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一破江南大营后又获重大利好,为何乘胜追击仍受挫丹阳?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5-03-19 17:55:22

1856年 6月20日,太平军大破江南大营。清军败兵退保丹阳。

由此,经过两个多月的连续激战,太平军终于打破了围攻天京3年之久江北、江南大营,解了天京之围。

此时,太平军乘胜追击,歼灭丹阳残敌,进而进取苏南,看起来不会有任何障碍!

然而,太平军奋战一个半月,连丹阳的城墙都没有摸到···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与内乱关系不大

一直以来,许多专家将一破江南大营后太平军追击不利,归因于天京事变。

实际上,天京事变,在一破江南大营后的两个多月。

在此期间,虽然天京城内已经暗流涌动,但前线作战依然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的。

而在天京事变发生前,太平军在东线的反击已经陷入了困局。

因此,太平军的此次追击失利,与内乱不能说全无关系,但影响确实不是很大。

太平军追击没有取得成绩,关键仍然是:用兵之过。

机遇大好

大破江南大营,重创江南大营清军,太平天国不但解了天京之围,还赢得了再次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当时的形势,对太平军是极为有利的。

在西线,自前一年湖口大捷后,湘军就遭受了重创。

石达开赶来参加天京解围战前,又在樟树镇大破湘军,使曾国藩困守南昌。

此时,虽然湘军趁着石达开东去有所恢复,但在江西战场仍然处于恢复期。

在湖北战场,尽管湘军发起了对武昌的围攻,但罗泽南战死,湘军气势大衰,韦俊虽无力解围,但守起来还是游刃有余的。

而在东线,太平军连破江北、江南大营,连解镇江、天京之围,该方向的清军连续遭受重创,已经是勉强自保。

显然,此时,太平军如果继续集中兵力,无论用于哪个方向,都能泰山压顶,打开局面!

尤其是在东线,石达开、秦日纲两大兵团汇集,刚刚取得重大胜利,又与江南大营残敌一步之遥,如果不给敌喘息之机,继续全力东进,完全能几乎毫无悬念地歼灭敌人!而只要歼灭这些败军,整个东线都不会有大敌了,整个富庶的苏南,乃至浙江,都可以轻易夺取!

此时,太平军已经牢牢掌握了战略主动权,想要在哪个战场打开局面,就能在哪个方向取得决定性胜利!

这是极好的机遇!

失误:战略分兵+择帅失误

然而,就在此时,杨秀清犯下了一个严重战略错误:分兵。

杨秀清下令:石达开兵团前往湖北,解武昌之围;韦昌辉率军去江西;留下秦日纲兵团继续在东线,进攻江南、江北大营的残敌。

如此,太平天国,对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战略主动,按下了“放弃”键。

因为:这种做法,使太平军无论哪个战场,都没有绝对优势了!

江西的湘军,虽然不久前还被石达开压得几乎支撑不住,但是,石达开大军离开后,湘军已经迅速恢复了元气。

何况,杨秀清派去江西的,并不是熟悉江西战场的石达开兵团,而是此前已经坐镇天京的韦昌辉及其从天京带去的数千兵马。

而在湖北,湘军虽然暂时拿不下武昌,但是在武昌已经形成了比较严密的围困体系,兼有水师之利。

石达开用兵灵活而不擅硬仗。在武昌水网地带,没有水师之利,难以施展机动;强力攻打敌人坚固围困体系,又非其所长···同样没有必胜的把握!

而在东线呢?

虽然该方向的清军刚刚遭受了重创,但是,此前,无论是破江北大营还是破江南大营,太平军打的都是解围战、击溃战,而不是歼灭战。

因此,敌军虽败,虽然蒙受了不小的损失,但其兵力、火器尚大部分保存,只是因刚刚连遭重大失利而有士气低落、混乱而已。

如果石达开、秦日纲合力东进,乘胜发展,自然把握极大,但是,如今只以秦日纲一部前往,兵力、火力的优势都不明显!

而且,选择秦日纲为帅,又或许是敌人最想要看到的。

秦日纲,做事勤勉扎实,执行命令不折不扣,但是,在用兵的灵便与机警上是严重不足的。这一点在此前的田家镇之战中已经展现得非常充分了!

该方向的敌人实力尚存,但出现了短暂的混乱、士气低落的局面。

如果以石达开这种灵便机警之人为帅,抓住敌人的问题,或许还能有所突破,但以秦日纲为指挥官,就势必会陷入与实力犹存之敌的拉锯之中,很容易陷入僵局!

