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时,曹操的实力已经比较强了,为什么前线兵力不满万人?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5-04-02 17:52:33

官渡之战,是以少胜多。

然而,曹操的”少“,究竟是有多少?对此,史上争论不休。

史上争论

《三国志》对此战中,袁绍、曹操双方的兵力都有记载。

其中,对袁绍军规模的记载比较明确。

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三国志.袁绍传》

这是南下之初的兵力,经前期颜良、文丑之败,兵力有所损耗,但到官渡时总兵力应仍在10万左右。

对此,后世史家基本上认同,没有提出质疑。

而对曹操军规模的记载,则引起了较大争议。

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三国志.曹操传》

曹操在官渡大营的兵力,不足万人,包括20%-30%的伤兵。

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三国志.张范传》

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三国志.荀彧传》

在荀彧和张范的传记中,也称曹操的兵力不足一万或只有一万,与曹操的传记保持了一致。

然而,对此,后世史家持怀疑意见者很多。

其中,质疑得最权威的,就是给《三国志》做注解的裴松之。

裴松之质疑的点有四。

一、曹操怎么可能只有这么点兵?

曹操起兵之初就有5000人,后来胜多负少,后来又收青徐黄巾三十万众···多年征战,就算有所损耗,也不至于只有这么点人吧!

二、曹操不可能只靠这么点兵,就能和袁绍抗衡这么久,更不可能还可以采取各种手段出击。

袁绍之军十余万,屯营东西数十里。曹操就算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哪能只带领数千之军而抵抗袁绍如此之久的道理呢?

何况,《三国志》还说曹操分营与袁绍各屯营相拒,那曹操每一营的兵力所分的兵恐怕就更少了吧!袁绍10倍于曹操,曹操全力固守都不够呀!但后来曹操还能让徐晃袭击袁绍的运粮部队,又能直接袭击袁绍的乌巢大营,往来并没有遇到什么特别大的阻碍,这不正说明曹操没有被袁绍压制住,也说明曹操的兵力必不可能很少呀!

三、战后,曹操坑杀袁绍部7、8万人。

7、8万人,就算是崩溃了,也不可能被你8千人给俘虏起来吧?

四、《三国志.钟繇传》还说,钟繇从关中给曹操送来了2000多匹马,但《三国志.武帝纪》又说曹操在官渡只有骑600余匹,那其他马哪里去了?

因此,裴松之质疑:“将记述者欲以少见奇,而非实录”,陈寿是故意夸大双方实力的悬殊,并没有照实记载。

此后,各类史家,包括今天的历史学家和历史爱好者,也多有质疑,但其实质疑的点也基本是围绕裴松之的这些观点展开的,主要只是增加了一些素材丰富。

然而,史书毕竟记载凿凿,又不只一处,只是一些质疑而又没有有力证据,似乎又难以推翻。

那么,这些质疑有没有道理呢?曹操在官渡之战的兵力是不是真的“兵不满万”呢?

曹操集团的总兵力,当然远不只一万

曹操集团的总兵力,当然远远不只一万人。

曹操收降青州黄巾,”受降卒三十万,男女百余万口“,即便以当时破敌文书”以一为十“,青州军也至少超过2万人了。

不过,曹操起兵之初多少人,后来收了青州军多少人,暂且不去说他了。

因为,在吕布袭兖州后,曹操曾经历了一段极端困难时期,只剩下三县,而由于缺乏粮食,进行了裁军。

但即便是裁军后,兵力最少的时期,“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三国志.程昱传》),也有一万多军队。

后来,曹操连战连胜,收复兖州全境,又击破杨奉等人迎天子,击破袁术,击灭吕布,收降张绣,实力早已大为增长了。

徐晃的“白波军”、张辽的“并州军”,都是带着部队来的。

尤其是,曾与屡次挫败他的张绣部投靠他之后,他的实力自然更是大为增长了。

所以,你要说曹操此时只能拿出万把人,不只是看不起曹操,还看不起被他击败的吕布、袁术们了。

然而,不论当时曹操有多少兵马,能拉到官渡前线的战略机动兵马,确实也多不了。

官渡前线兵力只能有万余人原因1:运粮需要的人数太多

”兵不满万“,指的是曹操在官渡前线的野战部队,并不包括后勤运输部队。

而曹操后勤部队的规模,恐怕比作战部队还要多很多!

