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征高句丽,隋炀帝确实是下了血本,甚至到了不惜代价的地步。
隋炀帝一征高句丽,“四方兵皆集涿郡”,计113.38万人,号称200万,而“馈运者倍之”,担负后勤保障工作的人员比兵力又多了一倍。
所以,这一次征伐,就动用了300万人!
而后两次征高句丽,规模与第一次也差不多。
如此巨大的消耗,即便是底子雄厚的大隋王朝也扛不住,所以,隋炀帝征高句丽,也就成了隋朝“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就算如此下血本,如此不惜代价,大隋王朝三征高句丽,到底还是打不下来!
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咱们聊聊隋炀帝第一次征高句丽之战。

因为,一征高句丽时,帝国虽然已经出现了动荡,但情况比后两次征高句丽时还是要好得多。
而倘若隋炀帝真的能一战而定,那么,或许许多问题,还来得及补救。
所以,一征高句丽的失败,是最为致命的!
征用了300多万人,怎么就打不下来呢?
出征尚未开始,就埋下两个解决不了的难题自古出征,首先要确定两个问题:1、物资问题能不能解决?2、国内是否能承受?
如果是保家卫国,不得不打,那无论如何都要打。
然而,如果是对外发动战争,那这两个问题就必须首先考虑,否则就是找死。

然而,在出征前,帝国就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证据:这两个问题都不能解决。
1、即便倾举国之力,物资运输问题依然难以解决。
为了打这场仗,帝国已经调动了300多万人。
对于当时只有890万户的帝国来说,这已经是极限了。
然而,即便如此,在战事开打前,物资运输已经出现了严重不足的情况。
宇文述等九军,“才行及中路,粮已将尽”,已经出现了军粮不足的问题。
战事才刚刚开始呀,军粮就出现问题了。
那么,随着战事的推进,战线的前移,军粮问题必然越来越严重。
倘若资粮匮乏,隋军又如何把这场仗打下去呢?饿着独自的隋军又如何保持高昂的士气呢?
2、尚未出征,国内就已经出现了起义。
为了征高丽,隋炀帝大量征用民力、财力,已经引起了社会动荡。

611年,也就是在隋军尚未第一次出征的前一年,《毋向辽东浪死歌》已经响彻大河,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农民逃避征调,已经纷纷起义。
仗还没有开始打,就因为征调而引发了大规模的起义,那么,随着战事的进行,这样的起义必然越来越多!
然而,隋炀帝无视这些必须解决的难题,依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征高句丽。
隋军将士,前方缺粮,后方家人们受苦,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高昂的斗志,战而胜之呢?

或许,隋炀帝认为凭此大军,必能一战而定吧。
那么,集中了这么多兵力,征调了如此庞大的人力、物力,为何还是打不下呢?
想当然的战略部署612年正月初二,隋炀帝下达了出征的诏令。
然而,就在他的诏令中,他已经开始犯下大错了。
隋炀帝的总体战略意图分为三个步骤。
(1)、陆路各军攻取辽东诸城后,分路南进,渡过鸭绿江,进逼高句丽都城平壤;
(2)、海上作战部队,分路渡过渤海、东海,在今朝鲜半岛西岸登陆;
(3)、海上作战部队登陆后,向北方挺进,与南下的陆路诸军“总集平壤”,南北夹击,一举攻破平壤,击破高句丽。
这自然是一个想当然的部署。

在当时的通讯条件下,海上作战部队与陆上作战部队相隔如此之远,如何保持协调呢?
如果陆上作战部队行动受阻,海上作战部队登陆后,又如何配合陆上作战部队呢?
至于“总集平壤”,实际上是寄希望于陆上、海上的行动能完全按照计划推进,否则,就是一个空想。
而后面战争实践的结果,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
陆路进攻1:排场极大,行动迟缓隋炀帝出军,排场极大。
百余万大军编为三十军,其中,左、右各十二军,遂行作战任务。

大军自涿郡出发,每日发一军,每军相距四十里,发兵都发了一个多月,三十军才发完。
隋军在行军中,“首尾相继,鼓角相闻”,旌旗飘荡,绵延千里。
其出师之盛,近古“未有之”。
排场是很大,但这样的部署,却徒有“近古出师之盛”的虚名,很不利于实际作战。
1、行军缓慢。
这样的行军方式,排场极大,但速度是十分缓慢。

如此,一来,千里行军,缓缓而行,等军队抵达前线时,已经兵疲师老,战斗力严重下降了。
二来,声势这么大,走得这么慢,恰好给了敌人充分的准备时间!
2、野战展开更慢。
这样的作战编成和行军序列,看起来威武雄壮,但一条长龙,遇敌不容易展开。
前面的军队抵达战场后,不能发挥先锋开路作用,等后面的军队过来,敌人的防御已经做好了。

