸侯,

总之,在当时复杂的局面下,迁至鄄城,是当时几乎唯一的正确选择。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当时曹操仍然治于昌邑,大概率是要覆灭在吕布的袭击下了···

第四次搬总部:移治许昌

196年,曹操夺取了颍川。

随即,曹操又把总部搬到了许昌。

这是一个号角:曹操,将要真正成为角逐天下的强大力量!

1、摆脱袁绍的控制。

曹操自创业以来,一直采取与袁绍结盟的政策。

所谓结盟,是说得好听的。更准确地来说:某种程度上,曹操是依附于袁绍的。

而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一局面,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

袁绍、曹操,都壮大起来了。他们都已经渡过了守势阶段,转入了战略扩张的阶段。

因此,虽然此时袁绍与曹操之间依然保持着表面上的同盟关系,但实际上相互敌对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无论是对付吕布还是袁术、刘表、张绣,曹操都已经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了。

继续在鄄城,以利于与袁绍配合,已经毫无必要了。

相反,反而容易受到袁绍的影响,甚至控制。

因此,离开鄄城是必然之举!

2、许昌一带,是逐鹿天下的最佳基地。

许昌在豫中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沃水丰,农业条件极佳。

许昌所在的颍川,长期都是经济发达、户口众多的地方。

然而,由于战乱,许昌及周边地区受到了较大的破坏,许多土地无人耕种。

因此,对曹操来说,这里是搞屯田,“休耕植,畜军资”,足兵足食的最佳地点!

3、能够获得足够的支持!

曹操的班底中,荀彧、郭嘉、荀攸、陈群等人,皆是颍川大族,在当地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在这些人的号召下,当地的士民都能够归附曹操。

4、利于对外用兵。

许昌一带,交通便利,正处于控制中原的核心地区。

如果是曹操创业之初,这样的地方四面受敌,当然不是理想的建业之所。

但是,此时,曹操已经壮大了起来。

袁术、吕布,都是曹操的手下败将;张绣虽能战但实力不足;他们都没有对曹操发动战略进攻的能力!

所以,此时的局势,早不是四面攻曹公,而是曹公定四方了!

这种情况下,许昌,正是对四面用兵的最佳基地!

以许昌为基地,曹操平吕布,破袁术,收张绣,虽然过程中有挫折,但始终处于战略进攻的态势!

最终,曹操平定中原群雄,为与袁绍的决战做好了准备!

不久,曹操迎天子到了许昌,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了霸天下的路途!

第五次搬总部:移治邺

204年,曹操攻占了邺城。

旋即,曹操在邺营建城池,移民充实,建立“霸府”,将百官和将士家属迁来···

此后,曹操用兵四方,作战结束后都率主力回到邺城休整。

因此,虽然天子仍然在许昌,但是,邺城,已经成为曹操的“总部”。

在许昌,已经取得了那么大的胜利,为何又要迁来邺城呢?

对此,许多专家认为主要原因是为了更好的平定河北。

确实,袁绍虽然有很多毛病,但是,他在河北素行宽政,得汉夷人心。而此时袁氏虽败但袁绍的儿子仍然在抵抗,曹公长期驻邺确实有利于彻底歼灭袁氏。

然而,仅仅因为这个原因,曹公总不至于要把总部搬到邺城来,更不必在彻底平定袁氏残余后10余年仍然长期把总部放在邺城!

曹操搬总部来邺,并长期以此为总部,其主要原因不是为了征伐,而是为了更大的政治目标。

1、强化“直辖区”。

此时,曹操确实平定了兖州、豫州、徐州、青州及河北大部分地区。

然而,实际上,大部分地区,曹操仍然是借天子的名义实施统治的。曹操真正直接牢牢控制的只有兖州一地。

官渡之战前,刘备跑去徐州,马上就能策动徐州叛变;官渡之战期间,刘备又只带了不多的人马到豫州活动,豫州各郡有大都反叛,以至于许昌以南,“吏民不安”···

这些都表明,在除兖州以外的广大地区,曹操的统治力是严重不足的。

这是因为:除兖州外,其他占领区,曹操只能以“挟天子”的方式进行统治。虽然天子被曹操操纵,但曹操对这些地方的统治始终多有不便。

而此时曹操“代汉”的条件又不成熟,这一情况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

因此,对曹操来说,他除了要继续“挟天子”外,也需要扩大自己直接统治区。

冀州比兖州富庶,各方面条件也都要好得多。

所以,曹操辞去了在兖州的职务,自任冀州牧,以邺城为中心经营冀州,以之为自己的新直接统治区。

后来,曹操又企图通过恢复大禹时期的“九州”来扩大冀州地盘,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势力,虽然一度遭到荀彧的坚决反对,但后来还是扩大了冀州的地盘。

因此,把总部搬到邺城,以冀州为直接控制区,最大限度强化自己的直辖区,是巩固自己势力的重要环节。

2、缓和与汉室的关系。

此时,曹操已经是天下最强的势力,被外地消灭的风险已经不大了。

然而,曹操最大的风险,来自看起来没有什么实力的献帝及其拥护者。

还记得董卓是怎么死的吗?董卓没有死于轰轰烈烈的讨董诸侯,而是死于拥汉派的谋杀。

而如果“衣带诏”这样的事情再多来几次,谁敢保证曹操每次都能幸免呢?

所以,曹操迁到邺城,与在许昌的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与天子身边那些“拥汉派”保持一些距离,显然能显著降低风险!

因此,曹操迁到邺城,其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胜利果实,也为下一步代汉创造条件!

曹操数次搬总部,每次都有着其明确、深刻的战略考量。这个过程中,曹操展现出其对形势的精准把握!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