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27年,荆轲刺秦···失败了。
六年后,前221年,秦一统天下。
又过了十年,前210年,嬴政驾崩。
二世无道,仅4年后,秦帝国“二世而亡”。
因此,一直以来,人们都有一个设想:如果当初嬴政被荆轲刺死了,大秦还能不能一统天下?
对此,后世争论不休。
针锋相对的三种意见后世的意见,大约有三种。
1、这个问题,没有意义。
很多朋友认为,这种“如果”的问题,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历史,没有什么“如果”。
其实,这样的看法是狭隘的。

后来,曹操兵败赤壁,感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刘备兵败夷陵,诸葛亮感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曹操、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感叹“如果”这样的问题,其实就是在评价某个特定的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影响力。
我们总是一边说“历史有其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一边有表示“杰出人物对历史进程发挥重大作用”。
那么,我们探讨“荆轲刺秦如果成功”的问题,其实也是在探讨:嬴政这样一代雄主,其个人雄才,对历史的进程,究竟有多大的影响?
这样的问题,当然有意义!
2、认为秦国必然仍能一统天下,最多推迟一点时间而已。
很多朋友强调:此时的秦国已经有了凌驾于列国之上的实力,而且根基稳固、法制健全。
所以,即便嬴政去世,秦国也会顺利实现权力过渡,并重新发起统一战争。

唯一的影响是:一统的时间,可能会因为秦国的内部调整而稍有推迟罢了。
3、认为秦国必然陷入内乱,天下一统可能会变得遥遥无期。
最后,还有一些朋友强调:秦国此时并没有合适的继承人!
嬴政的儿子们年纪都尚小。
因此,秦国很大概率会出现严重的内部争斗。
斗争的结果如何难以预料。

假如提前出现类似当年赵高-胡亥这样的“二世仔”组合,则秦国不但难以一统天下,甚至可能会走向崩溃。
那么,哪种看法比较靠谱呢?
秦国会有权力斗争,但内耗会太大嬴政的儿子们尚年幼,但是,继承人的顺位是不会有问题的。
与其他诸侯稍有不同,秦国对嫡长子继承制一直执行得不是很严格。但是,嫡长子继承制在秦国仍然是最为常见的。

也就是说:君主可以指定嫡长子之外的人来担任继承人,但在君主没有另外安排的情况下,一般是由嫡长子继承的(除非,君主去世时没有儿子,比如秦武王)。
所以,嬴政如果不是被立刻刺死(比如只是中剧毒,或者重伤后死),还有时间安排后事,那就会按照嬴政的遗愿安排继承人。
而如果嬴政是当场被秒杀,来不及留下什么安排,那么,依秦制,就会执行嫡长子继承制,由扶苏来接班。
而无论由谁来继承,继承人一旦确定,秦国即便有一些内乱,其规模也不会太大。
这主要是由秦国的军事制度决定的。
在秦国严格的集权军事制度下,“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君主对军队有绝对的集中领导权。
此前,赵太后与嫪毐藏起以来掌握秦国的大权,“事无大小皆决于毐”,但在嫪毐发起叛乱时,即便伪造了嬴政的御玺,利用了太后玺,但发起叛乱时人数仍然很少,最后“斩首数百”叛乱就被平息了。
而无论是战国时期,还是后来二世、子婴时期,秦国的宫廷斗争都很多,但没有发生过激烈内战的。

所以,嬴政如果被刺杀了,秦国难免会有激烈的权力斗争,但范围不会扩大,不至于产生剧烈的内战。
也就是说:秦国的国力,不会因此而被削弱!
秦国将有一段时间的“调整期”:统一战争或将暂停尽管秦国不会出现严重分裂、内战,但是,秦国再次进入一段“调整期”是难免的。
无论是扶苏还是胡亥,此时都很年幼。
依照秦国的惯例,秦国会再次由太后(比如扶苏的生母)主持政务,由强力大臣辅佐,如此前的魏冉、吕不韦。
这种情况下,出现后来胡亥-赵高这样局面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新的领导班子有宣太后、魏冉集团,或者吕不韦集团一般的能力,秦国的内部斗争将在短时间内结束。
然而,即便如此,统一战争,也会不可避免的暂停了。
因为:在太后听政的时代,领导层的核心班底必然是与太后关系亲近的“自己人”。
而且,从此前魏冉、吕不韦等人的情况来看,这些辅政的强力人物,虽然在对外战争中都有建树,但多是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来确定战略,而不会从秦国的长远利益出发而制定战略。
所以,秦国几乎所有的重大战略,如孝公变法、用兵巴蜀、远交近攻,以及发起以灭大国为手段的统一战争,无不是在君王亲政时期做出的。