或许,隋炀帝是想要通过“近古未有之”的大排场炫耀国力,威慑敌人吧!
然而,既然已经诉诸武力,就应立足于打,立足于充分发挥战斗力,就应对敌人的抵抗决心做最严重的估计。
而随后的战事也充分表明:这种只重视排场的行军,是多么的糟糕。
辽河受阻,低级错误连连,耗费时日高句丽没有被隋军的排场所吓到,决心阻水拒守,毫不示弱。
等隋军慢悠悠过来时,敌人已经在东岸严阵以待。
隋军毕竟兵力优势明显,“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还是可以攻过去的。
然而,隋军自己玩了一个乌龙。
隋炀帝下令工部尚书宇文恺督造3道浮桥于辽水西岸,修好后,立刻转过来,让隋军通过。

只是,大隋的修建人员犯了低级错误,桥身到底还是太短了,仍然到不了东岸。
这时,高句丽军突然来攻。隋军争先“赴水接战”,但由于兵力施展不开,导致过岸者少,兵力悬殊,隋军遭受了沉重损失依然展开不了。
无奈之下,隋炀帝只好下令“引桥复就西岸”。
首战,隋军就这么稀里糊涂闹乌龙,吃了个败仗。
隋炀帝又令人继续造桥。
这一次,桥造得还比较成功,隋军顺利过河,与高句丽军大战,大胜!
由此,隋军才得以渡过辽河,继续推进。
隋军这么多人,先后抵达战场,但连造浮桥这样的事情还需要隋炀帝来指示,需要工部尚书去督办,结果督办出来的还不一定合格。

显然,这不再是那支平陈破突厥的隋军了,这是一支低效、无能的军队!
被对手卡BUG,打不下辽东城隋军渡过辽河,直逼辽东城。
隋炀帝也亲临前线,还拉来了西突厥可汗和高昌王,邀请他们一同观看隋军威武。
天子亲临,隋军还是比较猛的。
很快,隋军连破高句丽军,围困了辽东城。
高句丽军只好“婴城而守”。
这也难不倒隋军,隋军打造各种攻城设施,铺开来打!
照这个架势,隋军要打下来不是什么问题。
然而,这个时候,隋炀帝却留下了一个“BUG”。

隋炀帝下令:“高丽若降者,即宜抚纳,不得纵兵”。如果敌人要投降,那就不要再打了,安抚他们!
而辽东城内的高句丽军似乎了解到了这些,遂开始卡“BUG”。
每当城围吃紧即将陷落时,高句丽守军就声言请降。
隋军诸将军不敢机断行事,只好奏报天子,但等到天子诏令来到,高句丽军又已经喘过气来,重振了守备,“随出拒战”。
高句丽守军就靠这个手段,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骗隋军,而隋炀帝居然始终不调整自己的诏令···

如此,隋军攻城自然就攻不下来,陷入了“师老兵疲”的境地。
陆路进攻,被卡死了···
海路进攻:轻易中计,遭遇惨败按原计划,海路隋军在登陆后,要配合北面过来的陆路隋军,南北夹击平壤。
可是,咱们说到:陆路的隋军过不来了,被卡在了辽东城。
但是,即便如此,海路的隋军战斗力还是很给力的。

他们登陆后,沿着大同江逆流而上,在距离平壤60里的地方大破高句丽军!
如此,海路隋军,已经完成了逼近平壤的任务。
只是:陆路的兄弟还没有赶来,原定的南北夹击,“集攻平壤”的方略无法实施。
现在该如何呢?
左武卫将军周法尚,主张不可孤军深入,再等等陆路兄弟,“俟诸军至俱进”。
然而,勇武的来护儿决心单独干!
于是,他率领4万精兵,直抵平壤城下。

还别说,来护儿只遇到了轻微的抵抗,就击退高句丽的军队,追击入城。
然而,就在来护儿牛逼哄哄地追杀败退之敌时,忽见伏兵四起!
隋军大乱,损失惨重,来护儿凭借自己的勇武,仅以身免。4万精兵,归去时不过数千人!
高句丽猛烈追击,直追至隋军停泊船只的地方。

幸亏周法尚在后方“整阵待之”,逼退高句丽追军,才使登陆隋军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命运。
原来,这是高句丽的诱敌之计:只派出少量军队出去诱敌,主力埋伏于城内空寺之中。
看来:由于陆路隋军未至,登陆来攻的隋军实力不足,高句丽军不满足于“婴城自守”,而是立足于打歼灭战!
然而,即便如此,隋军的这个诱敌之计其实并不那么高明,很容易看穿:平壤好歹是高句丽的都城,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就能攻入城呢?

