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后期人才凋零,诸葛亮应负多大的责任?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5-03-05 17:48:44

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

蜀汉后期的人才凋零,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

作为对蜀汉政权的历史影响最大的实力派人物,诸葛亮应不应该负责呢?应该负多大的责任呢?

针锋相对的两种观点

对此,后世有两种常见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诸葛亮不应负主要责任。

认为诸葛亮不应负主要责任的观点,将蜀汉后期人才的凋零,主要归于客观原因。

(1)、蜀汉地盘狭小,选材面自然就远小于魏、吴了。

东汉十三州,蜀只有益州一州之地,其人才的选择面自然就小了。

因此,随着当初随刘备征战四方带来的外来人才纷纷老去,新一代人才素质出现下滑也就在所难免了。

(2)、夷陵之战的损耗。

夷陵之战,蜀军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损失惨重。

其中,中生代人才大量陨落。大督冯习、前部督张南、随军参谋程畿、谋士马良等人悉数陨落;黄权被迫降魏···

如此,在关张马黄老一代将才陨落;庞统、法正英年早逝之后,中生代又遭到重大损失,蜀汉人才青黄不接自然就不足为奇了。

(3)、蜀汉后期人才凋零时,诸葛亮已经故去多年。

诸葛亮于234年病逝,在诸葛亮死后,后期的人才依然支撑着羸弱的蜀汉坚持了30年。

至于后期人才凋零,与其问责早已经故去多年的诸葛亮,似乎更应责问刘禅、黄皓,甚至蒋琬、费祎、姜维等人。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

认为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的观点,主要是指出:许多蜀汉人才的陨落与诸葛亮直接相关。

早在刘备尚在时,刘封、彭羕的被杀,就出自诸葛亮的建议。

叛到魏国的孟达有反正之意,又是因诸葛亮的不积极配合而被司马懿解决。

而最有争议的,则是两个顶级人才:李严和魏延。

李严,是刘备留下的托孤大臣,很有才能。但是,其被诸葛亮排挤、打压。

而魏延,也是刘备留下的顶级军事人才。但是他在诸葛亮之下“恨己才用之不尽”,后又在诸葛亮去世时被“带走”。

总之,两种观点针锋相对,虽然已经过了快2000年,依然争论不休。

蜀汉人才凋零确有客观原因,但诸葛亮的责任同样不可推卸

1、蜀汉疆域小,选材面小是事实,但诸葛亮的责任不可推卸。

确实,蜀汉的人才选择面是不及魏吴的,除刘备当年带来的外地人才外,本土可挖掘人才的地方只有益州一地。

然而,事实上,即便仅有益州一地人才,诸葛亮也不怎么用!

虽然蜀汉也用了不少许多益州人才,但是,蜀汉的高层职务,几乎没有益州人的身影!

刘备在去世前火箭般提拔“东州派”的李严,大底也是希望李严能够以刘璋旧属的身份,带动益州、“东州派”的人才为蜀汉政权效力。

但是,诸葛亮没有接这个人情,早早把刘备苦心火箭提拔的李严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

由此,诸葛亮此后重用的人才,几乎清一色都是荆州派。

如此,把蜀汉人才凋零与其仅有益州一地人才可选关联起来毫无意义!

2、夷陵之战虽然折损了许多人才,但是,其影响不宜夸大。

夷陵之战,确实折损了许多人才。

但是,从他们在夷陵之战中的表现来看,冯习、张南、傅彤等人,都是忠勇之将,难称大才。

无论是他们当时的地位还是表现,他们大致与从夷陵之战中幸免的陈式、吴班相当,他们的阵亡虽然可惜,但尚不至于上升到“国运”级。

同样,曾辅关羽守荆州的马良,他是杰出的内政外交人才,但对诸葛亮时期的蜀汉来说并不稀缺。

只有黄权的出走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但是,不要忘记:黄权,也是益州派,即便他尚在,能得诸葛亮重用的概率不高!

