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80后、90后的记忆深处,都留存着这样一段甜蜜的回忆:小时候,在卫生防疫站或者学校,会吃到一颗圆圆的白色糖丸,甜甜的味道瞬间在舌尖散开,那滋味至今难忘。

但是,你知道小小的糖丸背后,经历过多少心酸吗?
可怕的小儿麻痹症时间回溯到1955年,江苏南通突然遭遇一场罕见的怪病侵袭。一夜之间,近2000名孩童瘫痪在床,数百条鲜活的生命消逝。

这种令人谈之色变的疾病,就是小儿麻痹症,医学上称为脊髓灰质炎。它主要侵袭7岁以下的儿童,患病儿童即便侥幸存活,也大多会留下终身残疾,余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或者依靠拐杖行走。
据统计,在1960年前,我国每年约有2至4.3万儿童不幸患上此病。一时间,恐慌在家长们心中蔓延,他们带着孩子四处奔波,赶往城里各大医院寻求治疗,可得到的答复往往都是令人绝望的“治不了”。
顾方舟临危受命顾方舟毕业于北大医学院,之后又远赴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研究所深造。1955年9月,刚从苏联回国的他,正好撞上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瘟疫。
作为病毒学博士,顾方舟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扛起了攻克小儿麻痹症的重任,此时的他年仅29岁。

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成功研制出中国首批抗脊髓灰质炎的减毒活疫苗,并且在猿猴身上试验成功,顺利进入临床测试阶段。但新的难题摆在眼前,疫苗需要在健康人身上检验效果,而这其中的风险无人知晓。
顾方舟没有丝毫退缩,他以身试药,偷偷喝下了疫苗溶液。在那漫长的一周里,团队成员们都为他捏着一把汗,好在一周后,顾方舟的生命体征平稳。
然而,孩子的免疫力与成年人截然不同,小儿麻痹症的主要患者又是七岁以下儿童,疫苗对孩子们是否有效、会不会有副作用,依旧是未知数。
经过几天纠结,顾方舟决定用自己不到一岁的孩子来试药。他背着妻子,让孩子喝下了疫苗溶液,并时刻将孩子带在身边,密切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

这一个月,对顾方舟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终于,一个月过去了,孩子的生命体征一切正常,这个消息让顾方舟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他喜不自胜,因为这意味着中国数千亿儿童有救了。
随后,顾方舟立即开启扩大试验规模,并组织疫苗生产工作。1960年12月,一批500万人份的国产灭活疫苗生产完成,并在北京、上海等11个城市定点推广。大量人群使用后,证明疫苗的防御率高达93%,中国孩子终于不用再整日生活在小儿麻痹症的恐惧阴影之中。

但问题接踵而至,疫苗是液体溶剂,需要冷藏保存,这给运输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一次偶然的机会,顾方舟从儿子身上获得灵感,他想到将疫苗做成糖丸。
经过反复试验,糖丸疫苗研制成功。可让顾方舟没想到的是,糖丸虽然研制出来了,但偏远山区的人们既缺乏接种疫苗的概念,又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购买,推广之路依旧布满荆棘。
免费糖丸走进千家万户就在这时,另一位英雄出现了,他就是香港四大天王之一的黎明。黎明得知疫苗推广面临资金困境后,二话不说,举办了上百场慈善演唱会。在演唱会上,黎明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卖力表演。比如为30万善款表演钢筋锁喉,为15万表演用喉咙将钢筋掰弯等等。

黎明成功募集到了350万美元的善款,让中国8000万儿童都吃上了预防小儿麻痹症的免费糖丸。不仅如此,黎明还亲自前往偏远山区,将药丸送到孩子们手上,甚至喂到他们嘴里。由于捐助人数众多,还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黎明也因此被授予联合国国际爱心大使的称号。

如今,小儿麻痹症在我国已近乎绝迹,这离不开顾方舟等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离不开像黎明这样心怀大爱的慈善人士的无私奉献。
那一颗颗小小的糖丸,不仅是甜蜜的回忆,更是一座不朽的丰碑,铭刻着他们的功绩,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懈奋斗,勇攀高峰。
文本源自@绝密研究所所长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