来护儿自以为勇武,但有勇无谋、轻敌大意,结果,被敌人并不高明的计谋所欺,遭遇惨败!
来护儿既然损失惨重,周法尚虽然逼退了高句丽追军,但也不敢久留,只好退走,还屯海滨,“以待期会”。
萨水惨败隋军陆路主力受阻于平壤,来护儿等人在遭到挫折后之所以还在“以待期会”,是因为:还有一路隋军。
这些隋军陆军,共九路,“皆会于鸭绿水西”,企图配合水军,对平壤实施南北夹击。
然而,与攻辽东的隋军一样,他们同样得到了隋炀帝的指示:如果高句丽要投降,就不要进攻了,要安抚!

于是,与攻辽东的隋军一样,他们再次被敌人“卡BUG”了。
1、敌人诈降,洞悉隋军虚实。
高丽王先派人来隋营,以请降为名,“实欲观虚实”。
隋军将领宇文述警惕性比较强,虽然不得不按隋炀帝的指示暂停进军,派人去找隋炀帝请示,但同时控制了高句丽使者,防止其洞悉隋军情报后回去汇报。
然而,其他几位隋将却极力反对,认为这不符合天子安抚的指示,因此,隋军又把使者放走了。
于是,使者把隋军的情况带了回去:隋军军粮已尽,士气不稳!
敌人既洞悉隋军弱点,自然也就有了对付的方法!
2、再次被敌人所诱,大举深入。
高句丽利用隋军军粮已尽的弱点,试图诱隋军继续深入,把战线再拉长,已加重其补给的困难。
于是,高句丽“每斗便北”,每次交战都故意败走,诱隋军深入。

宇文述等人一日之中竟七战皆捷,遂生轻敌之意,大举深入,直进至距平壤30里处。
3、高句丽再次诈降,使深入的隋军无法作战。
随即,高句丽故技重施,又来请降。
隋军好不容易追到平壤附近,却又因敌人诈降而无法展开进攻了!
如此,隋军在补给更加困难的情况下,无法前进,也无法进攻了。
粮食已尽,实在无法坚持,又因为敌人请降,隋军遂决心先退一退,缩短补给线。
4、撤退无方,遭遇惨败。
隋军虽退,但仍然要维护大国的面子。
因此,退却的九路隋军,以方阵队形,浩浩荡荡北撤。
这样的阵势,看起来浩浩荡荡,气势惊人,实际上并不适合野战!
高句丽见有机可乘,遂派军“四面抄击”,不断骚扰,使隋军更加疲惫,战斗力进一步削弱了。

不久,隋军撤至清川江,士卒渡河刚渡一半,高句丽发起猛烈攻击,袭击隋军之后。
隋军终于抵挡不住,“大溃不可禁止”!
宇文述九路军渡辽河之初,有兵30.5万人,溃还辽东时,仅剩下2700人,至于各类物资,“失亡荡尽”,几乎是全军覆灭了!
全线撤退清川江惨败,宇文述九路大军几乎覆灭。
如此,在海滨“以待期会”的海路隋军也没有什么好等的了,只好班师回国。

而在辽东城下的隋军,也一直被敌人“卡BUG”,一筹莫展,于七月下旬撤走了!
此战,宇文述30.5万人只剩下2700人;来护儿4万精兵只剩下数千人,几乎都是全军覆灭!
而攻辽东的隋军,也损失惨重。
至于所耗费的物资,就更是不计其数了!
战果呢?
不但没有征服高句丽,而且,4个月的时间,百万大军,竟然未攻占任何一城!
丢人!
第一次征高句丽之战,隋军可谓倾举国之力,但在付出惨重代价后,一无所获!
坦率地说,高句丽的应对之策并没有多高明。
无论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诈降,还是诱敌深入,都不是特别高明的方法,稍有理智的人就能一眼看穿,并且做出调整。
然而,隋军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这种并不高明的策略所欺,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究其原因,在于隋炀帝的好大喜功、不务实!
发动超级庞大的军队,看起来是“泰山压顶”,但实际上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因此,隋军是在补给跟不上,后方社会动荡的情况下作战,将士们哪能有充足的士气呢?
而无论是在进军中,还是退军中,都采取声势浩大的阵势行动,看起来盛况空前,气势宏伟,实际上完全不符合作战需要!因此,进军时缓慢低效;退却时又被敌人所溃!
而“高丽若降者,即宜抚纳,不得纵兵”的诏令,表面上是体现了隋炀帝的所谓”仁德“,但却束缚了前线将领的手脚,被敌人反复用来“卡BUG”!因此,每到出现有利战机时,都不得不停下来!
如此行事,哪里有取胜的可能呢?
杨广也算是有文武才的人物,当年平陈、讨突厥,其展现的军事素质都不错。
然而,人一旦沾染了骄气,重虚威而轻实务,就会本末倒置,变得低效、昏庸了。
如今的商场上、官场上,像杨广这样,早年靠务实高效崛起,到后来自鸣得意,自高自大,重虚名排场而放弃了务实作风,最后走向失败的人,并不为少!
慎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