如此,太平军犯下了战略错误,为追击的前景埋上了阴影!

因此,石达开在武昌解围受挫、韦昌辉在江西连遭惨败、秦日纲在丹阳苦战不利···太平军的战略追击全线失败!

咱们今天,不说石达开、韦昌辉,就说说秦日纲在丹阳的作战吧!

进军迟缓而无力,给敌时间

接到命令后,秦日纲即组织东进追击。

此时,败走丹阳的清军,正在收集溃勇,布置设防,立足尚未稳。

如果秦日纲迅速发起猛攻,仍然可能趁乱打开局面。

然而,秦日纲的出击却又迟缓又无力。

6月20日,太平军已经取得破江南大营的胜利。

6月27日,秦日纲才开始东进。

按理说,刚刚经过大战,部队需要稍事休整是完全合理的。尤其是:在对江南大营发起总攻前,秦日纲、李秀成、陈玉成已经认为部队比较疲劳,请求暂缓进攻,只是被杨秀清严令拒绝。

然而,你困难,敌人更加困难!

刚刚败走丹阳的敌人,比你太平军更需要时间呀!

秦日纲休整七天,合理,但不合算!

而在休整七天后,秦日纲发起东进的规模,更是让人瞋目结舌:千人!

这千人,确实能战,只是缺少明确的指导。

这支千人部队的任务,是先夺取丹阳附近的白兔。

只是,他们在经过句容附近时,句容守将率军来攻。千人太平军发挥主观能动性,迅速击败了敌军。

随即,敌军逃走,太平军遂搂草打兔子,“顺手取句容”。

搂草打兔子,不独在句容耽搁了一日,而且,也给敌人暴露了企图,使敌人在白兔增加了力量。

因此,当他们进攻此行他们真正的目的地白兔时,遭到敌人反击,败走了。

直到7月2日,秦日纲才率领7、8000人,再次向白兔推进。

如此,由于初期用兵无力,秦日纲又耽搁了宝贵了5天,一来一去一共12天了。

而12天的时间,清军已经基本完成了收容溃兵、部署防务的工作,“军心稍定”了。

如此,战局一开,乘胜追击的作战,又变成了攻坚作战了。

初战失利

秦日纲率领7、8000人向白兔推进。

只是,清军已经派冯子材率600勇士增防,白兔不易克。

不过,秦日纲还是击败了前来增援的清军。

4日清晨,在没有夺取白兔的情况下,秦日纲以前队数千人进据五里铺一带,不仅清军防线,后续将士陆续集结。

随即,秦日纲发起了对丹阳防线的第一次攻势。

太平军兵分五路,迅猛推进,其中,以骑兵在中路疾进,逼近捷勇营盘。

张国梁增兵中路,又以骑兵迂回两翼,迫使太平军退却。

秦日纲乃投入预备队,双方以枪炮相持。

然而,张国梁一面正面相持,一面又下令后队分路迂回敌后,两面夹击。

最后,太平军不支,撤至金沙铺,初战受挫。

此次作战中,秦日纲有点“打到那里算哪里”的意思。

他先打白兔,打不下,但是击退了敌人援军,就迅速绕过白兔推进。

在攻打敌人防线时,又连续被敌人迂回后路,可见其完全不熟悉战场地形和敌人情况,属于“打到哪里算哪里”。

既然如此,又哪有取胜之理呢?

再次增兵,迂回,仍然受挫

7月5日夜,吴如孝在镇江分兵2、3000人来支援,加入了秦日纲兵团。

秦日纲兵力得到增强后,又见丹阳西南清军密集,遂分兵迂回至城东香草河、钱桥、和定桥一带扎营,企图对县城形成包围态势。

然而,敌前运动,被高处的向荣看在眼里。

你动,向荣也动。

随即,双方在钱桥、和定桥、凤凰冈等地连续发生中等规模交战。

这些交战中,双方各有胜负,但太平军还是控制了钱桥和凤凰冈等地,占了便宜。

不过,这种以包围为目的的迂回作战,关键不是占了多少地方,而是有没有地方打不下来。

这一带河网纵横、山势复杂,阵地割裂,一个阵地一个阵地地打,效率极低,速度极慢,而且哪一个点打不下来,都不能形成包围。

更严重的是:你每占一个地方,就要以强有力的兵力把守,不然会被敌人夺走。

因此,随着迂回线的拉长,太平军进攻的兵力越来越薄弱了。

而敌人,则在这段时间源源不断得到多方接济,越来越强了,又在一系列互有胜负的交战后,摆脱了恐惧、混乱,士气回升。

因此,这个仗越打越僵,太平军已经无法迅速实现目的了!