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贼数寇钞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阵以营卫之,贼不敢近。——《三国志.任峻传》

曹操的后勤运输部队,”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

古代的运粮车,一“乘”大约有2-4人,其中一人驾车,另外1-3人装卸;千乘也就是2-4000人。

而“十道方行”,要组成十个“千乘”部分才能运输,也就是至少要2-4万人一起运输,如此,“为复阵以营卫之”,才能有效避免被袁绍的军队袭击。

没办法。在官渡前线,利用你的工事,你可以用比对方少的兵力扛住敌人;但是在运粮过程中,你不但要保全部队还要保全粮草,难度比守住工事要大得多!

所以,可能人家来抄掠的只有数千骑兵,但你不拿出更多的人,即便能保全自己也保不住粮草。

官渡前线兵力只能有万余人原因2:粮草物资征集困难

对曹操来说,运粮的困难比较大,但征粮的困难更大!

甭管是官渡前线的作战部队,还是运粮部队,都需要粮草物资吧。

而官渡之战,又是“内线作战”,是在曹占区作战,你曹操不能“因粮于敌”,所有的物资都要从自己的统治区去征集。

如果只是从地图上看,曹操的统治区看起来是不小的,不至于供不起几万人的作战部队。

然而,实际上,远非如此!

1、能给官渡前线输送物资的区域狭小。

如果从地图来看,此时,曹操的统治区包括了兖州、豫州、徐州,以及归附于他的关中地区。

然而,徐州、关中能给的帮助是极小的。

关中地区此时实际上仍然由马腾、韩遂等关中军阀所控制,曹操派钟繇以朝廷的名义安抚他们,目的是为了让他们保持中立,不帮助袁绍。而他们能送来两千多匹马已经是超额完成任务了,指望去那里征粮?那就不要想了。

而徐州地区,此时实际上仍然是半自治状态。或许由于徐州人民仇视曹操(曹操在徐州杀戮太重),曹操在平定吕布后,“以东方事”都托付给了臧霸等人,并没有将当地直接管辖起来。而且,臧霸等人还有牵制青州袁谭的任务。

退一万步说,即便徐州和关中愿意输送物资,路途如此遥远,只怕也是不现实的。

所以,官渡之战时,曹操实际能征集的只有兖州和豫州地区。

而曹操在准备官渡决战时,已经将兖州北部许多地区的人口内迁了,鄄城等地的程昱只带了700人守城,仅能自保,也不可能给曹操输送物资。

因此,官渡之战,曹操实际能征发的只有豫州部分地区!

2、征集物资遭到的反对极大。

而豫州地区要征发物资,难度又格外大!

豫州地区,自黄巾起义以来,经连年战乱,“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受到严重破坏,曹操统治该地后虽然进行了屯田等措施,但经济水平恢复仍然比较有限。

而曹操要支援前线,依赖豫州,给当地带来的影响很大,也就遭到了极大的反对!

曹操制定的新法令,郡县不敢不收,又不敢催得太紧。一些郡县倒向袁绍,不叛的郡县承受的压力就更大了。

因此,曹操唯又给情况严重又暂时未叛的一些郡县下令,把征收的棉绢发还给人民,才是郡内安定下来。

此外,曹操又只有下令边远新附的郡县暂时不实施新法令···

物资如此紧张,曹操又哪里敢再部署太多兵力在前方呢?

而又正因如此,曹操还需要将有限的兵力更多的部署在后方!

官渡前线兵力只能有万余人原因3:后方维持需要的兵力太多

曹操要在后方部署较多兵力,其原因有三。

1、需要安定后方,尤其是保卫许昌的安全。

“主场作战”,有好处也要承担坏处。

尤其是:当你的对手是袁绍的时候,后方不稳的情况一定会出现。

袁绍,四世三公,名望极高。

而豫州,又是汝南袁氏的老家,袁绍在这里的人脉简直不要太广了!

因此,袁绍屡屡派人潜入,以高官厚禄引诱豫州各郡。

一时间,许多郡县都接受了袁绍的任命。

而汝南刘辟响应袁绍,一度略地到了许都附近,与刘备联合后,郡县纷纷举兵响应,自许都以南吏民惶惶不安。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支援前线,曹操还必须要不断在各地征发粮食!

这种情况下,曹操当然要留下相当的部队在后方维持秩序!

至少,许昌一定要留下足够的兵力。

即便袁绍不分兵来袭许昌,人家刘辟不也打到许昌附近了吗?更何况,许昌城内还有许多反曹亲汉人士呀!

