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越多经济越好?中美银行,谁才是资源配置的高手

桐桐看趣事 2025-01-03 01:07:00

今天我们来说可能每个人都很熟悉,但是大多数人可能并不太了解的领域——银行。咱们现在经济体已经完全离不开银行了,甚至连南极洲都有ATM机,而且今年银行这个词是不是格外的热闹?

银行不仅影响着个人的生活质量,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方向。

银行的起源与发展

早期银行:

银行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1世纪的欧洲,当时商人们会在户外长椅(意大利语为“banco”)上进行货币交易,这便是“银行”一词的由来。

锡耶纳牧山银行

现代意义上的第一家银行——锡耶纳牧山银行成立于1472年,至今已有550多年历史。早期银行最重要的特征是可以发行银行票据,这些票据能够用于流通并兑换成金币,实际上是利用银行自身的信用来创造货币。

可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权力逐渐被各国央行接管,银行则转向以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为主要业务模式。

现代银行的功能:

现代银行主要通过存贷利差和服务费用来盈利。它们不仅是资金流转的中介,更重要的是通过资源配置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例如,如果一个有潜力的小型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支持,不仅可以促进企业成长,还能带动就业和社会进步。尽管银行本身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其作用不可忽视。

有一个衡量国家债务的指标,叫私人债务/GDP,比如数值为200%,就等于这个国家里所有私人欠的债务,是整个国家2年赚的钱。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IMF

根据世界银行和IMF的数据横向简单对比了一下2021年各国这个债务比率和人均GDP的关系,还挺明显呈正相关,就是说个人债务比例越高,人均 GDP 也相对越高。

美国这几年大概是220%,德国是百分之180%,日本是大概250%。中国从1994年还不到100%,涨到了2022年的180%,而这段时间也正好是中国飞速发展了30年嘛。

当然这是个非常笼统的比较,不是说债务越多经济就越好,肯定也取决整个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所以说不论是对政府还是央行来说,最想达到的状态是什么呢?

就是说银行可以尽可能地把钱贷给那些有偿还能力的人,只要这个人能还上钱,那贷得越多就对社会越好。

中美两国银行体系对比

中国银行体系的特点:

中国的银行体系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下的单一机构到市场经济下多元化竞争格局的巨大转变。建国初期,银行主要承担执行政府指令的任务;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继成立,各司其职。

近年来,为了提高效率和服务覆盖面,中国引入了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民营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服务网络。

特别是自2013年起,普惠金融政策推动了数字银行如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的发展,有效填补了传统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时存在的空白。

中国政府还通过专项贷款等方式引导银行资金流向国家重点支持领域,确保资源的有效配置。

美国银行体系的特点:

相比之下,美国的银行体系更加自由化和市场化。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美国实行分散式的银行业务模式,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小银行,甚至允许私人发行银行票据,导致市场极度混乱。

直到南北战争后才逐步统一货币,并于1913年建立了联邦储备系统(美联储)。大萧条时期发生的广泛性银行挤兑促使政府加强监管力度,设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确保储户资金安全。

20世纪以来,美国银行业逐渐形成了高度证券化的资本市场,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股票、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而非仅依赖银行贷款。

2008年金融危机暴露了过度杠杆化带来的风险,随后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监管措施,如Dodd-Frank法案及巴塞尔协议III,旨在控制大型银行的风险敞口。

虽然美国对大型银行实施严格监管,但对于中小银行则采取较为宽松的态度,允许它们在一定范围内自主经营。

银行体系对经济的影响

资源配置的角色: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银行都在资源分配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中国,银行根据国家战略导向提供专项贷款,帮助特定行业快速发展。

在美国,则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前者能在短期内集中力量办大事,后者则有利于长期稳定增长。

系统性风险与监管挑战:

由于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一旦出现问题往往会产生连锁反应。为此,各国政府都致力于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监管框架。

中国政府采取渐进式开放策略,保持对银行业的适度干预;而美国则经历了从宽松到收紧的过程,试图找到平衡点以防范潜在危机。

通过对中美的比较可以看出,虽然两国银行体系存在显著差异,但都在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寻求最优解。

未来,随着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发挥银行的作用将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课题。

【本文来源@小Lin说的视频内容】



0 阅读:2

桐桐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