再次增加大量军队,抄敌后营

7月28日,杨秀清一口气从天京、镇江增兵万余人抵达丹阳附近,太平军兵力暴涨!

只是:既然有这么多部队,为什么要逐次添加?为什么不在初期趁敌形势未固一起行动?

这个时候再增兵,晚了!

秦日纲既兵力暴涨,遂决心分兵转进简犊河,抄截清军后路。

随即,又是连番中等规模的交战。

最后,太平军凭借兵力优势,击败清军,渡过简犊河,在河东夺取了一些阵地。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清军悍将张国梁受重伤,清军一时无名将镇场了。

然而, 关键时刻,向荣“悬以重赏,为背城借一举”,挑选10员悍将,各领一队,对太平军发起反击。

太平军在河东虽然已经控制了一些阵地,但阵地狭小,兵力不多,主要抵抗兵力只能从河西过来增援,而渡河又很容易遭到清军炮火攻击。

因此,双方激战后,虽然太平军挡住了清军,但伤亡惨重。

将士“各有畏意”,不敢再战···

于是,太平军进据河东、抄袭清军后营的意图又再遭挫折!

再战五里牌,毫无头绪

这时,秦日纲脑袋一拍,决心再战五里牌。

五里牌,也就是秦日纲攻打丹阳时第一次发起攻势的地方。

又是搞迂回,又是要抄后路,搞了一大圈,最后又回到原计划了。

然而,此时的清军,士气已经恢复了。

张国梁还是老一套:正面相持,两翼迂回。

太平军还是老样子:正面攻不动,侧后受到威胁,两面受敌。

最后,太平军撤走,占据再次转入沉寂!

机遇再次出现,但信心已无,放弃!

8月9日,天上掉馅饼了。

清军主帅,太平天国初期头号大敌,向荣病故了。

向荣,是江南大营清军的主帅,也是精神领袖。

张国梁虽然是悍将,素有勇名,但当时他的威望尚远不能与向荣相提并论。

因此,丹阳内外的清军,也就失去了主帅!

这是真正的天上掉馅饼呀!

但是,已经日久师疲,军心退缩的太平军,已经没有信心了。

张国梁和福兴接管军务后,担心太平军趁机来攻,遂采取“不能而示之以能”的方略,下令各营清军一起移扎前进,昼夜施猛烈炮火,做出大反击的架势来。

太平军已经失去了信心,不但不敢趁机进攻,反而考虑退缩了。

秦日纲下令:转攻金坛。

8月13日,太平军乘夜转移,丹阳之战遂告终结!

一破江南大营后,太平军获得了空前有利的机遇。

然而,他们的连续失误,使他们白白丢失了这个机遇!

全部战略上,杨秀清搞起战略分兵,把石达开部调走,使秦日纲部独自应对实力尚存的敌人。

如此,本来是泰山压顶、剩勇追穷寇的局,变成了“公平竞争”。

而在具体的兵力运用上,杨秀清、秦日纲各级都出现了莫名其妙的失误。

杨秀清先留下数万人守在天京,只以秦日纲率万人进攻;秦日纲又只先派千人进攻。

然后,秦日纲千人进攻受挫,才自率7、8000人进攻;受挫后,又得吴如孝2000人支援;再受挫,才得杨秀清从天京等地调来的万余人支援···

如此逐次添兵,恰好给了敌人充足的时间缓过来···

而在战役的指挥上,秦日纲更是暴露了其一如既往的呆板和拙劣。

整个战役过程中,先是企图袭击,然后企图从西南正面进攻;受挫后又企图迂回城东;受挫后又企图抄后路;再受挫后又回到原先的地方正面进攻···

没有章法,自然屡战屡挫,自然使将士对指挥员失去信心;指挥员对胜利失去信心···

最后,当天上掉馅饼,敌方主帅去世,悍将受重伤的超级机遇下,太平军已经失去了捡馅饼的信心,麻溜转移了···

坦率地说,从事后来看,即便打下丹阳,可能太平天国也不会怎么样。

毕竟,很快,就有了天京事变!那是足以让一切局部胜利都变得虚无的事变。

然而,对我们来说,丹阳之战的教训,却是值得借鉴的。

辛辛苦苦打出了一个好局面,不能麻痹大意,要谨慎地规划下一步行动。

否则,胜利的战果很可能转瞬间变为虚无,局势也很可能会逆转!

祝君胜利!

2 阅读: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