所以,夷陵之战的人才损失,虽然可惜,但不宜过分夸大。何况,诸葛亮有充足的时间弥补这样的损失。

3、蜀汉后来人才凋零时,诸葛亮确实已经故去多年。

但是,蒋琬、费祎等人主政,除在北伐上不甚积极外,其他方面,基本上对诸葛亮是“萧规曹随”。

也就是说,诸葛亮虽然去世了,但是,蜀汉依然是按照他所搭建的体系在运转的。

而蜀汉一直没有新的人才涌现出来,与诸葛亮打造的体系不无关系。

因此,蜀汉后期人才凋零,虽然确实有其客观原因,但诸葛亮仍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较早重视人才储备问题,并做过一些努力的诸葛亮

对于蜀汉人才后继不足的问题,诸葛亮确实很早就认识到了。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后出师表》

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已经指出:自刘备创业以来,“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所有”,在他们相继老去、凋零后,蜀汉的人才储备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

因此,诸葛亮给出的基本解决思路是:抓紧时间北伐!否则,越到后面人才越少!

当然,诸葛亮又想了很多方法去挖掘、培育新的人才。

比如,降将姜维,在刘备时期不显山露水的王平,都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

此外,蒋琬、费祎、向宠等人,也是在诸葛亮时期逐渐进入核心层的。

可以说,对于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诸葛亮比较早就有了认识,并且为此做过不少工作。

然而,蜀汉后期的人才凋零,还是不可避免的到来了。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诸葛亮留下的用人体系,存在着严重问题。

而这种系统上的问题,不是通过几个“慧眼识才”、“重点培养”就能化解的。

诸葛亮的责任1:打压益州及东州派人士

蜀汉立国之初,元老派、益州派、东州派、荆州派,各有代表。

刘备时期,虽然借重元老派和荆州派,但却也使用了法正、黄权等刘璋旧属。

刘备去世前,火箭提拔李严,使李严成为尚书令,后又与诸葛亮一起并受托孤之重,其意图就是试图以李严能作为刘璋旧属的代表,团结并启用益州派、东州派。

然而,诸葛亮先是将李严排除出核心权力层,后又因斗争把李严撸倒了。

此后,诸葛亮执政时期,虽然也注意团结益州人士,让他们参与蜀汉的政权建设,但是,蜀汉的高层实权职务则始终由荆州人士所把持。

因此,益州派、东州派的人士长期得不到重用。

而此后,蒋琬、费祎等人执政期间,又“萧规曹随”,基本上延用了诸葛亮时期的政策:重用荆州派,将益州人士普遍排斥在核心权力层之外。

实际上,诸葛亮稍微打压益州人士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荆州派及元老派,是跟着刘备“兴复汉室”大旗下成长起来的,对蜀汉政权的合法性拥护程度更高;而益州本地人士,则只是“被征服者”,他们对“兴复汉室”的热情相对不是很高。

然而,这并不代表益州人士真的都缺乏对蜀汉政权的积极性。

比如,当初刘备征汉中,在蜀中征发很重,连诸葛亮本人都有点犹豫了。而益州派的杨洪挺身而出: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不要犹豫了!

又比如,在刘备称帝前,最积极劝进的,恰是这些益州派的代表人物!

可见:只要以诚相待,益州人士是愿意大力支持蜀汉事业的。

然而,诸葛亮主政以后,益州人士长期被排斥在蜀汉核心圈子之外,受到压制和区别对待。

因此,到最后,这些益州人士成为反对北伐及主降的主要代表···

不是人家不积极,是人才被你压制、排斥,自然就不拥护你了!

本来人才储备就少,又有这样的内部压制,其人才自然进一步不足了!

诸葛亮的责任2:用人标准上,过于强调德才兼备。

诸葛亮选择人才的标准,格外注重性情、品德。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自己所用之人的特点。

在介绍这些人才时,诸葛亮先强调他们的品德、性情,比如“良实”、“志虑忠纯”、“性行淑均”等,然后才介绍他们的才能。

此后,诸葛亮又将人分为“小人”、“君子”,希望后主“远小人,亲君子”。显然,这里的“君子”与“小人”,区分点是德而不是才。

德才兼备,德在才前,这样的用人观原则上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时值乱世,这样的用人标准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当年,曹操发《求贤令》,就特意强调不要求全责备,”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品德上稍有欠缺也没有太大关系。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求贤令》