何况,当时,主张发起统一战争的李斯、弱顿、姚贾等人,都不是外戚,在太后主持局势期间,他们的地位必然不可避免地要下降,而他们的战略也不可避免地要被暂时搁置。
因此,大秦不会大乱,对外战争也会持续,但统一战争战略恐怕要暂时搁置了。
而且,这样的搁置,很可能要持续10年以上!
10年,够给六国“回血”吗?
六国的形势在荆轲刺秦时,六国的形势是如何的呢?
其实,已经没有六国了。

韩国已经被灭了。
赵国,包括邯郸在内的大部分地区也已经被占领,其剩余势力逃到了代地,继续坚持,但其实力与以前的赵国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魏国虽然尚存,但大部分地区已经被秦国所控制,后来秦国是灭燕后回来时顺手灭掉的。所以,这时候的魏国奄奄一息,对天下格局已经没有什么影响了。
燕国尚存,但同样不具备什么实力了。
此前,如果不是秦国去灭赵,燕国甚至有被赵国给灭掉的危险!
而后来秦国的灭燕战争,尽管燕国联合代,但整个战事也没有丝毫波澜。
只有楚国和齐国的实力比较强大。
楚国自不必说,后来,秦国灭楚吃过大亏,最后要“空国中之兵”才能勉强灭掉。
而齐国虽然“隐身”,不过问世事。但是,此时距离当初乐毅伐齐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齐国的国力还是得到了恢复,仍然拥有一定的实力。
总体来看,秦国不尽全力,灭掉燕、魏问题不大,但要灭楚、齐是不能的。

而显然,只有在新秦王亲政,并同样具备嬴政那样魄力,才可能敢于“空国中之兵”,放手让王翦这样的人长时间率领举国之兵在外的情况下,才可能灭楚、齐。
所以,10年内,秦国灭不掉楚、齐。
而且,如果10年间,楚国、齐国的统治者发生变化,尤其是齐国的统治集团发生变化,形成齐、楚联盟,那么,后来秦国要统一的难度又会进一步增加!
大势难改,由秦统一是必然大秦一统的时间,可能会推迟。
但是,大秦一统的大势,是不会有变化的。
首先,秦国不大可能出现如后来秦二世崩溃这样的局面。
很多朋友因为后来胡亥“二世而亡”,认为万一嬴政死后由这样的“二世仔”来主持,那大秦是不是就崩溃了?
其实,后来的秦朝灭亡,关键并不在胡亥、赵高的问题。
要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时,秦二世才刚刚上位1年,能搞出多大名堂?

秦帝国的崩溃,在于始皇帝统一天下后的一系列政策,比如大量征发人民修长城,比如派遣大军远征岭南等,极大透支了国力,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活。
也就是说,很多问题,是在秦统一天下之后,才可能爆发的。
显然,在天下一统之前,无论秦的统治者是谁,都不可能做出这些举动来。
所以,即便秦国新的领导班子是胡亥、赵高,也不至于引起崩溃。
何况,咱们前面说到:很长时间内,秦国是要由太后及其心腹领导的。
同时,六国形势可能出现不利于秦统一的变化,但不具备“改命”的可能。
如果齐、楚出现了新的领导班子,结成齐、楚联盟,那么,秦统一的难度可能会加大。
但是,当历史发展到这一步时,齐也好,楚也罢,都不具备“改命”的能力了。
楚国虽然国力尚存,但政治长期黑暗,封君权大,一盘散沙的局面已不可能改变。(要能改变,早就改变了)
齐国虽然仍然拥有一定的实力,但是,“隐身”了半个世纪了,“其民忘斗”,整个国家已经不合时宜地失去了尚武精神。
这种情况下,齐、楚都已经病入膏肓,不可能逆天改命了!
所以,如果新的秦王庸一点,秦国可能仍然难以在短期内完成一统,但是,秦国仍然能最终统一,只是···会稍慢一点。

总之,天下一统,是大势所趋,不可能改变。
而当时,唯有秦国有条件来完成这个历史使命!
即便秦王,不是嬴政!
荆轲如果刺秦成功,秦国的统一时间,必然会推迟至少10年。
因为:只有最杰出的人物,才可能加速历史进程。
然而,秦国一统天下的趋势,终究是不会改变的。
因为:在天下纷乱了几百年后,走向天下一统,终究是大势所趋。而只有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才能担负起这样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