2、防范刘备。

刘备两次进入豫州来搞事。

第一次,曹操从前线抽调曹仁率军击破之。

第二次,刘备再入豫,与刘辟联合,虽然规模不大,影响有限,曹操没有再从前线调兵来攻,但在后方长期保持足够兵力,以放刘备进一步发展还是极为必要的。

3、要防范其他军阀的袭击。

曹操的地盘,处“四战之地”。

虽然曹操此前已经通过了各种手段改善这一不利局面,虽然有刘表中立、孙策遇刺等“利好”,但是,必要的防范总还是要做的。

毕竟,刘表虽然长期没有动,但是,“太祖征袁绍,而刘表为绍援”,刘表毕竟是袁绍的盟友,总是要分兵防御的。而孙策遇刺发生在官渡对峙期间,在那之前孙策还要袭许昌呢···

因此,曹操即便不做重点防范,在这些战略方向上部署必要的防御也是必要的!

官渡前线兵力只能有万余人原因4:够了!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曹操在官渡前线部署的兵力,够了。

1、有利地势+精心构造的野战工事。

官渡,是曹操精心选定的主战场。

正因为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各种困难,因此,曹操很清楚他即将在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作战。

这种情况下,黄河虽然是一道天然屏障,但渡口较多,防御时分兵把口,势必分散兵力。

因此,曹操选择了官渡作为主要战场。

官渡位于曹占区中部稍前,地多沙丘,前有天然障碍官渡水;东为官渡水同阴沟水的汇合处,该处堤多,流缓河宽,积泥数尺,船行徒涉都不方便;西南有圃田泽···

也就是说,在官渡,袁绍南下东西数百里间唯一可以通过的宽约数十里的喇叭口。

在这里,袁绍兵力再多,也不容易展开,曹操这就可以”堵口子“。

当然,官渡是平原地区,无限可守,因此,曹操在此构筑阵地,修建城垒,构筑了严密的防御体系。

在兵力不易展开的口子,凭借精心打造的防御工事,以劣势兵力阻击强大敌军,古今中外都不罕见,这一点为何要质疑曹操呢?

2、分屯对峙阶段:迟滞之法

裴松之又提到:袁绍分屯数十里,曹操与之对应,自然要再分兵,又如何挡得住呢?

其实,曹操分屯各处,“合战失利”,过程非常快,很快就退了下来。

显然,曹操分屯各处的“合战”,其目的不是真的企图通过这个方法来阻挡住袁绍的推进。

其目的唯有一个:迟滞、消耗敌人。

曹操分屯各处,虚虚实实,袁绍军只有谨慎推进,是其进军速度放慢。

另一方面,曹操对分散之敌进行了小规模打击。比如,于禁就袭击了杜氏津的袁绍军,然后撤至官渡。

这样的行动,迫使敌人提前展开兵力,迟滞了袁绍的推进,削弱了袁绍军的攻击势头。

这样的迟滞作战,我军在解放战争中曾多次使用,曹操怎么就不能用呢?

3、抓俘。

最后,几千人,如何俘虏数万人呢?

首先,几千人俘虏数万人,并不为奇。

即便在二战时期,甚至今天,这都不少见。

二战士气,几百意大利军人被十几个英军俘虏的镜头,今天一察就可以看到了。

如果您有印象的话,应该还记得,在前些年的新闻中,就出现过伊拉克的政府军和沙特政府军被反政府武装以很少人俘虏许多人的样子。(注意,不是被美军,是被装备更简陋的反政府军,其中就有今天如雷贯耳的胡塞武装)

士气崩溃的部队,

其次,官渡前线的曹军或许只有不足万人,但是,官渡取胜后,兵力可就不只是这么多了。

您应该还记得,张郃、高览部加入了曹军。

同时,后方的预备队和一些原本用于维持后方的部队,也可以被抽调上来。

因此,袁绍军大量被俘,应当也不是怪事。

毕竟,当时的他们,只是要求生的普通人,他们并不知道···等待他们的命运,是被坑杀!

总之,官渡之战中,曹操前线兵力“不满万”的记载,记载凿凿,不只一处。

后世史家的质疑虽然不是没有道理,但没有新的证据,始终不能推翻这一结论。

而曹操在前线兵力不足万人,不代表他的总兵力不足万人。

实际上,曹操需要在后方负责后勤、维持的部队数量,远远超过了前线!

而即便如此,曹操还是出现了粮草难以为继的困难!

由此来看,官渡之战,曹操赢得是多么困难,这一胜利,是多么难能可贵!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