而与诸葛亮”对门“的司马家,则同样有这样的观点。

比如,魏国后期名将石苞,好色贪薄,司马懿瞧不上。但司马师则说出了下面的话,然后司马家遂重用了石苞。

苞虽细行不足,而有经国才略。夫贞廉之士,未必能经济世务。是以齐桓忘管仲之奢僣,而录其匡合之大谋;汉高舍陈平之污行,而取其六奇之妙算。——《晋书.宣帝纪》

在选材面更小,人才储备更不足的蜀汉,诸葛亮及其继承者坚持以品德、性情为人才选拔的必究因素,显然会进一步缩小人才的选择面,难免使一些虽然名声不佳,但才能卓著者无法脱颖而出。

诸葛亮的责任3:直接、间接弄死的人才太多

三国之中,蜀汉的政局是相对稳定的。

蜀汉是三国中唯一没有发生过血腥政变的政权。

然而,论死于内部的人才数量,则蜀汉却是遥遥领先的。

而这些死于内部的人才,又或直接,或间接地与诸葛亮相关。

辅佐刘备时期,中生代将领刘封、贤才彭羕,都是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被处决的。

刘封,是当时刘备军中生代将领中少有的,已经能独当一面的将领。

彭羕,则是被庞统、法正都视为贤才之人。

然而,一个因为“桀骜,易世后难制”,一个因为“志大难安”,都被处决了。

要知道:刘封虽然是刘备的假子,但其并不具备挑战刘禅的实力;彭羕虽然有不当之言,但那不过是一句牢骚话,如果诸葛亮能有气度用之,他们都是可能成为中生代贤才的。

如果加上李严、孟达的话,那么,诸葛亮的直接或间接处分,对蜀汉中生代人才的破坏不在夷陵之战之下!

后来,诸葛亮又因执行军纪杀了马谡。

而在杀马谡的同时,还杀掉了马谡军中的将领张休、李盛等人。

马谡虽然在指挥上有问题,打了败仗,但是,他的参谋才能是已经得到了实践证明的。

张休、李盛,虽然名声不显,但是,作为马谡军的副将,其资历、声望应当与当时的王平相当。

诸葛亮让马谡带领这些人去执行驻守街亭,阻击魏援的任务,说明这支军队是蜀军的精锐,这些将领是蜀军比较出色的将领。

结果,因为一次败仗,严格执行军法,全部诛杀了!

正如当时蒋琬劝阻时所说的: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

诸葛亮讲究法度,全部诛杀,虽然维护了军法的尊严,但却一口气自戮了不少人才!

最后,是诸葛亮去世后,直接或间接弄死了蜀军两位“大人物”魏延、杨仪。

魏延,是自早期关张马黄之后的军中“第一人”;杨仪,则在诸葛亮北伐时期“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

可以说,两位都是诸葛亮后期顶梁柱级的人物。

只是,在诸葛亮去世后,两位先后死去,而且,都与诸葛亮选择接班人问题相关。

显然,诸葛亮早已决心让蒋琬继其事,但只是秘密给后主表达了此意。至于前方军务,仍然重用魏延之骁勇、杨仪之才干。

最后,诸葛亮去世,魏延、杨仪皆以为自己能接诸葛亮的班,结果迎来悲惨的结局···

诸葛亮处分人才,其出发点或是为了稳定,或是为了法度,看起来都有道理。

然而,大量的人才,却成了“稳定”、“法度”的牺牲品,令人唏嘘!

诸葛亮一面感叹赵云等人是“数十年间纠合四方之精锐”,他们不是一州之地可以弥补的;但又把刘封、李严、魏延、杨仪等“精中之精”解决掉,实在是···

总之,蜀汉后期的人才凋零,确实有蜀汉疆域狭小、人才选择面小等客观因素。

然而,作为对蜀汉政权影响最深的大人物,诸葛亮对蜀汉人才的凋零,仍然负有重大责任。

当然,诸葛亮的人品没有什么问题。我们反对将蜀汉许多问题都往诸葛亮的“私心”上去靠。

但是,诸葛亮的人才理念,确实存在相当的局限性,这一点也确实没法维护。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